《中国饮食文化》将重点分析各种饮食思想与观念,探讨如何养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文明地饮食;介绍我国饮食民俗,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饮食文化差异,讲述经典美食故事;讲解餐桌礼仪,如何吃出风度来;揭示烹饪方法的奥妙,怎样做出一道好菜来;介绍食物营养保健与安全知识要点,怎么吃出健康来;剖析菜点美食赏析的基本要素与创新思路,如何吃出快乐来;介绍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讲解品茶饮酒的艺术,怎样喝出滋味来。为对饮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打造美食爱好者的共同家园。
饮食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生活的灵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者熟悉餐桌礼仪,养成有利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美食鉴赏与创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传承中华优秀饮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程负责人在华中农业大学已连续讲授《中国饮食文化》20多年,该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先后被评为校优质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通识课,属于交叉学科,2学分。面向所有专业大、中专学生、研究生和社会公众开放。
章 | 节 | 授课教师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
谢定源
华中农业大学 副教授 |
1.2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 | ||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 ||
1.4 中国古代不同人群的饮食思想(1) | ||
1.5 中国古代不同人群的饮食思想(2) | ||
1.6 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 ||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 2.1 中国饮食文化区的划分 |
谢定源 |
2.2 东北地区饮食文化 | ||
2.3 京津冀地区饮食文化 | ||
2.4 中北地区饮食文化 | ||
2.5 西北地区饮食文化 | ||
2.6 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 | ||
2.7 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 | ||
2.8 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 | ||
2.9 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 | ||
2.10 东南地区饮食文化 | ||
2.11 西南地区饮食文化 | ||
2.12 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 | ||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 3.1 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与果腹层饮食文化 |
谢定源 |
3.2 小康层与富家层饮食文化 | ||
3.3 贵族层与宫廷层饮食文化 | ||
第四章 中国饮食民俗 | 4.1 民俗与饮食民俗 | 方爱平 武汉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聘任 研究员 |
4.2 年节食俗 | ||
4.3 居家饮食风俗 | ||
4.4 人生仪礼食俗 | ||
4.5 宗教信仰食俗 | ||
第五章 中国传统食礼 | 5.1 礼仪概述 |
谢定源 |
5.2 古代食礼 | ||
5.3 近现代筵宴礼仪之宴会接待礼仪 | ||
5.4 近现代筵宴礼仪之出席宴会礼仪 | ||
第六章 中国菜点文化 | 6.1 中国菜点发展历史与种类 |
谢定源 |
6.2 中国传统烹调方法 | ||
6.3 菜点的营养 | ||
6.4 菜点的安全 | ||
6.5 菜点的滋味与香气 | ||
6.6 菜点的色泽与形态 | ||
6.7 菜点的声音、质地与温度 | ||
6.8 菜点的意境、名称与盛器 | ||
6.9 菜肴的创新与开发 | ||
第七章 中国茶文化 | 7.1 茶叶与茶文化概说 |
周圣弘
武汉商学院 教授 |
7.2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 ||
7.3 中国茶艺 | ||
7.4 中国茶馆 | ||
7.5 中国茶道 | ||
7.6 中国茶文学艺术 | ||
第八章 中国酒文化 | 8.1 酒的起源与发展 |
李二虎
华中农业大学 副教授 |
8.2 酒的定义和分类 | ||
8.3 酒的制造 | ||
8.4 酒礼与酒俗 | ||
8.5 酒人与酒令 |
无
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70%。其中单元测验占总成绩的20%,采用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单元作业占总成绩的30%;课程交流与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结课考试占总成绩的30%。采用选择、判断等客观题。
证书
合格证书:总成绩60分至85分(不含85分)。
优秀证书:总成绩85分至100分。
证书的形式包括有免费证书(电子版)和认证证书(包含可查询验证的电子版和纸质版2个版本),同学们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根据需要进行申请。
教材及参考书:
谢定源.中国饮食文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国大学慕课《中国饮食文化》慕课网站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ZAU-1001700020?tid=1001785014
《中国饮食文化》慕课课程二维码
对饮食文化的共同兴趣让我们走到一起,希望您:
1.积极参加学习与互评,参与课程讨论,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不吝惜分享您的宝贵经验。
2.不发布非法、违禁信息。
3.尊重老师及同学,与人为善,不发表暴力文字。
4.课程资源版权所有,如需引用,请先征得同意。
5.切勿将本课程的测验题及答案在互联网上发布。
声明
本课程部分文献、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及其他公开出版物,为教学需要在此借鉴。如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在此对所引用资料的作者及出版发布单位表示感谢!
邮箱:35606831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