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工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战略大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乃至网络素养已成为当代创新型人才的显著标志。本课程面向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白皮书”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蓝皮书”的课程要求为指导,以“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通过问题引入→探究学习→思维提升等环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介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典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每章的“拓展提升”特色教学视频聚焦高性能计算、现代芯片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4R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的前沿热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课程共分10章,包括信息社会与计算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与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文档制作与数字化编辑、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与信息发布、信息安全与网络维护、问题求解与算法设计,共52个典型教学视频,以及10个特色拓展提升教学视频。
计算思维与网络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昆明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课程团队将带领你一起领略和探索纷繁多彩的信息技术,进而站上信息前沿的制高点!
本慕课面向各专业大一学生和计算机爱好者开设,目的是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入→探究学习→思维提升等环节介绍信息技术的典型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和意识,并通过每章的“拓展提升”微视频深入浅出地展示信息科学的前沿热点和技术,进一步拓展学习者信息视野,培养计算思维,提高网络素养和信息的处理与创新应用的能力。
零基础,无门槛,只要你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感兴趣,就可以从课程中得到收获。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本课程采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1. 普运伟主编, 耿植林副主编.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与网络素养 第3版(在线课程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年8月. ISBN: 978-7-115-51342-7. 该教材具有如下3个显著特点:
● 专设“思维训练”模块,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网络素养、信息的处理和创新应用能力,并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15个贴近实际、富有趣味的上机实验。每个实验均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要求、实验操作引导和实验拓展与思考4个部分,既注重学生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和知识迁移。
● 配套多种类型的教学微视频。教材包括93个“知识拓展”和“操作演示”微视频,用于延伸和拓展相关教学内容和对部分操作性强的知识点和上机实践进行示范和引导。
本课程采用的其他参考资料:
1. 普运伟, 耿植林. 大学计算机-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2. 耿植林, 普运伟.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3. 普运伟, 黎志.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4. 龚沛曾等. 大学计算机(第7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5. 王移芝. 大学计算机(第5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6. 李凤霞等. 大学计算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7. 战德臣等.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1、问:需要一台什么样的电脑?
答:开机速度能够击败全国10%的用户即可。
2、问:是否需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答:基本会用电脑,会用鼠标键盘即可。
3、问:课程进行了一半,我还能加入并跟上么?
答:of course!发布的课程可以随时观看,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集中学习赶上进度,学习结束后最终提交单元测试并参加考试即可。
4、问:我有很多问题想提问怎么办?
答:课程设有专门的讨论区,希望大家踊跃提问,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助教老师与大家互动。
5、问:每周要花多长时间学习?
答:每周网上学习约3小时。但为巩固学习成效,建议每周线下针对本周内容做进一步上机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