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作物育种学是介绍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课程,旨在为农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作物育种工作者以及广大的爱好者提供作物育种学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起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体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介绍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基于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作物育种学》。课程围绕“变异、遗传和选择”三要素,系统介绍了从确定育种目标、发掘和利用种质资源,到采用不同育种方法选育优良品种等育种全流程中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也介绍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

课程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作物育种学的理论基础,作物品种的概念和特点,以及作物育种学的内容、任务和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育种学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作物的繁殖方式和品种类型,育种目标和种质资源;第三部分基本育种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基本育种方法,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利用杂种优势 、雄性不育品种的选育和群体改良;第四部分现代育种技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五部分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选育,重点介绍品质育种、抗病虫育种和抗逆境育种;第六部分品种审定和种子生产,重点介绍育种的实验技术、新品种的审定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推广和种子生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新品种选育的相关知识,能够阅读、理解和跟踪新理论和新方法,能够从事作物育种相关工作并适应作物育种发展的需求。

授课特色:(1)学科优势: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课程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和国家级作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果丰硕,积淀深厚,为教学提供了支撑;(2)多位教师拼盘授课:多位从事不同作物育种科研实践的老师进行授课,展现不同作物育种特色;(3)融合育种实践:教学中注重结合育种实践和科研实践,采用的图片和数据来源于育种实际工作中,注重引入最新学科进展,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4)融入课程思政:依托育种成就案例,融入”爱农、学农、知农、强农“精神传承,以“兴中华之农事”为追求,强化专业精神教育;(5)教学形式多样:采用视频加图片,提升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更清晰易懂,讨论与评价相结合,师生灵活互动,并补充相应学习资料,有助于进一步学习。

适宜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农学、智慧农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作物遗传育种、农艺与种业等相关专业研究生,作物育种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广大的作物育种爱好者和有兴趣了解相关知识的人员。

  

授课目标

知识: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相关知识要素,熟悉作物育种全流程,建立初步的作物育种学知识体系。

技能:以教材、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作物育种实践能力,具有初步独立开展各类农作物育种工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育种理论和实践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作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素质:培养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专业素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学习者应当具备一定的遗传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分子生物学等知识。

参考资料

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11,6


孙其信,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8


杨光圣,员海燕,主编,作物育种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


席章营,陈景堂,李卫华 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1


王建康,著, 数量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


王建康,李慧慧,张鲁燕,著,基因定位与育种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


徐云碧,著,分子植物育种,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


中国科学院,作物功能基因组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田纪春 等著,小麦主要性状遗传解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