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变、类型与分布、数量与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本课程图文并茂,以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及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适宜性和潜力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研究技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为讲述主线,其中土地承载力及适宜性评价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任务和目标是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与对策,保证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形成与演变、类型与分布、数量与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本课程图文并茂,以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及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适宜性和潜力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研究技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为讲述主线,其中土地承载力及适宜性评价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任务和目标是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与对策,保证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章 次 | 课程内容 | 授课教师 | 课时 |
1 | 土地科学与土地资源学概述 | 雷敏 | 2 |
2 |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 | 雷敏 | 4 |
3 | 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 | 雷敏 | 2 |
4 | 土地资源 类型及演替 | 雷敏 | 5 |
5 | 土地资源调查 | 李飞 | 4 |
6 | 土地资源评价 | 胡敏 | 4 |
7 | 土地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 雷敏 | 5 |
8 | 土地信息系统 | 王雷 | 2 |
9 |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 | 雷敏 | 2 |
10 | 世界及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 雷敏 | 2 |
合 计 | | 32 |
授课目标
实现自主智能学习。慕课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教学,可以师生互动的交互形式,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实现翻转课堂,进而实现自主智能学习。
课程大纲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及土地资源学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
1.1 土地、土地资源及土地资源学;
1.2 土地资源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资源要素构成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土地资源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的基本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2 土地资源的地学和水文要素特征分析
2.3 土地资源的土壤和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2.4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
课时目标:理解和掌握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1 土地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3.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
课时目标:掌握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与分类、命名等。
4.1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概述
4.2 土地分级、分类与命名
4.3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4.4 土地类型的结构及演替
4.5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土地资源调查
课时目标: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5.1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5.2 全国国土调查
5.3 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
5.4 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
课时目标: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及潜力评价的方法及评价系统。
6.1 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6.2 土地自然评价
6.3 土地经济评价
6.4 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课时目标:掌握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及测算方法。
7.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
7.2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测算
7.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 农业生态区法(AEZ)
7.4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生态足迹方法
7.5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
土地信息系统
课时目标:了解土地信息建设的方法与技术
8.1 土地信息系统概述
8.2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
世界及中国土地资源
课时目标:了解世界及中国土地资源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
展开全部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1. 陈百明.土地资源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4. 林培.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梁学庆.土地资源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彭补拙、蔡运龙、刘成武等自然资源学、资源科学导论等。
7.《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