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书缘:古籍的修复与文化传承
分享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
spContent=本慕课是一门面向社会学习者、面向各专业背景大学生、面向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献保存机构工作人员的古籍保护通识初阶课程。不需要任何知识预备。让我们一起于动手中学习古籍保护之真,于故事中发现古籍保护之善,于赏析中感受古籍保护之美。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一、课程背景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本慕课在国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框架下,致力于提升古籍保护意识和古籍保护水平,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古籍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冷门行业,古籍修复师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国工匠,本慕课以古籍修复师为中心,讲述古籍保护的故事、例举珍本古籍的修复、展现传统修复技艺、彰显古籍保护的中国智慧,从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依托专业建设基础

中山大学早于2006年率全国之先开设“文献保护与修复”本科课程。于2014年成为全国首家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订联合培养“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图书情报硕士的单位,截至2023年6月已培养该方向硕士50余人,被古籍保护界誉为建立了“最符合理想”的古籍保护与修复教育模式。于2022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MPDaCH)”,首届9名学生于2023年9月入学。本慕课以此为基础,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和东校园的文献保护与修复公共服务平台两个实验室的支持下,面向各专业背景大学生,面向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献保存机构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学习者讲授古籍保护与修复基础知识。

 

二、课程定位

本慕课是一门面向各专业背景大学生,面向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献保存机构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古籍保护通识初阶课程,讲授古籍保护之真(知识)、善(轶事)和美(艺术)。期望学生通过了解古籍保护与修复、了解书籍,从而与书结缘、与古籍保护与修复结缘。

本慕课遵循于故事中发现古籍保护之善,于动手中学习古籍保护之真,于赏析中感受古籍保护之美的设计思路。

 

三、授课团队

本慕课授课团队由来自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全国第一批古籍保护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中山大学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全国唯一设在高校的国家级中心)六位教师组成,他们是:

张靖,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逸仙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

周旖,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图联保存与保护专业组委员

林明,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主任、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文献保护与修复”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邱蔚晴,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副主任,专业硕士实践导师

肖晓梅,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

张珊珊,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专业硕士实践导师,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助理导师

此外,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MPDaCH)研究生同学将协助本慕课的教学工作。

 

四、课程内容

2学分,36学时,共计10讲。

第1和第2讲作为导语,介绍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古籍和文献,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基础。

第3和第4讲,以大国工匠和文明守望为主题,讲述古籍修复师和保护中华古籍的故事。

第5和第6讲,继续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古籍保护的中国智慧和古籍修复的传统技艺。

第7、8、9讲以中国古籍和西方精装书样书制作为主题进入古籍修复的实践现场,让我们动起手来。

第10讲作为结语,介绍古籍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课程考核

(一)课程成绩(满分100分)=课堂讨论(满分20分)+样书制作(满分40分)+期末测验(满分40分)

(二)课堂讨论:每讲教学完成后,教师将布置2道讨论题,学生任选1道在平台讨论区完成。每完成1道题计2分,满分20分。

(三)样书制作:学生结合第7、8、9讲学习,任选制作1本中国古籍样书或西方精装书样书,以九宫格照片展示样书制作过程及作品,并在平台讨论区提交照片。视制作过程规范性以及作品完成度计分,满分40分

(四)期末测验:每讲教学完成后,教师将布置不少于5道选择题(单选)和不少于5道判断题,形成小测验作为练习;期末以这不少于100道题作为题库,系统自动抽出40道题形成期末测验,系统自动批改。每答对1道题计1分,满分40分。

 

六、动手做书

我们在课程教学计划中特别安排了三讲的古籍修复补阶实践。我们的实践教师们将手把手教你制作中国古籍和西方精装书样书。中山大学的同学可以通过选修我们的校内通识课程,到南校园或东校园的实验室做书。校外的同学也不用担心,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不需要实验室支持的书籍制作方案。

授课目标

本慕课遵循于故事中发现古籍保护之善,于动手中学习古籍保护之真,于赏析中感受古籍保护之美的设计思路。通过学习,学生将:

     在知识层面——掌握古籍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的整体情况;

     在能力层面——体会书籍制作和书籍修复实践;掌握家谱修复和文件资料装帧的基本技能;

     在素质层面——理解书籍收藏、保护和流传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体悟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的文化意义;感受古籍之美;

     在兴趣层面——知道古籍保护及其研究的跨学科需求和人才需求。

课程大纲
预备知识


本慕课是一门面向各专业背景大学生,面向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献保存机构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古籍保护通识初阶课程。不需要知识预备。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国家图书馆. 文明的守望——古籍保护的历史与探索.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05

2. 杜伟生.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08

3. [西]比尼西斯(Salvador, M. V.)著;张鹏等译. 当代保护理论.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