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狭义的定义,无法描述各种新兴恶意代码的特征和内涵。本课程主要内容来源于课题组10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4本教材。本课程采用“恶意代码”这个概念来概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讲解了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和运行机制、检测和清除技术、预防恶意代码的策略和防治方案等f。
传统的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狭义的定义,无法描述各种新兴恶意代码的特征和内涵。本课程主要内容来源于课题组10多年教学经验,编写的4本教材。本课程采用“恶意代码”这个概念来概括相关领域的知识,讲解了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和运行机制、检测和清除技术、预防恶意代码的策略和防治方案等f。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恶意代码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组织对抗、国家博弈、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双刃剑的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通过这门课同学们可以了解勒索软件、APT等最新的恶意代码,也会学到传统恶意代码的原理。
(2)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本课程主要讲解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和运行机制。在分析恶意代码技术的基础上,讲解了恶意代码的检测和清除技术。此外,还对预防恶意代码的策略和防治方案进行了讲述。
(3)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特别是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和应用。
本课程总共12个章节,包括恶意代码的概述,模型及传播机理,传统计算机病毒,Linux系统下的恶意代码,移动终端恶意代码,也包括新颖的蠕虫、木马、僵尸网络、APT等;此外,也包括恶意代码的防范技术及防范策略等。
通过学习本课程,同学能够掌握恶意代码的基本技术,在日常的系统维护中,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由恶意代码引发的各种安全威胁,并能给出合理的防范恶意代码的方法和方案。
(4)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课程主要内容来源于本人大学本科计算机病毒和恶意代码10多年教学经验,多年恶意代码及其防范研究基础,以及前期编写的4本教材。课程的参考教材《恶意代码与计算机病毒——原理、技术和实践》被多所高校作为教材,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认可。该教材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材一等奖”。
授课目标
(1) 培养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技术相关的概念、技术阶段性进展、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用的影响等。
(2)掌握信息安全行业知识,掌握恶意代码相关所有知识,包括恶意代码的原理、防范等技术。
(3)掌握信息安全专业实践能力,恶意代码查杀能力。
课程大纲
恶意代码概述
课时目标:掌握恶意代码的基本概念,学习恶意代码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转折点
1.1 恶意代码的概念及特征
1.2 恶意代码关键历史阶段
恶意代码模型及机理
课时目标:掌握恶意代码的理论模型,蠕虫模型,预防模型
2.1 恶意代码的理论模型
2.2 蠕虫模型
2.3 恶意代码的预防理论模型、恶意代码的结构及工作机制
传统计算机病毒
课时目标:了解引导区病毒、COM病毒;掌握Windows下的可执行文件病毒及宏病毒
3.1 DOS下的引导型病毒、COM病毒
3.2 Windows可执行文件病毒
3.3 宏病毒
Linux恶意代码技术
课时目标:掌握Linux的系统特点,及该系统下的恶意代码
4.1 Linux恶意代码的概念,
4.2 Shell恶意代码
4.3 Linux可执行文件格式(ELF)病毒
特洛伊木马
课时目标:掌握特洛伊木马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5.1 特洛伊木马概念
5.2 制作简单的木马
5.3 木马的关键技术
5.4 木马入侵的防范和清除方法
移动终端恶意代码
课时目标:掌握移动端恶意代码的概念
6.1 手机操作系统及手机恶意代码
6.2 移动终端恶意代码及防范
蠕虫
课时目标:掌握蠕虫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7.1 蠕虫(Worm)的概念
7.2 蠕虫制作及防范
勒索型恶意代码
课时目标:掌握勒索型恶意代码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8.1 勒索型恶意代码的概念、原理、危害及防范技术。
8.2 勒索型恶意代码的结构及源代码
其他恶意代码
课时目标:掌握流行的恶意代码概念及特点
9.1 流氓软件
9.2 Outlook漏洞恶意代码
9.3 Webpage恶意代码
9.4 僵尸网络
9.5 RootKit恶意代码
9.6 APT(高级持续威胁)
恶意代码防范技术
课时目标:掌握恶意代码的防范技术
10.1 6层次防范思路
10.2 检查与清楚
10.3 主动和被动防治技术
10.4 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常用杀毒软件及其解决方案
课时目标:掌握杀毒软件
11.1 杀毒软件产业
11.2 恶意代码防范方案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和应用能力;
推荐先修《信息安全导论》类课程;
具备计算机算法及编程能力后,学习该课程更轻松。
证书要求
为了保障证书权威性,平台不再支持免费电子证书,只提供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第4版),ISBN:9787302516583,清华大学出版社,该教材也分别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材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