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文化中国Chinese Culture》是一门双语课程,是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厚植文化情怀的关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中外学生开放的公共基础课。
它对促进学生理解中国从哪里来、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又没有变形的文明形式,了解中国自然形态上的万里江山、沧海桑田的演变,社会形态上的民风习俗、艺术形式的发展,增强学生文化理解、文化实践、文化表达的自觉和自信,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等具有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有趣有料。把握文化学习的认知习惯为内容选择路径,让学生以典型的人物、诗词、建筑等为“切入点”,以“一眼千年”的文化发展为“脉络线”,以有趣有料的故事方式,让学习过程成为引发好奇心、唤醒想象力、激发探究力的过程。
2.知行合一。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身边可感受、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场馆、文化现象、文化烙印,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对文化特征的把握,提高学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3.古今融通。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化基因的同时,紧跟时代变化和世界变局,辩证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对于未来的启示。
教学总目标:通过开设《文化中国Chinese Culture》课,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更加辩证地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呈现和现代表达,更加主动地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使学生坚定文化立场、提高文化自信,也懂得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成为“习文化、爱中华、善表达”的文化中国的讲述者和传播者。
1.知识目标
通过《文化中国Chinese Culture》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从“文化”的释义、“中国”内涵的拓展,中国语言文字、风俗物候、文学艺术、人文地理等不同角度,加深对中国悠久、丰厚的文化元素的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问题链引导、辩论、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化中国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引导学生今后能够自觉拓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涉猎。
3.素养(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中国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自豪感,引导留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
相关证书:学生可考取《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提升中华语言文字水平和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
中学阶段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1.《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朱筱新、李军主编,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畅游江苏Walking Around Jiangsu》,黄华、马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韩秋月著,哈尔并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文化概论》,邓天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中华文化十二讲》,钱穆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版
7.《用英语介绍中国地理人文》,赵云利,管晓霞,李庆庆,范丽萍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年版;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版),张新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