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中山大学药学院黄志纾教授、欧田苗教授、陈硕斌副教授以及广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王玉青老师和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王华倩老师主讲,使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生物化学》(第三版)/2023年出版第四版,面向的对象是药学、化学等非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学分为2,周学时为2-4学时。
我国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的要求,其中,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快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是重要的一个建设目标。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语言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也是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今天,生物化学作为药学专业多门主干课程的基础支撑课程,对学生后期专业研学至关重要。可以说,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在药学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多学科贯穿的重要作用。
本教学团队从分析和解构新药研发关键链条中的知识架构出发,提出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强化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从顶层设计出发,立体化地构建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共安排了七章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蛋白质、酶、核酸、生物氧化和生物能、生物代谢以及生物化学过程的调控。
本课程着重构建如下的专业能力模型:
1. 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牢固掌握重要生物大分子(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牢固掌握生物能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生物体内各种代谢反应及过程的共同规律和重要生物分子的代谢反应过程。
2. 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应深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这一逻辑主线,学会运用生物学和化学两方面的知识来理解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 良好的创新意识:学生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开展问题探究与讨论等,并结合科学实践,有意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和化学两方面的知识来理解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现代药学领域中前沿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把握学科动态、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思维和理念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真谛(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有科学的判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学
1、主讲教材
黄志纾、欧田苗、陈硕斌、古练权主编,《生物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2、参考书目
杨荣武主编《生物化学原理》(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D. Voet, et. al. “Fundamentals of Biochemistry: lif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5th Ed., 2016.
3、线下课程教学与互动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