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生物化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9年12月31日 ~ 2023年12月07日
学时安排: 2-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7123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4)
spContent=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食品相关专业、生物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较好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相关研究技术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关系,生物分子在体内分解代谢、合成过程及代谢调节,生物能在机体内的转化和利用,生物信息分子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等。


授课目标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方向,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介绍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任务、发展历程与研究动态。
1.1 绪论
糖类化学
课时目标:介绍单糖的结构特点和构型,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结构主要特性及其糖复合物的类型与生理功能。要求单糖的结构特点与构型,还原糖的结构特点,常见聚糖和多糖的结构点。
2.1 糖类的概述
2.2 单糖
2.3 寡糖与多糖
脂质化学
课时目标:主要介绍脂类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并介绍脂类为主体的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与生物功能。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脂类的概念、特点与生理功能,掌握天然脂肪酸结构的特点,三酰甘油、磷脂、鞘脂、固醇的结构组成;熟悉生物膜的概念、化学组成,生物膜流动镶嵌结构模型和生理功能。
3.1 三酰甘油和脂肪酸
3.2 磷脂和类固醇
蛋白质化学
课时目标:介绍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特点、分类和主要理化性质。要求掌握蛋白质的主要性质,熟悉蛋白质常见的颜色反应,蛋白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了解蛋白质结构的分析方法。
4.1 蛋白质概述
4.2 氨基酸
4.3 蛋白质的结构1
4.4 蛋白质的结构2
4.5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4.6 蛋白质性质研究技术
核酸化学
课时目标:介绍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 DNA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的特点和某些重要核苷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要求掌握DNA分子化学组成、结构、生理功能,核酸分子的紫外吸收作用,DNA分子的Tm值和增色效应。
5.1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5.2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5.3 RNA的结构与功能
5.4 核酸的性质
酶化学
课时目标:介绍酶的概念、命名、系统分类及酶促反应的特点。要求掌握米氏方程、米氏常数的意义,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抑制剂类型与作用特点。熟悉酶活性测定的方法,酶活性调节的种类,了解同工酶、别构酶的概念和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1 酶的命名与分类
6.2 酶的结构与命名
6.3 酶的催化机理
6.4 酶促反应动力学
6.5 酶的调节
6.6 酶活力测定
维生素化学
课时目标:介绍维生素概念、维生素和辅酶的关系,要求掌握各种辅酶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方式。
7.1 脂溶性维生素
7.2 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
新陈代谢通论
课时目标:介绍新陈代谢和高能化合物的概念,生物代谢经历的过程,反应自由能变化与反应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熟悉生物代谢的调控方法。
8.1 新陈代谢通论
8.2 生物能、能力转化与利用
糖代谢
课时目标:介绍糖的消化与吸收,要求掌握糖在生物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掌握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过程和三羧酸循环过程;熟悉磷酸戊糖途径及其生理意义,糖异生过程与生理意义,熟悉糖原分解与合成路径;学会分析糖代谢的能量的得失;了解糖代谢的调节
9.1 糖酵解过程(EMP途径)
9.2 丙酮酸的代谢
9.3 三羧酸循环途径(TCA)
9.4 磷酸戊糖代谢途径(HMP途径)
9.5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9.6 糖异生
生物氧化
课时目标:介绍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的异同点,熟悉生物氧化过程中水的生成方式;掌握呼吸链的概念、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及递H和递电子的机理;掌握ATP的生成方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了解电子传递链的抑制剂与解偶联作用,线粒体外NADH的穿梭系统。
10.1生物氧化概述
10.2 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
10.3 氧化磷酸化作用
脂质代谢
课时目标:介绍脂类的消化和吸收;掌握脂肪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主要代谢途径,脂肪酸分解的能量变化;熟悉酮体的概念、生成和利用;熟悉磷脂的合成及胆固醇的转化
11.1脂代谢概述
11.2 脂肪分解
11.3 脂肪合成
11.4 其他脂类代谢
蛋白质代谢
课时目标:介绍氨基酸的脱氨基方式、反应过程和生理意义;掌握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鸟氨酸循环的概念、过程及生理意义;熟悉碳骨架的代谢去路,了解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的概念;熟悉几种重要氨基酸脱羧基的产物;熟悉三大有机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12.1蛋白质代谢途径
12.2 氨基酸代谢
12.3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物质代谢
课时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熟悉生命过程中的化学现象;掌握细胞水平或酶水平调节的机制和意义;了解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本章重点是三大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酶量调节和酶活性调节的机理、方法和生理意义。
13.1有机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DNA的生物合成
课时目标:介绍DNA复制和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概念;掌握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随从链、冈崎片段的概念,掌握DNA复制的基本特点与过程;熟悉参与DNA复制的一些酶类和蛋白质的功能;熟悉DNA损伤的切除修复机制。
14.1 DNA的半保留复制
14.2 DNA的损伤和修复
RNA的生物合成
课时目标:介绍转录的概念、特点、参与转录合成的物质基础和转录过程;熟悉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成及各亚基的作用;熟悉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了解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
15.1 转录
15.2 转录后RNA的剪接和修饰
15.3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课时目标:介绍翻译的概念及三种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掌握遗传密码的概念与特点;熟悉核糖体大小亚基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熟悉氨基酸的活化反应及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掌握原核生物翻译起始时起始因子的作用,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了解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特点及翻译后加工
16.1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6.2 蛋白质合成后靶向输送
16.3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本课程前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普通生物学。


参考资料

1、王镜岩. 生物化学(上、下)(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王希成编著.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3、杨荣武. 生物化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

4、董晓燕主编. 生物化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5、王玮. 简明生物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

6、杨志敏,蒋立科.生物化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7、刘国琴,张曼夫. 生物化学(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

8、黄熙泰. 现代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

9、王允祥,李峰. 生物化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10、张楚富主编,程汉华编写. 生物化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11、David Hames, Nigel Hooper编著, 王学敏, 焦炳华主译.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12、Denise. R. Ferrier 编著.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原版影印).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9

13、宁正祥. 食品生物化学(第三版)(汉英版双语教材).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2

14、张洪渊,万海清.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


南京财经大学
4 位授课老师
何荣

何荣

副教授

李向菲

李向菲

讲师

都立辉

都立辉

副教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