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是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十多年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强有力地支撑着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发展。2007年获财政学(含税收)硕士研究生招收权,2012年财政学被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22年税收学、财政学分别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和省一流专业。 财政学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重点讲述两大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问题;二是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问题。课程紧紧围绕政府的经济活动,以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为线索,讲授政府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及财政管理。从市场失效引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讲述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等理论的基础之上,论述公共支出、公共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问题。课程各篇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即组成相互独立的“模块”,自成体系,形成“系统树”结构。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基点,广泛运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学时 课程总学时为51学时,线上安排18学时,线下33学时(课堂20+翻转课堂13)。本课程主要参考教材:1.《公共财政概论》(主编:樊丽明,杨志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2.《财政学》(附微课第3版)(主编:唐祥来,康锋莉,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版)。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财政学基本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PPP理论等。 第二部分,财政支出。包括财政支出一般原理、财政支出增长理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第三部分,财政收入。含财政收入一般原理、税收、公共收费、国有经济收入、公债等,涉及税负转嫁理论、税收效应理论、最优课税理论、公共收费定价理论及李嘉图等价定理等内容。 第四部分,财政管理。本部分以财政预算管理为核心,介绍政府预算与决算管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竞争等内容。 第五部分,财政政策。本部分以财政政策理论为中心,介绍财政政策类型、财政政策工具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等理论和实践知识。 课程特色与创新 1. 渗透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治理故事 。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财政思想为统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税收治理体系,重点讲解以保障民生为基点的我国财税政策、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 2.问题导向理念,串联教育教学过程。以问题导向理念设计、布局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源。线上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认知,分析和讨论问题,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培养问题意识;线下教师讲解核心问题,分析、讨论次核心问题。学生设计、分析、论证、演讲、讨论拓展问题。在第二课堂,教师以拓展问题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创新教学模式,“问题模块”实现目标。“双模块”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教师问题模块”和“学生问题模块”教学。前者即财政学课程的核心问题和次核心问题教学,实现学生获取记忆、理解等低阶知识目标以及学习、认知、判断等能力;后者即拓展问题教学,实现学生对财政学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知识目标和观察、研究、实践和创新等能力。 4.实施过程评价,考核目标匹配程度。通过线上自学检测、线下过程评价和期末测试实现学习全过程的评价。线上水平测试考核低阶知识和学习、认知、判断等能力实现情况,线下过程评价和期末测试考核学生的高阶知识水平和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综合能力。
服务于国家及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学校“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财政学专业“高水平国家治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财政学》课程以“培养‘德、识、能、思’兼备的高素质治理人才”为目标。
(1)知识水平。学生应达到对财税经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低阶知识目标和具备财税、征、管、法等复合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知识目标;
(2)能力水平。让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熟知财税政策、制度及治理方略,培养其学习、研究、观察、分析、实践和创造等综合能力;
(3)素质水平。帮助学生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探究习惯,学会“审问、慎思、明辨”,能够进行独立而理性地思考,塑造其创新品质。
本课程隶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财政学(二级学科),前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以后,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财政经济问题,会得心应手。当然,如果还具备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具有更好的益处。
[1] 陈共,2018.财政学.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大卫·N. 海曼,2015.财政学:理论、政策与实践.10版.张进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邓子基,陈工,2014.财政学.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樊丽明,杨志勇.2024.公共财政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哈维·S. 罗森,泰德·盖尔,2015.财政学.10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 郝凤霞,阮青松,2018.公共财政学.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 匡小平,肖建华,2012.财政学.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8] 理查德·W. 特里西,2014.公共部门经济学.薛涧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马海涛,姜爱华,2016.政府采购管理.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尼尔·布鲁斯,2005.公共财政与美国经济.2版.隋晓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 倪琳,唐祥来,2014.基础教育服务合约供给模式的国际实践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6).
[12] 孙健夫,王延杰,杨文杰,2016.财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唐祥来,康锋莉,2021.财政学(附微课 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4] 唐祥来,康锋莉,2018.财政学( 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5] 唐祥来,黄书猛,2010.财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唐祥来, 康锋莉. 2013. 财政学.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7] 唐祥来,孔娇娇,2014.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研究:江苏的实证.经济与管理评论,(1).
[18] 唐祥来,刘晓慧,2016.促进PPP模式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税务研究,(9).
[19] 唐祥来,刘晓慧,2016.供给侧改革下中国PPP模式供给效率的DEA检验.南京财经大学学报,(4).
[20] 唐祥来,刘晓慧,2016.新常态下PPP投资的约束与激励——来自中国水业的证据.财贸研究,(6).
[21] 唐祥来,倪琳,孔娇娇,2013.中国税制改革路径选择:从投资激励向消费激励转型.中央财经大学学报,(5).
[22] 唐祥来,倪琳,2013.国际基础教育公私伙伴关系(PPP)模式:论争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4).
[23] 唐祥来,王国梁,2018.PPP资产证券化税收政策的约束与改进.税务研究,(4).
[24] 唐祥来,康锋莉,2020.税收政策促进农业农村领域PPP模式发展研究.税务研究,(11).
[25] 唐祥来,杨娟娟,20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投资激励决策机制.农业技术经济,(11).
[26] 唐祥来,2010.高校债务风险化解模式创新:PPP.高教探索,(6).
[27] 唐祥来,2010.基于PPP治理视角的政府产业规模约束研究.产业经济研究,(4).
[28] 唐祥来,2011.欧盟碳税工具之环境治理成效及其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6).
[29] 唐祥来,2016.PPP模式的治理逻辑、工具属性及其绩效.经济与管理评论,(4).
[30] 王雍君,黄静韬,2020.公共财政学.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1] 武彦民,陈旭东,张平,2017.财政学.2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2 杨斌,2014.财政学.3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3] 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2005.公共部门经济学.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4] 张馨,杨志勇,郝联峰,等,2000.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5] 张馨,陈工,雷根强,2006.财政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36] 张馨,1999.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https://www.mof.gov.cn.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 https://chinatax.gov.cn.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https://www.mohrs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