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MOOC课程概述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加。2018年,中国GDP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201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对外经济和金融的开放。伴随着中国货物贸易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的金融服务规模、资本流出入规模、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可以帮助同学们分析一国经济运行中的国际金融问题,掌握国际金融发展的规律。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主要以开放经济为背景,重点研究汇率水平的决定、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问题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考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同时均衡问题。国际金融课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量指标,围绕国际收支差额(贸易差额、经常账户差额等等)展开分析,探讨一国如何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一条是价格指标,围绕汇率水平的决定展开,探讨汇率决定的主要因素、汇率水平的波动、汇率制度的选择等等。在此基础上,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问题。除了涉及到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制度特征、欧元问世,还涉及人民币国际化、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等现实问题。
本课程的教材为《国际金融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汪洋编著,2017年9月。
第一篇:国际金融基础篇。包括国际收支、国际投资头寸和汇率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储备资产账户下各项资产的特点、经济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分类、国际投资头寸的影响因素、国际投资头寸与外债头寸的关系、实际汇率的经济含义和有效汇率指数的权重计算等内容。
第二篇:国际收支理论篇。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收入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在弹性分析法中,书中详细地推导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对J曲线效应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在收入分析法下,对贸易乘数、劳尔森-梅茨勒效应进行了介绍。
第三篇:汇率理论篇。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固定汇率下汇率决定(FM模型)、价格变化下的汇率决定和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模型。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理论是国际金融的重点,从历史严格来看,汇率的决定因素从购买力、利率扩展到货币、债券等因素的供求,汇率理论也是当前经济学家研究的主攻方向。
第四篇:国际金融业务与国际货币体系篇。这部分主要介绍五种类型的外汇交易,他们分别是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介绍里,重点介绍了金本位的特征、黄金输入点和铸币平价的波动范围以及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的不同理论解释是较为有特色的地方。本章还介绍了欧元简史。
这门课程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1.本课程对若干知识点的介绍更为深入。如国际投资头寸、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和分析、实际汇率、有效汇率等概念,在教材和视频中均有详细的讲解。
2.本课程介绍了主要的外汇交易业务。这使得本课程不仅涵盖国际金融的理论分析,而且涉及了外汇业务的实务操作。这部分介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3.本课程框架体系完整,对国际金融的主流理论均有介绍,为同学们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其他课程链接:
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关问题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汪洋教授还领衔推出了《中央银行学》慕课课程。美国作家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曾经有句名言:“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曾经有三件伟大的发明,火、轮子以及中央银行。”为什么中央银行会被视为人类如此重要的发明?中央银行都实现了哪些制度创新?为什么各国一般都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现钞?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钞票是不是就可以获得铸币税?为什么英格兰银行会有“老妇人”的绰号?仅仅有百余年历史的美联储,其政策为何对世界经济与金融运行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欧洲中央银行于1999年开始运作,作为国际上成立时间最晚、但同时又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央银行,它的成立意义何在?日本银行的成立对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获胜有何影响?中国人自己成立的最早的银行与甲午战争有何关系?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与形成经历了哪些波折?
如果你想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可以学习《中央银行学》慕课,中央银行学课程链接,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学习。
掌握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国际收支差额的分析和国际投资头寸概念;理解外汇与汇率的概念,以及实际汇率、有效汇率的初步计算,对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国民收入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三种分析方法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能够推导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汇率超调模型,初步理解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外汇业务中的各种交易方式;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规律以及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有大体认识。
学习《国际金融》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熟练掌握上述内容,有利于同学们学好本课程。
一、重要参考文献:
1.曼弗雷德·加特纳,2009,《汇率经济学: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
2. 潘功胜,2019,“外汇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纪念外汇管理改革暨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40周年”,《金融时报》1月23日。
3. 施建淮,2010,《汇率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 托马斯·A·普格尔,2005,《国际金融》(原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杨长江、姜波克,2019,《国际金融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原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7. 肯尼思·A·赖纳特著,郎金焕译,2015,《国际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巴里·埃森格林著,麻勇爱译,2014,《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9. 本·斯泰尔著,2014,《布雷顿森林货币战:美元如何统治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张陶伟,1995,《国际金融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高敏雪,李静萍,许健编著,2013,《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编,2015,《诠释国际收支统计新标准》,中国经济出版社。
13.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历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1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
1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
16. Imad A. Moosa, 2010,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 Analytical Approach, McGraw Hill. Australia Pty Ltd.
17. Paul De Grauwe,2018,Economics of Monetary Union,12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保罗·R·克鲁格曼、钱伯斯·奥伯斯菲尔德和马克·J·梅里兹,2016,《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原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 罗伯特·C·芬斯特拉和艾伦·M·泰勒,2013,《国际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 西奥·S·艾彻、约翰·H·穆蒂和米歇尔·H·托洛维斯基,2013,《国际经济学》(原书第七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保罗·格劳威,2019,《货币联盟经济学》(原书第十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2.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2008,《国际经济学》(原书第九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4. 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0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联合国。
25. 亨德里克·范登伯格,2016,《国际金融与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历史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6. 理查德·E·凯弗斯、杰弗里·A·法兰克尔和罗纳德·W·琼斯,2005,《世界贸易和国际收支》(原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拓展阅读材料:
1.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链接中国人民银行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国家外管局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链接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3. 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链接IMF相关报告)
4.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指引(链接汇率风险管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