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主题
刑事诉讼是指专门机关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而刑事诉讼法则是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的总称。在西方法治国家,刑事诉讼被视为“宪法的测震仪”或被称为“宪法性刑事诉讼”,盖因刑事诉讼所涉及核心权利皆为宪法所保障之基本人权。而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实现人权保障为法治国所普遍遵循。因此,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权利主体息息相关。
(二)课程面向
本课程既面向高校法学专业本专科生,同时也面向社会大众。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正当程序的精神,理解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间的动态平衡,并对刑事诉讼产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对于社会民众而言,也可以通过学习本课程,理解刑事诉讼不仅关乎如何惩罚犯罪,更与自己的基本权利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程序意识与法治理念。
(三)课程特色
本课程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西政刑事诉讼法学科的传统优势,在课程定位、团队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1.历史积累深厚。西政的刑事诉讼法课程正在从传统课堂讲授与静态精品在线视频两相割裂的课程转型为与传统授课密切结合的互动、互补、共享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早在2004年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五个法学国家精品课程之一,又在2016年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些成果侧重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转换为在线视频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但授课内容、思路、方法上并没有根本改变。而目前的刑事诉讼法在线开放课程强调的则是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互动性、传统授课与线上教学的互补性、教学过程的翻转性,以真正确保刑事诉讼法教学满足创新驱动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学团队强大。在智慧教学工具等的帮助下,西政刑事诉讼法在线开放课程是由数位教师共同完成同一课程,甚至是共同完成同一知识点的不同教学环节,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引入的分析思路和视角也更加多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和创新精神。当然,很多高校只有一至两位刑诉法教师,多师同堂或多师接力模式显然缺少现实基础。而这恰恰是西政优势。本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中的八位教师全部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的骨干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且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学经验丰富,成为课程高效运行的坚实基础。
3.教学内容新颖充实。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线上授课和线下教学相互补充,线上授课以基本原理为核心,辅之以多种学习资源,线下教学则针对重点、难点和争点,前者依据“马工程教材”展开,后者则以课程负责人主编的本校特色教材为依据。但不管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教学,都不止于对刑诉知识的简单讲解,而是以刑事诉讼立法(如2018年底刑诉法的修改)和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如监检衔接)为主线,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实践性。
4.教学环节合理。在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强调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前、课后相结合,讲课、答疑相结合,自学、助学相结合,录播、直播相结合。在本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强调慕课、翻转课堂与讨论式教学、诊所教育、情景模拟等的有机融合。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与学新型关系,通过学生的深度参与,通过师生、生生的高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实现了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
(三)特别提醒
西南政法大学精品在线课程刑事诉讼法学第三期结合刑诉法的最新修改,更新了视频,完善了课件,调整了习题和考核方式,力求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诉讼程序,具备运用刑诉理论分析刑事案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程序法治意识。
本课程适合于法学本科生、专科生及对刑诉知识感兴趣者。最好在已经或同时学习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
本课程根据不同的选课对象,设置了不同的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方式。
(一)校内学生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从第二期开始,本课程已实现校内学生的翻转混合使用,由于是学分认定课,考核标准也相对严格,体现了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
1.线上考核成绩视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学生期末总成绩的40%。学生线上平时成绩的构成:满分100分,其中,单元测验50分(共22次,每单元限时完成,可尝试两次)、课程讨论10分(必须在“课堂交流区”的发言才计入成绩,每次讨论5分,有效讨论5次以上得10分;其他讨论区的发言不计入课程讨论成绩,但可成为教师调整成绩的依据)、线上期末测试40分(限时完成,可尝试两次)。
成绩评定方式:单元测验(全部为选择题)、课程讨论以及线上期末测试中的客观题(选择题)成绩由平台自动评定。线上期末测试中的主观题(论述题)由学生互评(每位学生需互评5次以上,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成绩)。
2.线下期末考核成绩占学生期末总成绩的60%。线下期末考核由教务处统一命题,题型为单选、多选、判断分析、简答、论述、案例分析,满分为100分。
成绩评定方式:选择题由助教评阅,其他题型由团队教师按题型流水作业批改。
(二)社会学习者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对于社会学习者,主要由课程平台综合评价系统完成对学习者的考核和评定。学习者的成绩构成和成绩评定方式与上述校内学生的线上考核部分相同。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85分以上为优秀。教师可以针对社会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视频观看、各个讨论区的发言情况等),在10分的范围内对学习者成绩予以灵活调整。教学团队最后根据学习者的成绩分别对其发放及格证书或优秀证书。
(三)借助SPOC等完整使用本课程的其他高校学生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其他高校的教学组织者原则上可以根据对本课程的具体使用方式,以本课程的线上考核机制为基础,灵活设计对选课学生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既可以与社会学习者一致,完全采用本课程的线上考核机制,也可以采取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相结合、自动评定和线下评阅相结合的方式。
(一)教材类
1. 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学(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二版。
2. 孙长永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二)著作类
1、王爱立、雷建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
2、王爱立:《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条文对照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8年版。
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五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5、张军、姜伟、田文昌:《新控辩审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易延友:《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与应用(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8、叶青:《案例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三)论文类
1、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J].行政法学研究,2018(04):3-12.
2、樊崇义.2018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解读[J].中国法律评论,2018(06):1-12.
3、樊崇义.值班律师制度的本土叙事:回顾、定位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8,39(09):1-12.
4、卞建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面观[J].法治研究,2019(01):3-9.
5、顾永忠.2018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对律师辩护的影响[J].中国法律评论,2019(01):188-197.
6、龙宗智.监察与司法协调衔接的法规范分析[J].政治与法律,2018(01):2-18.
7、孙长永.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J].法学研究,2018,40(01):167-187.
8、王敏远.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探讨[J].法学杂志,2018,39(08):43-49.
9、汪海燕.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证明标准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8(05):71-81.
10、吴宏耀.我国值班律师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构建[J].法学杂志,2018,39(09):25-32.
(1)在学习中有疑问怎么办?
可以通过综合讨论区或者专题讨论区提出问题,向其他同学或授课教师请教。
(2)学习该课程就是看教学视频吗?
本课程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课件\论文\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学习素材,而且,鼓励在线学习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互动。
(3)提的问题会及时回复吗?
本课程教学团队有8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授课教师,并且配有5名研究生助教,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力求做到每问必答,每问速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