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学天地之奥义,辨地球内外现象之规律,建和谐人地关系!
让我们一起了解、分析地球内外地质、地理、生态要素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探讨自然地理问题,提高地质地理素养。
学天地之奥义,辨地球内外现象之规律,建和谐人地关系!
让我们一起了解、分析地球内外地质、地理、生态要素的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探讨自然地理问题,提高地质地理素养。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与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18世纪末,德国人亚历山大.冯.洪堡首先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探究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其研究成果为自然地理学奠定了基础。自然地理学从形成至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各类自然过程研究日益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近年又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相联系,形成了各类专门学科和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并重的崭新发展模式;
2.自然地理学将以先进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以及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技术与理论支撑,以地球表层要素或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人文性以及可调控性为研究范畴,以解决全球及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为应用方向,在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中具有可辨识独立地位的重要应用基础性科学;
3.课程是环境科学、地学和水利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野外地理工作能力,具有判别和分析地理地貌形态和成因的能力,建立初步的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
授课目标
1.掌握以下知识:地球基本内外部结构,地壳的矿物与岩石类型与特点;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描述与类型特征;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各类地表水体运动的过程与结果;风化作用类型、发生机理,风化壳以及土壤剖面的含义及其类型;风的侵蚀以及相应地貌、黄土地貌的分布及特征;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2.培养以下能力: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牢固掌握;对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对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与记录描述能力;基本的自然地理图件阅读、分析能力;对各类地表水体运动的过程与后果的预见、分析和提出工程建设应对措施能力;初步的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协调共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建立与应用。
3.具备以下素质:具有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地质地理现象与问题并能进行空间想象与分析的思维素质;坚持自然地理学理论与相关工程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
课程大纲
地球
课时目标: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划分;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基本特征。
1.1.1定义与研究对象
1.1.2课程任务与学科地位
1.2.1地球的宇宙位置
1.2.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3 地球的外部层圈
1.4大陆、海洋和过渡地形
1.5.1地壳特征
1.5.2地幔与软流圈
1.5.3地核与地球物理性质
第一章 测试题
第一章 作业
讨论
地壳
课时目标:掌握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等基本地质学概念;牢固掌握地质年代的划分体系;能对剖面图和平面图中的褶皱和断层进行基本类型的恢复与识别。
2.1.1 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2.2.1 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
2.2.2 矿物的形态
2.2.3 矿物的光学特征
2.2.4 矿物的力学特征
2.2.5 矿物的分类
2.3.1 岩浆岩与岩浆岩成分
2.3.2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2.3.3 岩浆岩的产状
2.3.4 岩浆岩的类型
2.4.1 沉积岩的形成与成份
2.4.2 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2.4.3 沉积岩的分类
2.5.1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成分
2.5.2 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2.6.1 地质年代与地质年代表
2.6.2 岩层产状
2.6.3褶皱构造类型
2.6.4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
2.6.5断裂构造类型
2.6.6 断层的野外识别
2.7.1地质图
第二章 测试题
第二章作业
讨论
实验 矿物识别
实验 岩浆岩识别
实验 沉积岩识别
实验 变质岩识别
大气和气候
课时目标: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理解大气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规律以及主要的天气系统。
3.1.1 降水形成与分类
3.2.1 大气运动形式
3.2.2 天气系统构成
3.3.1 气候形成因子
3.3.2 气候分类
第三章 测试题
第三章 作业
讨论
风化作用与土壤
课时目标:掌握风化作用类型,风化机理,风化作用阶段的划分及其特征。掌握土壤的概念、剖面结构,土壤成分及其类型。
4.1.1 风化作用类型
4.1.2 风化影响因素与风化壳
4.2.1 土壤与成土作用
4.2.2土壤分类
第四章 测试题
第四章 作业
讨论
陆地和海洋水体作用及其地貌
课时目标:理解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地下水及冰川等地球水体运动与侵蚀的特点及其形成地貌的形态特点。
5.1.1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5.2.1海水运动特征
5.2.2海岸地貌类型
5.2.2海岸地貌类型
5.3.1流水侵蚀类型
5.3.2河流作用特征
5.3.3河流地貌
5.3.4洪流地貌
5.3.5流水侵蚀地貌发育阶段
5.4.1地下水的类型
5.4.2地下水的埋深与水位
5.4.3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5.5.1冰川类型与冰川作用
5.5.2冰川地貌
5.6.1岩溶与岩溶地貌
第五章 测试题
第五章 作业
讨论
风沙作用与黄土地貌
课时目标:掌握风沙作用的两种形式,宏观和微观的风沙地貌类型与特点;掌握典型中国黄土的基本特征,中国黄土分层,黄土地貌的类型与特点。
6.1.1 风沙作用
6.1.2风沙地貌
6.2.1黄土的特征与分层
6.2.2黄土地貌
第六章 作业
第六章 测试题
讨论
生态系统与自然地理区划
课时目标: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特点、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了解自然地理区划因子构成与区划方法。我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发展过程。
7.1.1种群与生物多样性
7.1.2生态系统结构与类型
7.2.1中国自然地理的区划因子与区划方案
第七章 测试题
第七章 作业
讨论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画法几何、测量学、气象学和生态学概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课程教材:
自然地理学. 吴成基. 主编. 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
(1) 自然地理学. 杨达源主编. 科学出版社,2012年
(2) 自然地理学原理. 郭永盛 王庆.编著 .科学出版社,2006
(3)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 等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4)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