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是力学专业的学位基础课,是航空航天、土木、机械、化工、矿业、交通运输、海洋工程以及材料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重要基础性和应用广泛性。一方面,材料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际工程中杆件的力学模型,运用材料力学可以直接解决很多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材料力学又是很多工科专业一些后续课程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如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飞行器结构设计/强度分析、土力学、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过程装备设计、矿业机械、车辆工程、海洋平台、材料性能等以及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
材料力学微课程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并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开发的。课程内容可以满足所有工科对材料力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供有志于深造的学生或者工程师参考。每个课程视频为15-20分钟,涵盖知识点不超过两个,便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也为线下讨论、课堂翻转等奠定了基础。每次课后的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检验和巩固,思考题则是研究型挑战性学习的基础,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挑战性。
材料力学作为上海大学力学及相关工科的基础课程,经过一线教师的多年教学实践,在上海大学重点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以及上海市精品课程等支持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件、教材、习题以及视频等适合网络学习的资源。
本课程属力学专业学位基础课和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高等学校理工科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理工科工程力学专业规范》(统称《专业规范》)及18年发布的《力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为主要参考,结合《高等学校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中材料力学的教学要求而讲授,以培养研究型拔尖人才为目的。课程融合“问题驱动”核心思想,坚持学生中心。通过视频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线上线下互动,使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并掌握变形体力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中提出、研究、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研究型挑战性教学。
通过掌握杆件在承受各种荷载时的变形等力学性能,杆件在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技能,为深入学习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力学专业课程或者向土木、机械、通信、材料等专业输送数学/力学基础较强的潜在研究生。最终实现从“问题-数力建模-分析求解-结果评估-问题再审视”的闭环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目标1:掌握将工程实际构件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依据;
总体目标2:熟悉材料力学实验设备,通过实验对材料特性进行研究和实验验证;
课程具体目标1:掌握拉压杆件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
课程具体目标2:掌握圆轴扭转内力、应力、变形分布规律;
课程具体目标3:掌握梁弯曲内力、应力以及变形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具体目标4:掌握分析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分析和强度失效分析;
课程具体目标5:掌握叠加法分析结构或杆件强度、刚度的基本思路和内涵;
课程具体目标6:掌握杆件的稳定性问题;
课程具体目标7:理解能量原理的普适性并掌握其衍生出的位移计算方法;
第一单元绪论、轴向拉压
第01课 材料力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02课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定
第03课 力应力应变及其相互关系
第04课 轴向拉压概念及其内力计算
第05课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1
第06课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2
第07课 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
第08课 轴向拉压杆的强度
第09课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第10课 轴向拉压杆的节点位移分析
第11课 轴向拉压杆的简单静不定问题-1
第12课 轴向拉压杆的简单静不定问题-2
拓展-负泊松比超材料和结构
单元课后作业
第三单元 实验教学-金属材料的拉压实验
金属拉伸压缩试验介绍
拉伸试验操作
压缩试验操作
拉压实验过程
拉压实验现象解释
第二单元 剪切、扭转
第13课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第14课 扭矩与扭矩图
第15课 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第16课 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第17课 扭转静不定问题求解
第18课 薄壁杆件扭转
习题课之01 连接件的实用计算
习题课之02 扭转杆件的强度、刚度计算
习题课之03 薄壁杆件扭转、扭转静不定
单元课后作业
第四单元 附录-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习题课
第五单元 实验教学-扭转实验
扭转实验
扭转实验操作
扭转实验过程
扭转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单元 梁的弯曲
第19课 梁弯曲的基本概念
第20课 梁的剪力、弯矩及剪力图、弯矩图
第21课 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
第22课 刚架与曲梁的内力
第23课 梁的弯曲正应力分析
第24课 梁的弯曲切应力计算
第25课 薄壁杆件及其弯曲
第26课 弯曲强度计算
第27课 梁的合理强度设计
第28课 小挠度微分方程及积分法
第29课 叠加法确定梁的挠度和转角
第30课 简单静不定梁的计算
第31课 刚度计算及其合理设计
习题课之04 弯曲内力
习题课之05 梁弯曲正应力计算
习题课之06 积分法、叠加法求梁变形
习题课之07 简单静不定梁
单元课后作业
第七单元 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
第32课 应力状态及其任意斜截面上应力计算
第33课 主应力、主平面
第34课 应力圆及其应用
第35课 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第36课 斜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
第37课 拉(压)弯组合下梁的正应力计算
第38课 弯扭组合作用下梁的正应力计算
习题课之08 应力状态
习题课之09 强度理论
习题课之10 广义弯曲和斜弯曲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
习题课之11 偏心拉压、弯扭梁的弯曲正应力计算
第八单元 能量法、压杆稳定
习题课之13 卡式定理、图乘法
习题课之14 压杆稳定
习题课之15 动载荷
第39课 弹性杆件应变能及其计算
第40课 互等定理及虚功原理
第41课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法)
第42课 卡式第二定理及其应用
第43课 图乘法及其应用
第44课 压杆稳定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实例
第45课 压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
第46课 临界应力与临界应力总图
第47课 压杆稳定性设计
第48课 基于惯性力效应的动应力计算
第49课 基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冲击应力计算
习题课之12 能量法、单位载荷法
第九单元 疲劳强度
疲劳概述
学习过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推荐教材:
郭战胜,施冬莉,宋亦诚,杨骁 编著. 材料力学(第二版).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郭战胜,施冬莉,宋亦诚,杨骁 编著. 材料力学(第三版).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
Zhan-Sheng Guo (郭战胜), Yaochen Li (李尧臣).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ed).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书:
1. 张少实,王春香. 新编材料力学(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 范钦珊,殷雅俊,唐靖林. 材料力学(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3. 殷雅俊,范钦珊 主编. 材料力学(第3版). 北京:高等叫出版社. 2019
4. 王博 主编. 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叫出版社. 2018
5. 邓宗白,陶阳,吴永瑞 编著. 材料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6. 刘鸿文. 材料力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 马红艳 主编. 材料力学解题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8. 黄丽华,易平,曲激婷 编著. 材料力学习题及精解.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9. 戴宏亮 编著.材料力学.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10. 孙训方.材料力学(第5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如果您觉得视频讲解较快:请同学们重复观看或者暂停思考。
学习材料力学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培养对力学问题的建模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