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含学习与强化,价值观、态度,人格与情绪,知觉,决策,激励;群体,团队,沟通,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领导力;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压力管理等。旨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管好自己、别人和组织”:提高决策、激励、沟通、冲突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含学习与强化,价值观、态度,人格与情绪,知觉,决策,激励;群体,团队,沟通,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领导力;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压力管理等。旨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管好自己、别人和组织”:提高决策、激励、沟通、冲突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主讲教师:郝旭光 ,男,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一级教授(国家二级),国家教学名师(简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讲的“组织行为学”2020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质课程, 北京市优秀教师,市高校十佳师德标兵,市教学名师,惠园特聘教授,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精品课程负责人;十大大学生最喜爱教师。曾受邀参加天安门胜利日和国庆70周年阅兵大典观礼,受邀参加大会堂春节团拜。
平台型领导、证券监管效果论的提出者(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长期从事组织行为学、领导力、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理论等的教学工作。
本课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为线索展开。
一条主线:管理能力提升,效果与效率;优化、扩界与升维,旨在提高、升华,改变,包括从反应、适应性再到创造性行动。如何行动?力气、办法和资源?关注目标、标准、流程与焦点。
两个基本点:职位与成本;学术与实用。不靠或少靠职位?凭什么?少花成本,可能吗?
三个角度:三者,上中下,个体、群体和组织。
四大优化思维:1.分类:高低限、边界、条件等,2.动态:差异、针对、前瞻和严密。3.组合:综合考虑解决分工、接口、夹缝的责任。4 .互相成全。
授课目标
本课程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为基础,具有高度的跨学科综合性、基础性。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集中研究探讨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实务和案例,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了解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了解哪些个体、群体、组织因素会对这些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而且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与人的行为有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对人的管理问题表达个人见解,提高解释、描述、理解、预测、引导、控制、改变和培养人的行为的能力,即具有解决人的管理方面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对人的行为管理诸多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适合组织、人的行为特点的对策或解决方案,达到增进组织绩效的目的。
本课程的突出特色:强调学术与应用并重和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工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强调提高管理水平的主线,强调优化与升维;强调思维与实用、成本与非职务影响等。力求“管好自己、管好别人、管好组织”。具体要求:
1.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2.判断与决策能力。
3.激励能力。
4. 冲突管理能力。
5.沟通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与交际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级、上下级、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与交际)。
6. 谈判能力。
7. 团队管理能力(包括管理差异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 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共事,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8.领导力。
在此基础上,提高下面两方面能力:
9.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包括洞察、诊断、分析、组织问题的能力,运用组织进行管理的能力,例如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变革)。
10.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尤其是适应、包容并处理多元文化的能力)。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概论
1.1 绪论
1.2 课程特色
1.3 实践中的十个问题
1.4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 上篇
1.5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 下篇
1.6 管理者做什么
学习与强化
2.1 学习与强化 上篇
2.2 学习与强化 下篇
情绪
4.1 情绪概述
4.2 情绪智力
4.3 负性情绪的自我管理
4.4 挫折应对
知觉
5.1 界定知觉
5.2 知觉偏差 上篇
5.3 知觉偏差 下篇
5.4 归因
决策
6.1 决策的含义
6.2 理性决策的步骤
6.3 理性决策的问题识别与陈述
6.4 应急管理
6.5 有限理性及补偿原则与逐步简化
6.6 决策的启发式偏差与决策陷阱
6.7 决策的启发式偏差——代表性偏误
6.8 决策的启发式偏差——易得性偏误
6.9 决策的启发式偏差——锚定
6.10 决策陷阱——框架效应
激励
7.1 界定动机
7.2 激励理论(一)
7.3 激励理论(二)
7.4 激励理论(三)
7.5 激励理论(四)
7.6 激励理论(五)
7.7 激励理论(六)
7.8 激励理论(七)
7.9 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调动员工积极性
7.10 激励理论的应用扩展—管理中的惩罚
7.11 克服拖延——普瑞马克定律及其应用
群体
8.1 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群体规范(一)
8.2 群体规范(二)
8.3 群体结构
8.4 群体互动(一)
8.5 群体互动(二)
8.6 群体活动类别
8.7 群体决策(一)
8.8 群体决策(二)
8.9 群体与团队
冲突
9.1 冲突(一)
9.2 冲突(二)
9.3 冲突(三)
9.4 冲突(四)
理性谈判
10.1 谈判概论
10.2 谈判策略与技巧
10.3 三种基本的谈判策略与思考题
沟通
11.1 沟通与沟通障碍(一)
11.2 沟通与沟通障碍(二)
11.3 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11.4 倾听
11.5 得体
11.6 说好“但是”
11.7 说服
领导力
12.1 领导力的基本概念与领导力逻辑
12.2 领导特质理论(一)
12.3 领导特质理论(二)
12.4 领导行为理论
12.5 领导权变理论(一)
12.6 领导权变理论(二)
12.7 领导权变理论(三)
组织结构
13.1 组织结构(一)
13.2 组织结构(二)
13.3 组织结构(三)
13.4 组织结构(四)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