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主讲人自拍、自剪,精心打造,旨在通过PPT录屏、主讲人出境与模拟板书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为您呈现一个贴近教学实景的线上课堂,让您在享受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石,不仅揭示了宇宙的基本规律,更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学习《大学物理》,您将掌握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基本物理原理,理解自然界运作的内在逻辑。这不仅能够拓宽您的知识视野,更能够培养您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为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主题概览
课程涵盖大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等经典与现代物理领域。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探讨物理定律的推导与应用,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每一章节都精心设计了教案、讲稿、课件和讲授视频,确保您能够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学习收获与帮助
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
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力学、热学、电磁学等物理分支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物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过关测试和实验演示,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拓宽职业道路:物理学是众多科技领域的基石,掌握物理知识将为您在科研、工程、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四、课程特色与亮点
创新教学模式:结合PPT录屏、主讲人出境与模拟板书,还原真实课堂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
详实教学资源:提供教案、讲稿、课件、讲授视频、过关测试和问题讨论等全方位学习资源,确保学习无死角。
互动学习社区:通过问题讨论区,您可以与讲师和同学实时交流,共同探讨物理难题,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灵活学习时间:在线课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您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随时随地提升自我。
加入《大学物理》在线课程,让我们一起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启迪科学智慧,开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具有不同的用户群体,而这些群体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不同,所以,《大学物理》在线开放课程应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置具有区别的教学目标。
(1) 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用户
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用户,《大学物理》在线课程既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也可供课程主持人或其他《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素材,相应的《大学物理》在线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以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达到“以高等数学为工具,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上,拓展物理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掌握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物理学的一般原理,并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物理学思想”的教学目标。
(2) 不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用户
不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用户主要是校内对大学物理有兴趣,但因为所修专业性质,没有将《大学物理》列入教学计划,而学生自己又对《大学物理》具有一定学习兴趣的用户(学生)。对于这部分用户,《大学物理》在线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满足其对《大学物理》的学习需求,因此,相应的教学目标应为:通过观看在线课程的视频教学内容,了解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了解高等数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完成过关测试中难度等级为“易”的题目,最后通过在线考试。
(3) 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其他高校用户
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其他高校用户指的是其他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在线选修了本《大学物理》在线课程的用户,之所以将这部分用户单列出来,主要是响应国家对在线课程建设的规划目标,为今后高校之间围绕在线课程学习而展开的学分互认做好准备工作。因此,这部分用户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用户相一致,也应该以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实现“以高等数学为工具,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上,拓展物理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掌握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物理学的一般原理,并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物理学思想”为教学目标。
(4) 其他社会用户
其他社会用户主要包括其他高校不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非理工科专业学生用户、企事业单位对学习《大学物理》有兴趣的用户、参加CPA项目的学生、家长、其他在校学生以及其他对《大学物理》有学习兴趣的社会用户,这部分用户学习《大学物理》源于兴趣,因此,对于这部分用户,《大学物理》在线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参考校内不以《大学物理》为必修课的用户制定:通过观看在线课程的视频教学内容,了解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了解高等数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完成过关测试中难度等级为“易”的题目,最后通过在线考试。
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以下预备知识:
1、中学阶段学习过《物理》。
2、具有《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具备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
1、马文蔚,物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刘克哲,张承琚,物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叶伟国,余国祥,大学物理(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宋明玉,大学物理(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詹煜,张成义,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