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字消费者行为学》能够让你在数字时代下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决策、更好地生活,从而找到幸福之路。
《数字消费者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课、市场营销核心课,包括三大主题:(1)数字时代下的消费者决策过程;(2)数字时代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内部因素;(3)数字时代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外部因素。
通过学习《数字消费者行为学》,你将有如下收获:(1)系统掌握数字时代下的消费者决策过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内部与外部因素;(2)基于数字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对企业在数字时代下的营销实践进行分析;(3)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更好的认识自己、提升个人影响力,胜任数字时代下的相关工作。
《数字消费者行为学》的特色在于:(1)突出数字消费者行为相关内容;(2)使用中国案例,讲好中国故事;(3)引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本门课的亮点在于:(1)第一门《数字消费者行为学》在线开放课程;(2)融合了理论前沿、中国案例和课程思政;(3)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实现了平衡。
(1)系统掌握数字时代下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数字时代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内部因素、数字时代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外部因素;
(2)基于数字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对企业在数字时代下的营销管理实践进行分析;
(3)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更好的认识自己、提升个人影响力,胜任数字时代下的相关工作。
《数字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建议先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也建议先熟悉《社会心理学》等课程。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1]. 符国群. 消费者行为学(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2]. 卢泰宏, 周懿瑾. 消费者行为学:洞察中国消费者[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3]. 阳翼. 数字消费者行为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4]. 周欣悦, 王丽丽. 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5]. [美]迈克尔·所罗门. 消费者行为学(第12版)[M]. 杨晓燕,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6]. EDELMAN D C. Branding in The Digital A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12): 62-69.
[7]. BARDHI F, ECKHARDT G M. Liqui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7, 44(3): 582-597.
[8]. LEMON K N, VERHOEF P C.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Customer Journey[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6, 80(6): 69-96.
[9].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颠覆性创新[M]. 崔传刚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9.
[10]. YANG Y W, TAO X B, TU J B, et al. Internet Brand Innovation: What Is It? What Core Concepts Does It Include? Does It Affect Performance?[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21, 52(1), DOI: 10.4102/sajbm.v52i1.2306.
[11]. 黄敏学, 张皓. 信息流广告的前沿实践及其理论阐释[J]. 经济管理, 2019, 41(4): 193-208.
[12]. 谢毅, 高充彦, 童泽林. 消费者隐私关注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42(6): 111-125.
[13]. 孟陆, 刘凤军, 陈斯允, 等. 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1): 131-143.
[14]. 王新刚, 林荫. 直播带货"翻车"的治理机制研究[J]. 经济管理, 2022, 44(2): 178-191.
[15]. 董洁林, 陈娟. 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创新模式[J]. 科研管理, 2014, 35(12): 76-84.
[16]. 王淑翠, 俞金君, 宣峥楠. 我国“新零售”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0, 41(6): 91-107.
[17]. 汪旭晖, 郭一凡, 王荣翔. 消费者认知失调对退货意愿的影响机制——平台型电商情境下卖家声誉和买家惰性的作用[J]. 财经问题研究, 2019(7): 113-120.
[18]. 王茜, 张红超. “回家试穿”有用吗?——策略性退货与未退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比较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 44(6): 63-76.
[19]. 张舒宁, 李勇泉, 阮文奇. 接收,共鸣与分享:网络口碑推动网红餐饮粉丝效应的过程机理[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3): 37-51.
[20]. 杨楠.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J]. 科研管理, 2021, 42(5): 87-93.
[21]. 王满四, 霍宁, 周翔. 数字品牌社群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基于体验主导逻辑的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3): 92-103.
[22]. 黎万强.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23]. 刘芬, 赵学锋, 张金隆, 等. 移动优惠券的消费者使用意愿研究:基于个人特征和动机的视角[J]. 管理评论, 2016, 28(2): 93-102.
[24]. WANG J, XIE C, HUANG Q, et al. Smart Tourism Destination Experiences: The Mediating Impact of Arousal Level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0, 35, DIO: https://doi.org/10.1016/j.tmp.2020.100707.
[25]. MOSTELLER J, PODDAR A. To Share and Protect: Using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to Examine the Privacy Paradox of Consumers'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and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Behaviors[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7, 39: 27-38.
[26]. 费显政, 肖登洋. 移动端应用软件图标的触觉心象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7): 153-170+XI.
[27]. [美]阿瑞纳·克里希纳. 感官营销力:五感如何影响顾客购买[M]. 钟科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6.
[28]. 朱国玮, 吴雅丽. 网络环境下模特呈现对消费者触觉感知的影响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2): 146-154.
[29]. 吕兴洋, 徐海军, 谭慧敏, 等. 声音营销力:目的地歌曲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研究——以歌曲《成都》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5): 124-138.
[30]. PETIT O, VELASCO C, SPENCE C. Digital Sensory Marketing: Integrating New Technologies into Multisensory Online Experience[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9, 45: 42-61.
[31]. 高闯. 眼动实验原理:眼动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与技术[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2]. 刘世雄, 毕晓培, 贺凯彬. 网络语言文案对广告注意和感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12): 1590-1603.
[33]. LU J, SU X, DIAO Y, et al. Does Onlin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Matt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21, 60: 102480.
[34]. KOWALCZUK P, CAROLIN S, ADLER J.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nsumer Responses to Augmented Reality in E-Commerce: A Comparative Study. 2021, 124 (1): 357-373.
[35]. 陈梅梅, 刘利梅, 施驰玮, 等. 推荐规模对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决策的影响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 23(1): 180-188.
[36]. 周延风, 张婷, 陈少娜. 网红社交媒体传播及消费者情感倾向分析——以网红品牌“喜茶”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8(4): 70-80.
[37]. ZHANG Y, ZHANG M, LUO N,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Knowledge in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 Communities: A Knowledge Co-Creation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9, 48: 72-84.
[38]. 厉新建, 李兆睿, 宋昌耀,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虚拟旅游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21, 36(8): 15-26.
[39]. 周飞, 冉茂刚, 陈春琴. 虚拟代言人感知真实性与消费者品牌依恋关系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8, 32(5):112-115.
[40]. BELANCHE D, CASALÓ L V, FLAVIÁN M, et al. Understanding Influencer Marketing: The Role of Congruence Between Influencers, Products and Consum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 132: 186-195.
[41]. MOON M A, KHALID M J, AWAN H M, et al.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Website’s Utilitarian and Hedonic Attributes and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 A Cognitive–Affective Attitude Approach[J]. Spanish Journal of Marketing-ESIC, 2017, 21(2): 73-88.
[42]. MENG B, CHOI K. Tourists’ Intention to Use Location-Based Services (LBS): Converg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and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9, 31(8): 3097-3115.
[43]. 衡书鹏, 赵换方, 范翠英,等. 视频游戏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5):810-823.
[44]. 黄光国, 胡先缙, 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5]. 孟陆, 刘凤军, 段珅, 等. 信息源特性视角下网红直播对受众虚拟礼物消费意愿的影响[J]. 管理评论, 2021, 33(5): 319-330.
[46]. 王树良, 谌椿. 自我认同与符号消费:网络自制节目中的符号建构研究——以《奇葩说》为例[J]. 国际新闻界, 2016, 38(10):42-53.
[47]. 廖俊云, 林晓欣, 卫海英. 虚拟品牌社区价值如何影响消费者持续参与:品牌知识的调节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19(6): 16-26.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