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谈天体物理》!
这门课程旨在解答“世界为何是这样?”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天文学的独特视角,引导您对宇宙、自我以及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本课程将帮助您理解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并尝试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出发,揭示天体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学习这门课不仅能开阔您的科学视野,还能让您对宇宙,对天体的结构和演化有更全面的理解。无论您是天文学初学者,还是对物理学充满好奇,这门课程都将带您踏上一段探索宇宙奥秘的知识之旅,为您提供对我们所处世界的全新认知。
课程主题是什么? 本课程聚焦于天体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从Planck尺度到宇宙学的广泛主题,包括经典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等多领域知识,带领您探究天体的形成、结构和演化。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通过学习这门课,您将掌握高阶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您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或相关领域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应用。
课程特色和亮点:
信息量大,知识高度浓缩:本课程内容覆盖广泛,从微观的量子物理到宏观的宇宙学,囊括了多层次的自然现象。
严谨学术与趣味并重:虽然课程名为“趣谈”,但每个观点都有严谨的理论支持,学习者需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获得更大收获。
科学方法的深度运用:课程强调使用量纲分析、量级估算等科学方法,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与科学评判力。
丰富的互动与讨论:课程在讨论区提供了大量思考题,教师会与学习者保持互动,促进启发式学习和主动探索。
趣味性与深度兼具:课程配有精美的图片和视频,既具视觉享受,又提供深入探讨的学术内容,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混合式教学的线上部分:本课程也是南京大学本科生课程《初等数理天文》和《大学天文学》,以及研究生核心课程《恒星结构与演化》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功吸引了多个院系的学生选修。
这将是一场关于物质世界尺度的旅程,课程内容将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科学框架,希望通过这门课,您能够充分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体会“简单是真理的标记,美是真理的光辉”。
适合对天体物理学有兴趣,并试图有较深层次了解的学习者。
通过课程学习可让学习者感受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的精神,并能尝试着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解答部分天体物理学问题。
1. 认识宇宙的历史
1.1 趣谈天体物理总纲
1.2 认识宇宙的历史
认识宇宙的历史
2. “最小”与“最大”
2.1 由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给出Planck尺度
2.2 由蚂蚁与橡皮绳悖论来看可见宇宙
2.3 物理学的极大与极小
“最小”与“最大”
3. 稳定的结构
3.1 稳定的结构
3.2 氢原子
稳定的结构
4.行星
4.1 自然界的物态
4.2 行星上最高的山有多高?
4.3 行星王国
行星
5.恒星
5.1 星光由哪儿来
5.2 恒星的质量限
5.3 热核聚变反应
5.4 恒星演化
5.5 元素起源
恒星
6.致密星
6.1 恒星演化的残留
6.2 白矮星
6.3 中子星
6.4 黑洞
致密星
7.相对论简介
7.1 狭义相对论
7.2 广义相对论
7.3 何时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
7.4 几何
相对论简介
8.星系
8.1 银河系
8.2 距离的测量
8.3 宇宙岛,星系的国度
星系
9.宇宙
9.1 奥伯斯佯谬
9.2 Hubble定律
9.3 可见宇宙由多少物质构成?
9.4 宇宙的将来
9.5 宇宙的几何
9.6 宇宙学红移
宇宙
10.漫漫长路
10.漫漫长路
漫漫长路
学习者应具备高中以上数学、物理学基础。
课程会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富文本的方式相应做补充。
1. V. F. Weisskopf, Of atoms, mountains, and stars: A study in qualitative physics, Science, 187, 605, 1975
2. B.J.Carr & M. J. Rees,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sical word, Nature 278, 605, 1979
3. W. H. Press & A. P. Lightman, Dependence of macrophysical phenomena on the value of 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Phil. Trans. R. Soc. Lond. A 310, 323, 1983
4. T. Padmanabhan,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V 1, Chap. 1 Order of magnitude estimates.
5. 《千亿个太阳》,鲁道夫·基彭哈恩,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 《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马丁·里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Q :
太阳远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地球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一个有智慧生命居住的世界。
对此您怎么看?
1600年布鲁诺在罗马火刑柱上殉难, 因他相信: 虚空中存在着无数的星座、太阳和行星;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太阳,因为它们放射出光芒;行星不被看到,因为它们小而无光;还有无数的地球在围绕它们的太阳,与我们这个地球一模一样。……
摘自《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 》(美)马丁·里斯著石云里译
A :
William Blake‘诗句最能代表我的感受: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 :
我的回复:
非常有意境的诗句,非常贴切
2010年之后,我在给学生的课上,引用了句子,“一花一世界,……”,应该有些类似吧!
我们需要找寻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