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面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目的是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现代方法和框架,构建具备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模型,较初级宏观经济学更深入地考察经济波动、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重大课题。本课程致力于采用与当今宏观经济研究相一致的方法讲授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学习者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发展成为分析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框架,随后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迅速发展,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可能性。DSGE模型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国内外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并没有良好反映宏观经济学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新变化。
鉴于此,本课程并不是在初级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加入介绍细节性内容和现有观点,而是致力于使学习者已学得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完成从初级宏观经济学到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转变,为以后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货币政策、国际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在教材选用方面,现有中级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存在着多本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但其中大多数教材在内容上属于对初级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补充,与现实中的研究框架存在较大差异。本课程选取斯蒂芬.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结合同类教材,还将在课程材料中介绍借鉴自其他优秀教材和学术文献中的内容,力求使学习者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完成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转变,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在实践方面,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运行和政策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综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学术能力。
本课程依次介绍以下内容:
第1部分包括导论和衡量问题。第1讲描述了本课程采用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应掌握的主要思想。本讲联系近来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概括了本课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重点所在。第2、3讲讨论了衡量问题,首先涉及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储蓄和财富,然后是经济周期,最后阐述一组重要的经济周期事实,这些事实将用于评价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2部分将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第4讲将详细研究消费者和厂商行为。在第5讲采用单一的代表性消费者和单一的代表性厂商来刻画经济中全部消费者和全部厂商的行为的方法,来构建的一时期模型。然后,使用一时期模型用来说明政府支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如何影响产出、就业、消费和实际工资,并且分析比较所得税对总体活动和政府税收收入所产生的影响。第6章研究了失业的搜寻模型,该模型刻画了宏观经济背景下劳动市场表现的一些重要细节问题。
第3部分开始研究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第7讲讨论了一组经济增长事实,然后用这些事实来思考经济增长模型。要介绍的第一个增长模型是Malthus增长模型,该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工业革命前世界经济增长的特征,但它没有预计到1800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要考察的第2个增长模型是Solow增长模型,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有关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些重要观察结果。第7讲紧接着介绍了增长核算,这种核算是分解增长源泉的方法。第8讲根据Solow增长模型的预测讨论了各国间的收入差距,并介绍了内生增长模型。
第4部分运用消费者和厂商行为的理论构建两时期模型。第9讲利用两时期模型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决策和政府赤字对经济的影响。第10讲扩展了两时期模型,使之包括信贷市场缺陷,这对于理解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非常重要。然后,我们将两时期模型对进一步扩展,将投资行为纳入第11讲的实际跨期模型,使模型能够解决更广泛的宏观经济问题。实际跨期模型奠定了本课程剩余内容的研究基础。
第5部分将货币引入第11讲的实际跨期模型中,以构建货币跨期模型。第12讲用货币跨期模型探讨货币和其他支付手段的作用,分析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第13讲和第14讲研究了工资和价格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和对比分析,并考察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与经验数据的拟合情况。
第6部分介绍国际宏观经济学。第15讲用第9讲和第11讲的模型研究了经常账户盈余的决定因素以及来自国外的宏观经济冲击的影响。第16讲阐明了汇率是如何确定的,并在存在国际商品和资产贸易的开放经济下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第7部分考察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大课题。第17讲讨论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对货币膨胀和总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银行和存款保险问题。第18讲分析了中央银行因不能对低通货膨胀政策作出承诺而会引起通货膨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建有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技巧,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要点。课程从经济周期研究这一宏观经济学重要课题出发,要求学生依次掌握或理解如下知识要点: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国民收入与生产账户体系、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财政政策与政府债务、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理论框架及其经验研究原则、国际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货币理论与政策、政策评价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已学得的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完成从初级宏观经济学到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转变,为以后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货币政策、国际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在实践方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预先了解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进阶内容需要掌握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
1*.《宏观经济学(第五版)》,[美] 斯蒂芬•D•威廉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Stephen D. Williamson, 2017. Macroeconomics, 6th ed. Pearson.
3. 《宏观经济学(第九版)》,[美] N•格里高利•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美] 罗伯特•J•巴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
5. Julio Garín, Robert Lester, Eric Sims, 2018.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6. Sanjay K. Chugh, 2015. Modern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Q : 本课程与基于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中级宏观经济学在难度和定位上有什么差异?A : 本课程在西南财经大学开设时面向的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曼昆《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和难度属于面向大一、大二本科生开设的(初级)宏观经济学。
Q : 本课程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吗?A : 基本内容(涵盖参考资料1~4)不需要,进阶内容(参照参考资料5~6)需要用到初级层次的经济学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