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第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19年10月08日 ~ 2019年12月20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1947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204)
spContent=劳动不仅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也完善了劳动者自己。
劳动不仅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也完善了劳动者自己。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劳动不仅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也完善了劳动者自己。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从就业到退休、从劳动合同订立到劳动合同履行、从劳动的提供到劳动过程的职业保护、从工资报酬到社会保险与福利、从加班加点到休息休假、从工伤认定到职业康复、从集体谈判到职工民主管理等等,都涉及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利益。让您迅速、系统地了解这些权利,提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专业能力,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及其教学团队的不懈追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将为您提供一种特有的法律理念与逻辑思维:它将突破传统法学理论“权利义务相对性”和“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一般原理;会把“需要”作为产生法律权利的重要基础,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作为劳动合同“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的基本限制。当劳动者因违章操作给用人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并在事故中受伤时,它会告诉我们一个与民法思维完全不同的法律结果――并不影响对劳动者工伤的性质认定。总而言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特有的理念与逻辑,能够让我们法律职业人对权利义务的理解得以升华。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是专门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作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和抽象形成的法律科学。它是我国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程之一,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板块: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由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和集体劳动关系法三大支柱构成;社会保障法由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优抚法、社会救助法四个部分内容构成。学习本课程,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把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权利产生的基础及其特点。

 

这门课程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研室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承担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研究项目,围绕“马工程”教材建设项目,本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开发完成了包括教学案例库、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法律规范库、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库和课程教学练习考核测评试题库等完整的教学辅助资源体系,能够为本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本在线开放课程,以“马工程”教材《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为基本内容框架,以在最短时间内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核心知识体系为目的,经综合凝练形成70个微课视频,每一个视频讲解一个核心知识点。虽然每一个视频可以立法与理论发展不断调整完善,但为学生供给系统、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是本教学团队首要任务。线上与线下、课堂内与课堂外、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的深度融合、课前准备与课后练习的有机衔接、课堂学习与课后答疑互动、过程检测与课程测评的结合,将成为本在线公开课程的特色与亮点。




授课目标


1.系统地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核心知识体系;领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有的法律理念与思维逻辑。

2.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3.塑造学生法律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具体案件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大纲
劳动法基础理论
第1讲 什么是劳动法:形式与实质
1.1形式意义的劳动法
1.2实质意义的劳动法
第2讲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2.1劳动关系认定的基本标准
2.2不属于劳动关系的具体情形
2.3疑难案件个案的研究
第3讲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内容、基础、表现
3.1劳动自由原则
3.2劳动保护原则
3.3劳动协调原则
第4讲 劳动法律关系:劳资双方的基本权利义务
4.1基于基本原理产生的权利义务
4.2基于基本人权产生的权利义务
4.3基于劳动关系特点与劳动合同订立目的产生的权利义务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第1讲 促进就业
1.1就业的概念与形式
1.2我国就业政策与目标
1.3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
第2讲 公平就业
2.1公平就业不等于反就业歧视
2.2我国对公平就业的基本规定
2.3公平就业的法律治理
2.4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作为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第1讲 劳动合同的特色
1.1从属性
1.2人身性
1.3社会性
第2讲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1 劳动合同的分类
2.2 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形
2.3 未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责任
第3讲 劳动规章制度
3.1 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主体
3.2 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
3.3劳动规章制度无效的法律后果
第4讲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4.1三方协议的性质
4.2 缔约告知义务
4.3劳动者的担保
第5讲 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
5.1劳动合同的书面形式要求
5.2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第6讲 试用期条款
6.1试用期的期限
6.2试用一次规则
6.3试用期的适用范围
6.4单独约定试用期的效力
6.5试用期约定在用工之日的稍后阶段的效力
6.6试用期的工资水平保障
6.7试用期的解雇保护
6.8超过法定最长期限的后果
第7讲 培训服务期条款
7.1适用前提
7.2工资待遇
7.3服务期长度
7.4违约金
7.5特殊物质待遇服务期
第8讲 保密和竞业限制条款
8.1保密条款
8.2 竞业限制条款
第9讲 违约金条款
9.1 违约金条款的限制性立法及例外情形
9.2 限制性立法的原因
9.3 约定所谓“赔偿金”问题
9.4 违约金数额
第10讲 劳动合同的无效
10.1 劳动合同无效的含义和事由
10.2劳动合同无效的确认及其后果
第11讲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中止
11.1劳动合同履行的特殊规则
11.2劳动合同的中止
第12讲 劳动合同的变更和承继
12.1劳动合同变更的界定和分类
12.2劳动合同变更的形式、程序和后果
12.3 劳动合同的承继
第13讲 劳动合同的解除体系和终止
13.1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概念
13.2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
13.3 劳动合同终止的类型和后果
第14讲 劳动者单方解除
14.1预告辞职
14.2即时辞职
第15讲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
15.1即时辞退
15.2预告辞退
15.3 工会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的干预
第16讲 裁员
16.1裁员的概念
16.2裁员规模
16.3 裁员许可条件
16.4 裁员程序
16.5 优先留用和优先录用
第17讲 经济补偿金
17.1经济补偿金的概念、性质
17.2经济补偿金的事由
17.3 经济补偿金的标准
17.4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
第18讲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后果
18.1继续履行
18.2支付赔偿金
第19讲 劳务派遣
19.1劳动派遣的概念和类型
19.2劳务派遣的岗位范围和比例限制
19.3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划分
19.4 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
19.5 劳务派遣中的连带赔偿责任
第20讲 非全日制用工
20.1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
20.2非全日制用工的适用范围限制
20.3 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则
集体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第1讲 劳动法为何产生
1.1历史背景
1.2 问题指向
1.3劳动法主要功能
1.4劳动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1.5劳动法的法律方法
第2讲 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
2.1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2.2国际劳工标准
2.3国家劳工标准、体面劳动和共享发展
第3讲 劳动基本权利和劳资组织
3.1劳动(工)基本权利——劳动权
3.2内容和分类
3.3集体争议权
3.4工会
3.5雇主组织
第4讲 集体劳动关系
4.1概念和特点
4.2功能
4.3劳动关系集体化的根源
4.4中国劳动关系、用工模式的集体化转型
第5讲 集体协商谈判
5.1集体协商(谈判)的概念
5.2功能和内容
5.3集体协商谈判的原则
5.4集体谈判协商的程序
5.5政府、公益性组织的角色和功能
第6讲 集体合同
6.1概念和特征
6.2内容和分类
6.3集体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
6.4劳动规章制度是否特殊的集体合同
第7讲 产业民主
7.1产业民主的概念、意义
7.2微观层面:企业中的职工民主参与
7.3宏观层面:政劳资三方协商机制
7.4我国的三方机制
7.5社会对话
劳动基准法律制度
第1讲 何谓劳动基准:原理与特点
1.1 劳动基准的概念
1.2 劳动基准的原理
1.3 劳动基准的特点
第2讲 工作与休息之间:弹性安全
2.1 工作时间的概念
2.2 标准工作时间
2.3 特殊工作时间
第3讲 带薪年休假:恩惠抑或权利
3.1适用人员的范围
3.2休假时间的长度
3.3休假时间的安排
3.4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4讲 加班的逻辑:时间就是金钱
4.1 加班的前提
4.2 加班的限制
4.3 加班的报酬
第5讲 工资:规范内涵及支付规则
5.1 工资的解释架构
5.2 工资支付的规则
第6讲 最低工资制度:目的与手段
6.1 最低工资标准的内涵
6.2 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
6.3 最低工资制度的评价
第7讲 欠薪支付保障:走向社会化
7.1 传统的欠薪支付保障机制
7.2 欠薪支付保障制度的转型
第8讲 职业安全健康
8.1 职业安全制度
8.2 职业健康制度
第9讲 特殊劳动保护
9.1 女职工特殊保护
9.2 未成年工的保护
劳动监察与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
第1讲 劳动监察
1.1劳动监察的法律依据
1.2劳动监察的威力
1.3劳动监察的行为类型
第2讲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
2.1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启动
2.2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效力
2.3司法确认书
第3讲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3.1劳动争议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法律依据
3.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3.3提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需要注意事项
3.4仲裁时效
第4讲 终局裁决
4.1仲裁裁决的类型
4.2终局裁决适用的范围
4.3终局裁决的法律效力
第5讲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举证
5.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举证规则
5.2举证责任期限
5.3仲裁员主动调查或者收集
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
第1讲 社会保障法缘何产生?
1.1 萌芽阶段
1.2 形成阶段
1.3 发展阶段
1.4 成熟阶段
1.5 调整阶段
第2讲 走进我国社会保障法
2.1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2.2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形成
2.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形成
2.4 制度并轨
第3讲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成及渊源
3.1 社会保险制度
3.2 社会救助制度
3.3 社会福利制度
3.4 社会优抚制度
3.5 法律渊源
养老保险
第1讲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从制度碎片化走向制度整合
1.1 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构成
1.2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特征
1.3 制度整合
第2讲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与待遇支付
2.1 覆盖范围
2.2 保险费缴纳
2.3 待遇领取条件
2.4 待遇构成
第3讲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概说
3.1参保范围
3.2资金筹集模式
3.3账户模式
3.4待遇领取条件
3.5待遇构成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第1讲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1.1制度体系构成
1.2制度建立与整合
1.3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第2讲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蜕变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2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3 制度整合
第3讲 生育保险制度:定位与改革
3.1 生育保险制度介绍
3.2 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工伤保险
第1讲 工伤保险概述
1.1 工伤保险的历史渊源
1.2 工伤保险的特征
第2讲 工伤保险体系及基金
2.1 我国工伤保险体系的演进
2.2 我国工伤保险体系的调整范围
2.3 工伤保险基金
第3讲 工伤的范围
3.1 工伤的范围
3.2 职业病的特征
3.3 职业病的目录管理
第4讲 工伤认定的标准I
4.1工伤认定的概括标准
4.2工伤认定的具体标准
第5讲 工伤认定的标准II
5.1 视同工伤的情形
5.2 不应当认定、视同工伤的情形
第6讲 工伤认定程序及劳动能力鉴定
6.1工伤认定的程序
6.2 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第7讲 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7.1临时性伤残的工伤保险待遇
7.2永久性伤残的工伤保险待遇
7.3工亡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8讲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8.1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的主体
8.2 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
失业保险
第1讲 失业保险的概念与申请条件
1.1 失业保险的概念
1.2 失业保险待遇的申请条件
第2讲 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与标准
2.1 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
2.2 失业保险待遇的标准
社会保险基金
第1讲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监督
1.1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1.1.1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种类
1.1.2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
1.1.3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来源
1.2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1.2.1社会保险基金的人大监督
1.2.2社会保险基金的行政监督
1.2.3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社会救助
第1讲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特征
1.1 社会救助的概念
1.2 社会救助的特征
第2讲 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2.1 社会救助对象
2.2 社会救助标准
2.3 社会救助资金筹集
2.4 社会救助程序
2.5 社会救助中欺诈的防范和法律后果
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
第1讲 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的概念和体系
1.1 社会福利的概念
1.2 社会福利的体系
1.3 社会优抚的概念
1.4 社会优抚的体系
展开全部
证书要求

单元测验(40%):共14次,最终成绩折合占比40%,共40分;

课堂讨论(10%):在讨论区的“课堂交流区”进行有效讨论,回复5次及以上可获得该项满分,请勿刷屏;

期末测试(50%):1次,共50分。

总成绩60分及以上合格,90分及以上优秀,可申请相应的收费认证证书。



参考资料

1.编写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版。

3.王全兴:《劳动法》(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4.林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田思路:《外国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6.胡大武:《比较与借鉴 家政工人劳动权益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学出版社2012年版。

7.陈步雷:《劳权与发展:权利论与功能论的多维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李雄:《平等就业权法律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9.李雄:《中国社会法立法前沿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10.熊晖:《解雇保护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1.谢增毅:《劳动法的改革与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12.李满奎:《工伤保险的强制性及其实施路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3.胡川宁:《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14.左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郑尚元:《社会保障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西南政法大学
10 位授课老师
刘俊

刘俊

教授

陈步雷

陈步雷

教授

胡大武

胡大武

教授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