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推进,以及疫情期间所带来的在线教育大爆发,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线课程是在线教育的重要依托,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专业、互联网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也是在线教育从业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能力。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打开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在掌握在线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能够针对教育实践中能用在线课程解决的问题,开展创新性课程设计。即让学习者能够突破对在线课程的认知局限,深刻认识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之“道”和“术”。
该课程内容由国内外在线教育领域专家联合制作,这么强大的阵容,你确定不进来看看?
2. 这门课程的学些什么内容?
课程内容方面,该课程包括:导学篇、发展历程篇、基本原理篇、案例与实践篇、设计与开发篇、工具与方法篇、学生设计作品展示篇七个模块的内容,课程的系统性非常强。课程将介绍在线学习领域最前沿的理论,让学生能学到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之“道”。同时,在“案例与设计篇”还将深入介绍国际上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具体实践,并提供具体的设计指导,工具方法篇也将提供六种不同类型的工具的使用指导,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与开发之“术”。
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你深入掌握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最前沿的理论;获得国际上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宝贵经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对应的课程证书。
3. 我该怎么学习这么课程呢?
本课程采用的是xMOOC与cMOOC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每个知识点都是按照亚利桑那大学的学习设计工具箱进行设计,包括视频学习、拓展材料、进阶学习、加入对话、深入挖掘五个版块,对应着三种学习模式,初级学习者的xMOOC学习模式,中级学习者的混合MOOC学习模式以及高级学习者的类似于cMOOC的深度探究与学习模式。实践表明,采用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达到高级学习者水平。
4. 课程有何特色与亮点?
该课程的特色与亮点如下图所示,具体请见导学视频里的介绍哦:
5. 这门课程的学习体验怎么样?
来看一下往期学习者怎么说吧,以下是两位行业内的学习者的评价:
(1)我是第一次在中国大学MOOCs上学习,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激动不已,一下子选了七八门,有华南师范大学的……,有苏州大学的……,还有华南理工大学的……等等。没想到工作一忙,目前坚持下来的只有这门《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网课辍学率高的事实,自我管理真的太难了。王老师的这门课程干货满满,深入浅出,让我这个教育技术的门外汉也能听懂。我最喜欢的是王老师在视频中时不时抛出的问题,非常有启发意义,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概念交互?——学习者Momo78438491的评价
(2)因为工作相关,在中国大学慕课和清华学堂在线上注册过一些媒体、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的课程,课程内容都很好,遗憾的是没有一门完成全部学习。工作 一忙,学习就会被放下。再想起继续学习时,课程已经结束关闭了,这点设计对在职学习的人来说不够友好。就课程的参与感来说,这门课的老师互动参与是最多的,对学习者的黏性最高。——学习者catonway的评价
6. 这门课程获得了哪些支持?
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得到了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2019JSJG082);2020年江南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本课程还得到了北师大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和印第安纳大学的老师和朋友、以及江大教育技术系的同事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
7.课程有没有微信群?
有,欢迎扫码加入。
本课程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两部分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国内外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发展历程、掌握基本原理,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型课程观;
(2)掌握在线课程的构成要素、设计理念与一般过程、以及系统化设计与开发方法;
(3)对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形成国际化的认识,能用高品质案例指导自身设计;
(4)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问题开展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5)能利用设计思维的理念和过程,合作设计一门在线课程的系统性设计方案,并能基于一个知识点开发典型的样例。
思政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理解在线课程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的独特价值;
(2)增强对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性的认识与敬畏,培养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专业热爱;
(3)突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色扮演和项目化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系统化教学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视频拍摄与编辑、课件设计与开发、在线教育基本原理
1. 陈丽,王志军,特里·安德森.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2. 陈丽,王志军. 三代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J]. 中国远程教育,2016,(10):30-37+79-80.
3. 陈丽. 远程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 中国远程教育,2004b,(5):24-28+78.
5. 德斯蒙德·基更. 远距离教育基础[M]. 丁新,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6. 黄天慧,郑勤华. 英国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案例研究——以“数字化学习”课程为例[J]. 开放学习研究,2016,(6):14-20.
7. 加里森 D R,安德森T. 21世纪的网络学习:研究与实践框架[M]. 丁新,译. 上海:上海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8. 柯蒂斯·邦克,伊莲·邱. 激励和留住在线学习者的100个活动:TEC-VARIETY应用宝典[M]. 陈青,彭义平,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71,113,139,148.
9. 李爽. 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1.
10. 托尼·贝茨.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M]. 刘永权,武丽娜,译. 北京: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332-340.
11. 徐琤,陈庚,郑勤华. 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学习的启示与思考——《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体验[J]. 中国远程教育,2014,(7):24-30+44.
12. 任岩. 英国开放大学课程设计工具及其应用效果[J]. 中国远程教育,2015(1):61-64.
13. 王楠. 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4(4):31-34.
14. 王跃. 远程教材编写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07-108.
15. 王志军,余新宇. 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素、理念模型与过程模型[J]. 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3):81-92.
16. 王志军,陈丽. 如何有效设计高质量的MOOCs——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和交互分析框架的思考[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59-68.
17. 王志军,陈丽. 远程学习中的概念交互与学习评价[J]. 中国远程教育,2017,(12):12-20+79.
18. 王志军,闫洪新. 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 终身教育研究,2017(1):58-63.
19. 王志军,严亚玲. 设计思维如何指导教学创新?——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视角[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29(01):26-36.
20. 武法提. 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8.
21. Abrami P C, Bernard R M, Bures E M, et al.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Using evidence and theory to improve practice[M]. Boston: Springer, 2012: 49-69.
22. Anderson T, Dron J.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11, 12(03): 80-97.
23. Baldwin S J, Ching Y H, Friesen N. Online cours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n analysis using grounded theory[J]. Online Learning, 2018, 22(2): 157-171.
24. Baldwin S J, Ching Y H, Hsu Y C. Online course design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national and statewide evaluation instruments[J]. Tech Trends, 2018, 62(1): 46-57.
25. Baldwin S J, Ching Y H. Online course design: A review of the Canvas course evaluation checklis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19, 20(3).
26. Bonk C J, Lee M M, Reeves T C, Reynolds T H.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M]. New York: Pearson, 2015: 250-259.
27. Garrison D R, Arbaugh J B. Research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Review,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10(3): 157-172.
28. Holmberg, B. Guided didactic convers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M].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room Helm, 1983: 114-122.
29. Salmon G. 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second edition)[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Books Ltd,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