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电子科技史
第1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23日 ~ 2025年07月22日
学时安排: 2学时每周
进行至第6周,共22周 已有 298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68)
spContent=亲爱的同学:感谢您对《电子科技史》课程的兴趣,电子科技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历史,却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电子科技包含哪些领域?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将去向何处?它们为什么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大影响?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或许你能找到答案。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启电子科技历史的奇妙旅程! “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1844年,人类发出了第一条基于“摩尔斯码”的电报。从此,电子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正如众多探索者在终其一生的奋斗中感叹那样,电子科技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更在于它发展的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短短百年,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通信与交通,娱乐与医疗,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如此活跃,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思考。这将是一次探索电子科技起源的美妙之旅,也将是一个洞见未来的机会。
亲爱的同学:感谢您对《电子科技史》课程的兴趣,电子科技的发展仅有一百多年历史,却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电子科技包含哪些领域?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将去向何处?它们为什么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大影响?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或许你能找到答案。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启电子科技历史的奇妙旅程! “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1844年,人类发出了第一条基于“摩尔斯码”的电报。从此,电子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正如众多探索者在终其一生的奋斗中感叹那样,电子科技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更在于它发展的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短短百年,电子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通信与交通,娱乐与医疗,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如此活跃,其背后的原因和历史,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深入思考。这将是一次探索电子科技起源的美妙之旅,也将是一个洞见未来的机会。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电子科技史》课程自2020年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超过7000名来自全国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爱好者和行业从业者选课。课程包括八讲16学时,每一讲由通史内容(2学时)、专题研讨、对话工程师、单元测验等组成。课程基于科技史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学术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双向转化。本课程除在中国大学MOOC独立开设外,还作为基础必修模块,应用于线下全校通识课程2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学院专业课3门、博物馆+课堂学科课程18门,以牵引课程群的方式,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



图1 《电子科技史》线上课程 课程体系


   

课程目前已获得:

   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022

   电子科技大学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

   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教材建设计划(2022

   电子科技大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8


本课程从时间维度和领域维度展开,以中国第一座综合型电子类博物馆——电子科技博物馆中的1.5万件藏品为依托,以通史讲授+专业研讨相结合,互动式探讨电子科技的技术进化史,通信、雷达、广播电视、测量仪器、元器件、计算机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史,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历史。截取多个电子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发明创造、进化环节、重要议题(科技事件、科学正统观和科学权威)进行线上互动研讨,实现深度剖析和批判思考。旨在帮助同学们从实践维度、产业维度和全球化历史维度,构建全球电子信息技术进化的历史框架,启迪同学们建立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对全球、尤其是我国电子科技发展路径的独特理解,启发思维创新和科技创新。

    梳理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历史,探讨行业发展现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史观下的个人、行业、知识定位。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增加学科专业学习的历史维度,使之具备历史分析的能力,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和探索所学专业在时间维度和行业维度的定位。对于人文社科、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拓展其认识世界的边界,使其知识体系中融入电子科技的基因,能够从历史角度切入,初步构建电子科技知识体系,成为具备电子信息基础的复合型新文科、新医科人才。

    同时,同学们也将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科技的种子萌芽、改进、成熟、应用,一类科技的发展又推动另一类科技的发展,不同领域相互交错影响,新的科技螺旋上升。通过本课程,希望帮助同学们在对无尽前沿的追寻中,理解科学的动态性,从而以多重理论思维坚定不懈追求的理想信念。在科技史上,涌现出闪亮的科技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两者都为科技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同学们以课程为切入点,正确看待平凡与伟大,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课程具有三个特色:



1. 历史厚重,具有长期建设经验

课程基于学校1981年开设的科学史课程,依托中国第一座综合型电子科技史博物馆,从科技史-产业域-全球化三个维度,激发学生探寻技术进化的逻辑火花,启迪学生打破旧有范式形成创新。


图2 《电子科技史》线上课程 发展历史




2. 理论基础保障,学术研究与教学成果双向转化

(1)科学史学科作为理论支撑,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基于库恩提出的“内史+外史”结合的科学史观,不仅传播电子科技史中的客观科技迭代,也重点探讨影响电子科技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

(2)科学史研究作为教学特色,学术成果与教学内容相互转化。开展科技史、教育教学研究,课程组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报告33次,发表论文141篇,主办学术活动4次,主持课题18项,每年组织教研沙龙22次。

(3)仪器复原作为课程拓展实践,链接历史培养科技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复原经典仪器和实验,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工程能力,已复原的“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恩尼格码密码机”“摩尔斯电码互动设备”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并用于课程教学。


图3 《电子科技史》线上课程 课程设计




3. 用好资源方法,依托平台开发特色教学内容

(1)讲好电子科技历史,为国家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蓄力。对标国家在电子科技领域的重点需求,立足学校的学科优势,讲好世界电子科技发展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科技史观的行业精英。

(2)依托博物馆15040件藏品,利用科技遗产直观转化科学概念。馆藏的通信、雷达、测量仪器等六个领域的藏品,是当时探索世界的工具,具化抽象的科学概念,是知识和人类直接对话的媒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电子科技。

(3)挖掘民族电子工业史中的感人故事,助力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科技史中涌现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藏品中多个“中国第一”,反映了中国电子科技发展和电子工业奋斗历程,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


图4 教学特色环节: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实验 复原项目

显示全部
授课目标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宏观视角:可以宏观把握电子科技发展脉络,连续地、动态地建立起对该领域的整体认知。

(2)研产皆具:能够学会关联产业发展,洞察科技变革如何塑造社会。

(3)二维思考:提升对电子行业的横向分析能力和时间纵向的全局观。

(4)继往开来:能够汲取前人智慧,更有自己的批判思考;感恩过去,创造未来。

(5)知行合一:能够运用所学,创造有意义的成果。

课程大纲

第一讲 电子的起源与进化

电子的起源与进化(上)

电子的起源与进化(下)

电子的起源与进化单元测验

第二讲 通信发展史

通信发展史(上)

通信发展史(下)

与工程师的对话

通信发展史单元测验

第三讲 雷达发展史

雷达发展史(上)

雷达发展史(下)

与工程师的对话

雷达发展史单元测验

第四讲 广播电视发展史

广播发展史

电视发展史

广播电视发展史单元测验

第五讲 电子测量仪器发展史

电子测量仪器发展史(上)

电子测量仪器发展史(下)

与工程师的对话

电子测量仪器发展史单元测验

第六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上)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下)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单元测验

第七讲 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上)

计算机发展史(下)

计算机发展史单元测试

第八讲 科技史研究展示

科技史研究展示

预备知识

课程无需特定预备知识适合理工、农学、医学、人文科学的学生、各行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及一切对电子科技有兴趣者。

 

若有兴趣,可直接前往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参观学习,观察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15000多件电子科技领域的实物藏品,触碰人类从公元前即开始的对电和磁的观察、思考、推演、验证和应用,感受“电子+”时代。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https://www.museum.uestc.edu.cn/

 

若有余力,可阅读以下书籍权当课余乐趣:


   《人类文明的电子轨迹:电子科技博物馆馆藏精品》,赵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人类文明的电子轨迹:导通世界的电子管》,赵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

   《欧洲大学博物馆及其收藏的特征和价值研究》,赵轲编译,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

 

若还有学术兴趣,可关注以下网站及学术资源,以物鉴史

   Scientific Instrument Commission: https://scientific-instrument-commission.org/

   Fondazione Scienza e Tecnica e Planetario di Firenze: https://www.fstfirenze.it/?lang=en

   Harvard University |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 https://chsi.harvard.edu/home

   University of Oxford |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https://hsm.ox.ac.uk/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Whippl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ttps://www.whipplemuseum.cam.ac.uk/

   MIT | MIT Museum: https://mitmuseum.mit.edu/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Thomas Crump, A brief History of Science, Robinson Publishing, 2002

[2] G. W. A. Dummer, Electron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Electronics from its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day,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Bristol and Philadelphia, 1997

[3] James E. McClellan III, Harold Dor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5 

[4] Robert Winston, Science Year by Year, Dorling Kindersley, 2013

[5] 托马斯·库恩著,伊安·哈金导读,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7]  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上下)》,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8]  范内瓦·布什著,崔传刚译,《科学:无尽的前沿》,中信出版集团,2021

常见问题

Q1: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

A1:回溯过去,启示当下。

 

Q2: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具有电子电路专业基础吗?

A2:不需要,本门课程主要从历史角度切入,去讲述历史脉络中的人、物、事件和技术进化逻辑,只要对电子科技及其历史有学习兴趣,均可学习本课程。

 

Q3:如果在课程中,遇上电子科技的专业知识,应该如何学习?

A3:本门课程脉络清晰,深入浅出,倡导对整个电子科技史框架的把握。若遇上个别专业知识点,只需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简要的知识层面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在某一点上。

电子科技大学
6 位授课老师
赵轲

赵轲

副研究馆员

王念慈

王念慈

馆员

胡绍刚

胡绍刚

教授

推荐课程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