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网络概论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课程是电类的大类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非通信专业的学生建立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掌握通信的基本模型,网络的构成要素,信息传输的基础技术;掌握传输系统、交换系统、终端系统、通信协议等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安全和压缩的原理和算法,培养计算机网络协议应用编程方面的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非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结构和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掌握通信的基本模型,网络的构成要素,信息传输的基础技术;掌握传输系统、交换系统、终端系统、通信协议等基本概念,了解网络安全和压缩的原理和算法;培养计算机网络协议应用编程方面的能力;掌握信息通信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网络的初步设计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潮流及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对将来专业学习和科研开发起一个概貌性的知识铺垫台阶作用。

  本课程共分9章,按32课时讲解。第一章绪论(3课时),第二章物理层(4课时),第三章数据链路层(5课时),第四章介质访问控制子层(6课时),第五章网络层(6课时),第六章传输层(3课时),第七章应用层(2课时),第八章网络安全(1课时),第九章编码和视频压缩技术(1课时),课程内容总结(1课时)。





授课目标

  课程预期受众为非通信专业的学生或开展相关工作的社会人员,目的是使非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结构和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信息通信网络的整体概念,培养通信网络协议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通信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网络的初步设计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潮流及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对进一步专业学习和科研开发起一个概貌性的知识铺垫台阶作用。

1. 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各种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针对具体要求进行组网能力的培养。

2. 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和自主学习先进知识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3. 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作业,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4. 编程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过上机实验,用程序语言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流程的能力。

5. 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和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选择不同分析方法,以及对网络性能分析并结合实际组网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程大纲
参考资料

1.陈熙源、祝雪芬、汤新华,信息通信网络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Andrew S.Tanenbaum,David J.Wetherall,计算机网络(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 4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