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地位
民事诉讼法是实现我国民事实体法的基本程序法律保障,作为三大基本程序法之一,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事诉讼法课程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法学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本课程以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立法、司法解释为基础,将理论学说及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带领学生感受民事程序法魅力,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及职业技能均有重要的价值。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从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介绍开始,逐一剖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内容,建立起学生对民事诉讼法的宏观性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对包括管辖、当事人、证据与证明、程序规则等内容展开细致讲解,让学生们对我国的民事诉讼体系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1.立足民事诉讼法,夯实基础
本课程基于民事诉讼法的基础理论与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覆盖从起诉、立案到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对基本概念、规则、程序理念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系统性地学习民事诉讼法知识,打好理论基础。
2.课程把握有度,难度适中
对多年的民事诉讼法教学经验中总结出重点、难点,深入讲解、逐一击破。整个课程难度适中,无论是否有民事诉讼法基础,学习完本课程后都能够全面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
3.配套练习科学,有的放矢
各章节设置了密切联系知识点、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测试题。题目难易结合,既有基础性题目,用于帮助学生巩固每节每章所学知识;又有难度稍高的案例性题目,促进学生活学活用,领悟诉讼法知识真谛。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亦能够初窥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的前沿热点,激发思考。除此之外,学生们对于民事诉讼程序法的学习,能促使其回顾、领悟实体法知识,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互动过程中加深认识,思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各自的独立价值,从而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形成更为立体的感知。
1. 了解民事纠纷概念和纠纷解决路径;民事诉讼法的概念特点、价值追求、目的任务及效力范围;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学理上对于证据的分类标准。
2. 熟悉我国立法对于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的权限规定和代理权的消灭与取得规定;管辖权的确定原则;证据保全的条件、程序和方法;特别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3. 理解民事诉讼制度结构样式、成因及内容要求;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及特征;证明责任的双重含义;一审普通诉讼程序设置的理论基础。
4. 掌握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含义、价值以及与具体诉讼制度的联系;民事诉讼基本制度内容、适用情形、条件;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和管辖权异议的含义及适用条件和程序;当事人、适格当事人、诉讼担当的含义与民诉法规范的相关规定;掌握共同诉讼人、诉讼第三人的概念、特征,性质、类型,正确区分必要共同诉讼人与普通共同诉讼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准确把握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证据的收集方式以及证据审核的相关规定;证明标准内容;保全的概念、分类、条件、范围、措施,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裁定效力;一审、二审、再审的程序性规定。
1. 掌握《民事诉讼法》、《民诉法解释》等民事诉讼法规范中的法条含义,精准理解制度定位、功能、价值。
2. 熟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相似制度建构,总结比较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扩大课程视野。
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如民事诉讼目的、诉权、诉讼标的、既判力等,从民事诉讼法的整体性、连贯性出发梳理具体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
总成绩构成:单元测验占30%、单元作业占20%、考试成绩占40%、课程讨论占10%。
总成绩百分制计分,总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达到85分为优秀,可申请收费的认证证书。
平台仅提供认证证书,不提供免费证书。
1. 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4. 江伟、肖建国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 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6.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 李浩:《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8. 邵明:《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 [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 [德]罗森贝克、施瓦布、哥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2. 沈德咏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1. 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晦涩难懂。从学说史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更易理解。
2. 课程安排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要根据课时量,准确分配课程内容,合理制定授课计划。
3. 学生预习不到位或者对前面课程有所遗忘。要提示下期课程的授课内容,让学生有充足时间预习;在因前后知识关联较大,而学生对以前课程有所遗忘的情形下,简单回顾相关知识,提高授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