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认证学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
第10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3日 ~ 2024年12月29日
学时安排: 3-4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518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49)
spContent=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样式在艺术上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为古典文学的繁盛积累了丰厚经验。本课程包括十个专题,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家和他们的经典之作,也包括魏晋文人集体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的文学审美范式。
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样式在艺术上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为古典文学的繁盛积累了丰厚经验。本课程包括十个专题,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家和他们的经典之作,也包括魏晋文人集体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的文学审美范式。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各种文学样式在艺术上都获得了极大发展,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为古典文学的繁盛积累了丰厚经验。

本课程包括十个专题。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家和他们的经典之作,也包括魏晋文人集体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的文学审美范式。

我们会走进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学世界,感受三曹不同人生际遇与气质禀赋所造就的不同的诗歌风格。

我们会走进汉末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品味建安文人的慷慨悲歌,对“建安风骨”这一经典文学审美范式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我们会走进寒门才子左思、鲍照的文学世界,在寒士的不平之鸣中,体会 “士庶分化”的社会格局给寒门才子带来的深刻影响。

我们会一起读《世说新语》中名士们的逸闻趣事,感受魏晋风度所蕴含的个性风采、审美意义与精神价值。

我们会一起品读陶渊明,体味其平淡自然却又涵蕴不尽的“诗意的栖居”。

我们也会走进南北朝的市井民间,下江南,游塞北,感受不同地域风土民情对南北民歌的浸润。

本课程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穿越历史,知人论世。探寻文学对于社会人生的反映与社会世风对文风的浸润。

二、触摸文脉,体悟生命。在文学经典中触碰古代文人跳动的脉搏,感受文学的生命力,在跨越千年的相遇中怦然心动。

三、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细读经典,感受文心,体会文脉,领略文采。

四、当代语境,传承经典。透过大学生的眼睛诠释经典,抒写一段青春版的文学史。

授课目标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的学习,明晰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演进的历程、掌握文学基本常识。

能力层面:

   学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名作的文献考辨和文本细读,提升古典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背后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家人格精神的剖析,具备以文学为媒介深入

发掘、诠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趣的能力。

素养层面:

    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在“古今文化同源流,中外文明同时空”的纵横维度上,结合当代语境和中外文化共赏的角度,探寻古典文学的诠释与传播的新视角,赋予古典文学新生命。

课程大纲
第一章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1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辨析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深入了解曹操的家世生平,人生际遇与气质禀赋。1.2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全面分析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引领作用。1.3 结合对曹操其人的了解,阅读、鉴赏曹操的乐府诗,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曹操乐府诗的诗风特点。
1.1 曹操其人
1.2 曹操与建安文学
1.3 曹操的乐府诗
第一章 单元测验
第一章 课后作业
第一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一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箭垛”人物
第二章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2.1 概要了解曹丕的家世生平和他的主要文学贡献。2.2 通过阅读《典论·论文》,总结《论文》主要观点,结合建安时代背景与曹丕人生际遇思考这些文学观点中的思想蕴含,从“文的自觉”的角度分析《论文》的价值。2.3 阅读、鉴赏曹丕的乐府诗,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曹丕乐府诗的诗风特点。
2.1 曹丕其人
2.2 《典论·论文》
2.3 曹丕的诗歌创作与文学风格
第二章 单元测验
第二章 单元作业
第二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二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曹丕其人及诗文风格
第三章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3.1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曹植的人生际遇与气质禀赋。3.2 结合对曹植其人的了解,阅读、鉴赏曹植的诗歌,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分析曹植人生前后际遇转折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3.1 曹植其人
3.2 曹植诗作与诗风转变
第三章 单元测试
第三章 单元作业
第三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三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曹植其人及诗文风格
第四章 建安风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4.1 深入了解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角度体会世乱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4.2 通过品读建安诗歌,感受“建安风骨”的内涵,了解“建安风骨”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并在此后的学习中体会感受。
4.1 建安文学的时代背景
4.2 建安风骨的内涵
第四章 单元测试
第四章 单元作业
第四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四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第五章 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5.1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左思的家世出身与生平际遇,体会魏晋时期士庶分化的社会格局对寒门才子的深刻影响,深入感受左思的个性精神。5.2 通过对左思人生不同阶段《咏史》诗的文本细读,探析诗中历史典故所折射出的诗人一生思想情感的变迁;并将左思《咏史》置于中国文学史“咏史诗”传统中,分析左思《咏史》的创作特点及其“咏史变体”对文学史的意义。
5.1 左思其人
5.2 左思的《咏史》诗
第五章 单元测验
第五章 单元作业
第五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五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我的“异代知音”
第六章 魏晋风度: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6.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感受魏晋风度的意义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2—6.5通过阅读《世说新语》感受魏晋文人风采,结合冯友兰所提出的“玄心” 、“洞见” 、“妙赏” 、“深情” 四个角度理解魏晋风度。
6.1 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
6.2 玄心
6.3 洞见
6.4 妙赏
6.5 深情
第六章 单元测验
第六章 单元作业
第六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六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我最欣赏的“魏晋名士”
番外篇:云中看戏~昆曲《世说新语》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蛰居抗疫的日子里与大家一起云中看戏,欣赏石小梅工作室改编的《世说新语》昆曲折子戏。探讨石小梅团队将经典搬上昆曲舞台过程中的思考探索与舞台呈现。并引导大家深入讨论:“当今时代如何成功赋予经典新生”这个话题。
番1 走进昆曲《世说新语》
番2 昆曲《世说新语·驴鸣》
番3 昆曲《世说新语·访戴》
番4 昆曲《世说新语·开匣》
番5 昆曲《世说新语·索衣》
课后讨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演绎与新生
第七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7.1结合王国维对“第一流文人”的评价,体会“人格精神”对于文人成就境界的深刻影响。通过苏轼改诗,初步感受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7.2—7.3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经典名篇的文本细读,深入体会并分析苏轼对陶诗风格经典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内涵,对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获得更为深入、具体的体会与认知。并通过鉴赏陶诗、讲读陶诗,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7.1 第一流文人
7.2 陶诗风格之“自然”
7.3 陶诗风格之“平淡”
第七章 单元测验
第七章 单元作业
第七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七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生活的诗意,诗意的生活
第八章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8.1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了解谢灵运的家世生平与人生际遇,体会其气质个性。8.2 品读谢灵运山水诗名篇,对照东晋玄言诗体会其诗歌特点,分析谢灵运山水诗对晋、宋之交山水诗从玄言诗中“脱胎”的重要意义。8.3 通过对谢灵运山水诗声色的描写体会其诗歌的情韵特点。并通过谢灵运与颜延之、陶渊明诗风的对比,总结谢灵运的诗风特点,并将将谢灵运诗歌置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分析并总结谢灵运对晋、宋之交古典诗歌由“质朴自然”到“追求声色”这一诗运转关的重要意义。
8.1 谢灵运其人
8.2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山水诗的“脱胎”
8.3 谢灵运的诗歌风格与晋宋“诗运转关”
第八章 单元测验
第八章 单元作业
第八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八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世族的狂傲与敏感
第九章 鲍照:丈夫生世会有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9.1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结合魏晋时期士庶分化的社会背景,深入了解鲍照的家世生平、人生际遇和气质个性。9.2 结合对鲍照其人的了解,阅读、鉴赏鲍照的乐府诗,分析鲍照乐府诗的主要内容。9.3 结合对鲍照身份境遇与气质个性的理解,体会、分析鲍照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9.1 鲍照其人
9.2 鲍照乐府诗欣赏
9.3 鲍照乐府诗的艺术风格
第九章 单元测验
第九章 单元作业
第九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九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不合“规矩”的抒情方式
第十章 南北朝民歌: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课时目标:学习目标:10.1 聆听南北方民歌,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声情特色,体会地域风土民情对民歌的浸润与影响。10.2 诵读、品味南朝乐府民歌,体会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形式、情韵等方面的特色。10.3 诵读、品味北朝乐府民歌,体会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形式、情韵等方面的特色。
10.1 风土民情与南北民歌
10.2 南朝乐府民歌
10.3 北朝乐府民歌
第十章 单元测试
第十章 单元作业
第十章 拓展阅读文献
第十章 授课要点图谱
课后讨论:委屈缠绵VS热辣直爽
番外篇: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情怀与审美特质(山东大学文学生活馆讲座:文学之美)
番1 古代圣贤对文学意义价值的认识
番2 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情怀
番3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含蓄
番4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细腻
番5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特质:精警
课后讨论:古典文学之美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一双清眼:善于在行色匆匆中感受形形色色,一粥一饭亦有诗意。

一颗灵心:不困于事务的牵缠,不陷于名利的羁绊,入则一往情深,出则超然物外。

一支妙笔:不必学富五车,无需雕藻满眼,以情运笔,见心见性。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

基础文献


原典

1.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3.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

4.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8

5.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南朝梁)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    (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

8.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2000

9.    (唐)李延寿著《南史》,中华书局,1975

10.  (唐)李延寿著《北史》,中华书局,2000

11.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华书局,2017

 

研究论著

    1.  鲁迅著《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于《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冯友兰著《论风流》,收于《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  宗白华著《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收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  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增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  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商务印书馆,2011。

    8.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

    9.  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2007。

    10.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1.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2. 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4. 袁行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

    15. 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6. 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商务印书馆,2017。

    18. 施蛰存、吴小如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 吴大顺著,《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0. 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1. 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

    22.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3.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

    24. 骆鸿凯著《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

    25.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6.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7. 卢盛江著《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28.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中华书局,2012。

    29. 葛晓音著《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0. 叶嘉莹著《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33.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4. 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上列书目为本课程基础文献。课程包含十个专题,各专题拓展阅读文献书目详见各专题附录。

 



显示全部
山东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孙雪霄

孙雪霄

副教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70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