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师法自然”是仿生学的核心,人类社会文明的起源于人类非凡的智慧,而人类的智慧体现为学习、创新与创造,向自然学习无疑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人类在学习、模仿、改造自然中不断前进,催生了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仿生学被誉为“新世纪原始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并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紧密联系。仿生学与生俱来的原始创新性将启发学生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在观察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在思考中体味大自然的奥秘。
该课程面向本科各个专业,以仿生学基础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课。课程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通过大量的图文教学以及视频动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仿生学的基本知识,及诸如在军事、材料、地面机械、文体、建筑等方面仿生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仿生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师法自然”是仿生学的核心,人类社会文明起源于人类非凡的智慧,而人类的智慧体现为学习、创新与创造,向自然学习无疑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人类在学习、模仿、改造自然中不断前进,催生了生机勃勃的现代文明。仿生学被誉为“新世纪原始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并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紧密联系。仿生学与生俱来的原始创新性将启发学生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在观察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在思考中体味大自然的奥秘。
该课程面向本科各个专业,以仿生学基础教学为主的通识教育课。课程以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通过大量的图文教学以及视频动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仿生学的基本知识,及诸如在军事、材料、地面机械、文体、建筑等方面仿生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章 从模拟到创造——仿生学的发展(一)
前言
第一节 仿生学的起源
第二节 仿生学的诞生
第三节 仿生学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第一章(一)PPT
第一章测验
第一章 从模拟到创造——仿生学的发展(二)
第四节 仿生学要素
第一章(二)PPT
第二章 从灵感到创新——仿生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生物体分析
第二节 生物模型分析
第三节 仿生原理分析
第四节 实物模型建立
第二章PPT
单元测试
第三章 适者生存——军事仿生(一)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仿生武器
PPT
第三章 适者生存——军事仿生(一)测验
第三章 适者生存——军事仿生(二)
第二节 军事仿生战略
第三节 军事仿生进攻战术
第四节 军事仿生防御战术
PPT
第三章 适者生存——军事仿生(二)测验
第四章 天然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
第一节 天然生物材料
第二节 仿生材料
第三节 仿生界面材料
第四章 天然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 单元测试
第五章 仿生建筑初探
第一节 城市环境仿生
第二节 使用功能仿生
第三节 建筑形式仿生
第四节 组织结构仿生
PPT
第五章 仿生建筑初探 单元测试
第六章 运动与美——仿生与文体
第一节 体育仿生
第二节 中华武术
第三节 文化艺术中的仿生烙印
PPT
单元测试
第七章 舞动的精灵——昆虫仿生
第一节 昆虫结构仿生
第二节 感觉器官仿生
第三节 运动功能仿生
PPT
第七章 舞动的精灵——昆虫仿 单元测试
第八章 科幻离现实有多远——生物体与人造器官
第一节 人造脑
第二节 仿生鼻
第三节 人工耳
第四节 人造肌肉与皮肤
PPT
第八章 科幻离现实有多远——生物体与人造器官 单元测试
第九章 生物社会组织的启示——管理仿生学
第一节 管理仿生学基础
第二节 管理仿生学应用
PPT
第九章 生物社会组织的启示——管理仿生学 单元测试
第十章 精妙的微观世界
第一节 分子仿生基础
第二节 分子仿生应用
PPT
第十章 精妙的微观世界 单元测试
不需要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D. S. 哈拉西: 仿生学, 科学出版社, 1965年.
2 任露泉, 梁云虹. 耦合仿生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3 任露泉, 梁云虹. 仿生学导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4 鲍中行, 军事仿生谈.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0.
5 骆德汉. 仿生嗅觉原理、系统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12.
6 崔福斋等编著, 仿生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7 贾贤等编著,天然生物材料及其仿生工程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8 江雷等著, 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9 李峻柏主编, 纳米科学与技术:分子仿生.科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