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视觉形象设计原理,并能够根据视觉形象设计程序,进行市场调研与正确的设计定位,确定设计表达要素。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优势:
1、《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设计学“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数字创意实践教育省级示范中心,是以教授为指导,中青年博士、副教授为骨干成员组成的教学团队。该团队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数字科技融入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通过数字设施设备和数字化资源的在线共享,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实现线下课堂、线上课堂和虚拟课堂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程建设上学校及学院在经费、学分和免试研究生等政策上都给予支持,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色和创新点:
1、坚持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中强化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学生创作充满正能量、展示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作品。课程团队获得了多项课程思政成果,如《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文化创意产业运营策划》、《建筑设计基础》、《CI设计》等课程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艺德并举 知行合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方法与实践》思政教研论文等;
2、课程教学结合展赛与实践项目。课程所用图例占比近40%来自师生展赛作品。课程教学采用“以展赛促学”“课堂+课题”的方式,依托学校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设立竞赛实验班,将专业展览、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融入教学,将课程作业与展赛项目结合,并设“导师制课堂”与“项目对接课堂”,教学融入企事业单位课题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实训需求,以此强化学生设计创新意识,提高设计动手及制作能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普创意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多次获得佳绩;
3、紧密联系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中能反映国内外设计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最新进展。例如,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融合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极富科技感、立体感、动态感、唯美感和体验感的全新视觉盛宴。博物馆展示可采用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超大规模的光学校正算法可对每个显示画面进行像素点级的光学校正,可呈现出100000:1超高对比度,3840Hz超高刷新率,以及29900x15096超高分辨率的超高清绚丽画面等。
知识目标:1、了解视觉形象设计的发展历史、设计原理及所涉猎的领域内容;2、掌握视觉形象设计程序,正确定位表达要素;
能力目标:1、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表现制作方法的设计能力;2、能结合主题进行设计创意,并对创作结果作出综合分析的创新能力;3、具备对项目设计的策划管理能力。
素质目标:1、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具备用视觉形象设计原理知识解释其他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3、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选修本课程的同仁需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对艺术设计感兴趣,关注视觉图形的审美表现;
2.了解设计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手绘技能;
3.熟悉一种以上图形软件的操作。
1. 视觉传达设计/[美]宾·兰达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美]帕贝·埃文斯、马克·托马斯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3. 视觉传达设计/王延羽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 三大构成设计/史喜珍主编.-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 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莫里斯﹒德﹒库斯马兹著.-2版.-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 色彩构成设计教程/丁莉主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 构成设计/马洪伟主编.-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8. 构成基础/张如画,张嘉铭,李鹏编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