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期末不挂科
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17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03日 ~ 2025年07月1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5周,共19周 已有 1185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707)
spContent=本课既非以哲学史、亦非以思想史、更非以断代史的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入手,展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您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吗?您想了解中华传统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吗?本课程可以与您一起共寻答案!
本课既非以哲学史、亦非以思想史、更非以断代史的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及思维方式入手,展开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您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何种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吗?您想了解中华传统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吗?本课程可以与您一起共寻答案!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中国当代社会现实为基础,反思过去和面向未来,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之精神脉络,而非面面俱到地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必能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本课程自1985年始开,作为面向境外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至今已有近30年课程建设史。本课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通过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审核并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完成了由“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的过渡。所谓方法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从老师的层次来看,指的是通过跨文化比较、跨民族思维方式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文化比较方法,以此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对人事物的批判性和鉴别性,帮助他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中,通过进行比较、筛选,发现实质,找到规律;从学生的层次来看,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给学生传授社会方法和科学方法,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串起来。

   在课程内容上,则侧重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以及挖掘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是“辅新命”,可称之“立新”。 课程组充分认识到,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如文、史、哲等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课堂讲授很容易演变成相关学科的专业课,同时,如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上将以上内容全部讲授完成,课时设置也无法满足。课程组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无论是从文、史、哲,还是从宗教、科技等方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授课教师有一些内容是一定皆会涉及的,即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有鉴于此,课程组通过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设定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建立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认识关系。通过讲解文化的含义、构成,以及传统的精神和对现实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第一讲),建立人与生态环境的认识关系。综合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背景,从生态自然、社会结构、行为与文化三层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外原因;通过分析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对中国文明产生的源头和形成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其实质;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辩证(“中和” )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部分(第二讲),建立人与文化规律之间的认识关系。利用哲学方法,高度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实质,并将其作为贯串全课程的主线,从人文精神、自然主义、工夫与境界三个方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点;通过分析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中和”文化的实质、内涵和现代价值。

   第四部分(第三讲),建立文化行为与文化认识之间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这样一个新锐话题,从文化载体中独立出来,专章讲授;从经验思维、整体思维、序变思维三个角度解析中国式思维的特征,并将之与其它文明相互比较。通过剖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中国人,正确认识世界中的中国。

   第五部分(第四讲),引导学生关注案例教学,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践智慧。以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多个角度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主要集中于具备现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方面,如历法数术、文学艺术、中医武术、饮食养生、建筑风水、民俗节日等。

   概言之,本课内容已完成了由对历史之探索转到对当下问题的回应,即由对中国历史“是什么”而转到中国现代文化 “为何如此”的思考;从问题,尤其是当代讨论的“热点问题”入手,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综上而言,本课希望在有限的课时里演绎出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方法是要在当代社会问题之视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文化诸要素、诸案例为材料,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珠贝似海,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畅游其中。

  

授课目标

本课并非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其掌握分析文化、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

课程大纲

一、 导言上

1.1 中国历史的分期

1.2 传统文化的概念

1.3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1.4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1.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二、 导言下

2.1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2.2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2.3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2.4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2.5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三、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背景之地理背景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

3.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3.3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3.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3.5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四、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4.1 引言

4.2 华夏文化形成

4.3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五、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5.1 国家政体介绍

5.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5.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5.4 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法治

5.5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之背景测试

六、 第二讲《易经》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6.1 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6.2.1《易经》之历史地位

6.2.2《易经》之三易之说

6.2.3《周易》之性质

6.2.4《周易》之构成

七、 《周易》的神文与人文(下)

7.1天道循环

7.2知时知几

7.3忧患意识

7.4乾坤并健

7.5王道通三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讲 《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测试

八、第三讲儒家精神

8.1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8.2 说“儒”释义

8.3 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8.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8.5 孟子的性善论

8.6 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三讲儒家精神

儒家的人性论

九、 第四讲道家精神:老子的自然无为

9.1道家概述

9.2老子与《道德经》

9.3说“道”论“德”

9.4 上善若水

9.5道法自然

9.6自然无为之一

9.7自然无为之二

第四讲道家精神:老子的自然无为

十、 第五讲道家精神:庄子齐物与逍遥

10.1庄子其人

10.2庄子其书

10.3道性与人性

10.4逍遥游:精神自由

10.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10.6功夫与境界之一:庄周梦蝶

10.7 功夫与境界之二:心斋坐忘

第五讲道家精神:庄子齐物与逍遥

十一、 第六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

11.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说

11.2什么是思维?

11.3民族思维方式是怎样形成的?

十二、第七讲:经验思维

12.1直觉和悟性——经验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12.2直觉和悟性——经验思维的特点

12.3.1直觉和悟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思维(上)

12.3.2直觉和悟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思维(中)

12.3.3直觉和悟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思维(下)

十三、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辩证思维

13.1.1辩证思维及其过程性思维方式

13.1.2.1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13.1.2.1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13.1.2.1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13.1.2.1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13.1.2.1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的三个结果

13.2整体和辩证中国传统结构性思维方式 上

13.2整体和辩证中国传统结构性思维方式 中

13.2整体和辩证中国传统结构性思维方式 下

13.3整体和辩证:带有普遍联系特点的“月令图式”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辩证思维

十四、 第九讲:序变思维方式

14.1比类和运筹:中国传统商战谋略(本讲导言)

14.2.1比类和运筹: “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上)

14.2..2比类和运筹: “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下)

14.3 比类和运筹:“运筹”和“博弈”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为通识类教育课程,也可以作为文科类专业课程,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需专业知识预备。

参考资料

【配套教材】

史怀刚著 人文的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本书上榜人文社科原创好书榜2020年3月榜。



【本课微信公众号】:大史微言

【教学参考资料】

古籍文献类著作——

《诸子集成》(春秋战国至汉代各位学者的著作集成)、《黄帝内经》、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史记》、《周易》、孙膑《孙膑兵法》、刘邵《人物志》。

文化及中国文化类著作——

 

蒋述卓 龚红月 程京武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宋志明 《中国古代哲学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杨庆中   《周易经传研究》,商务印书馆。

史怀刚《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罗素(Bertrand Russell)《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

胡道静、戚文《周易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锦全、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文初、蒋述卓等《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冯天喻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暨南大学
3 位授课老师
史怀刚

史怀刚

副教授

龚红月

龚红月

教授

何小勇

何小勇

讲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39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6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