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拟、实现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前沿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分支。
围绕“智能”的本质,本课程着重讲解人工智能学科知识体系中知识表示与知识图谱、问题求解与搜索策略、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深度强化学习、逻辑推理和计算智能等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无人系统、多智能体系统等前沿应用与关键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算法,熟悉各类智能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能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技术解决各类智能应用问题。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模拟、实现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前沿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分支。
围绕“智能”的本质,本课程着重讲解人工智能学科知识体系中知识表示与知识图谱、问题求解与搜索策略、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深度强化学习、逻辑推理和计算智能等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无人系统、多智能体系统等前沿应用与关键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算法,熟悉各类智能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能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与技术解决各类智能应用问题。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不同于《人工智能导引》(通识)侧重基础普及与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人工智能引论》知识点入门与后续学习引导,也不同于《人工智能原理》聚焦算法原理和核心技术,本课程《人工智能》旨在全方位地、系统性地呈现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概念、核心技术,到开发方法、前沿应用以及伦理思考等多维度内容,构建完整且深入的知识框架,助力学习者对人工智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全面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原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
本课程将《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按照基于知识的智能方法、基于学习的智能方法、基于推理的智能方法和基于仿生的智能方法进行组织,反映出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搜索、学习、推理和决策的能力以及复杂多变环境下向大自然学习的能力,以全面涵盖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途径。
1、基于知识的智能方法:强调知识的表示、问题求解的描述以及搜索求解策略,适合解决需要知识的显式表示与利用的问题,包括知识表示与知识图谱(第2章)、问题求解与搜索策略(第3章)
2、基于学习的智能方法:强调从数据中学习规律,适合处理复杂、非线性且数据驱动的问题,包括机器学习(第4章)、人工神经网络(第5章)、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第6章)、深度强化学习(第7章)
3、基于推理的智能方法:模拟人类思维逻辑,从已知事实得出结论,适合依据逻辑推导做出判断与决策的问题,包括逻辑推理(第8章)
4、基于仿生的智能方法:借鉴自然界的进化、群体行为等智能行为,适合解决优化和动态系统问题,计算智能(第9章)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提供完整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的讲课内容,知识点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基础层、抽象层、高级层和应用层的不同层次。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每节课除了基本原理、方法介绍外,还配有大量的应用实例。
3、把握了解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向。
4、注重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
授课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框架,系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全面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点。
课程目标2:了解人工智能问题的建模思想,掌握搜索求解、机器学习、计算智能的技术方案、基本计算与算法实现,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思路、技术方案、实现结果的能力。
课程目标3:掌握知识图谱、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大模型、逻辑推理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求解人工智能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跨专业背景下对人工智能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
课程目标4:了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状况,对人工智能的前沿和趋势有整体性的认知,能够凝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对技术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专业见解。
课程大纲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课时目标:什么是人工智能、人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技术、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
1.1 什么是人工智能?
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定义(智能机器、学科、能力、智能体)、人工智能分类(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
1.2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
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人工智能重要历史事件与里程碑、人工智能主要学派(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
1.3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
人类认知过程的基本任务、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神经网络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图灵测试及其演化(图灵测试、现代图灵测试、ChatGPT、DeepSeek等对图灵测试的影响)
1.4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技术
人工智能研究的知识体系、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搜索、学习、推理、决策)、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方法(基于知识的智能方法、基于学习的智能方法、基于推理的智能方法、基于仿生的智能方法)、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
1.5 人工智能的前沿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多智能体系统
1.6 人工智能发展与未来趋势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学习技术与深度学习芯片、类脑学习算法、脑机接口、大模型与生成式AI)、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
1.7 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影响
什么是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中的主要伦理问题(算法偏见、隐私问题、责任归属)、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解决方案
第2章 知识表示与知识图谱
课时目标:知识表示方法、知识图谱、实践
2.1 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与知识表示、经典知识表示方法、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知识图谱法
2.2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概述、知识图谱表示方法、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知识图谱质量评估、知识图谱应用
实践: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应用
第3章 问题求解与搜索策略
课时目标:搜索问题的定义、图搜索与启发式方法、随机搜索与优化策略、博弈搜索与对抗决策
3.1 搜索问题的定义
从现实问题到搜索问题的抽象、搜索的定义、搜索求解方法分类
3.2 图搜索与启发式方法
图搜索基础、盲目搜索(BFS/DFS、等代价搜索)、启发式搜索(A*算法、AO*算法)
3.3 随机搜索与优化策略
随机搜索概述、随机搜索策略(爬山算法、模拟退火算法)
3.4 博弈搜索与对抗决策
博弈论基础(背景-人机大战、博弈与对策、纳什均衡、多智能体交互建模)、经典博弈算法(极小极大搜索算法、Alpha-Beta剪枝算法、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多智能体博弈(星际争霸AlphaStar)、博弈搜索应用(AlphaGo/AlphaZero/MuZero)
第4章 机器学习
课时目标:什么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工作原理、机器学习常用算法、机器学习的发展与应用
4.1 什么是机器学习?
人类的“学习”、机器学习的定义、机器学习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传统基于规则的方法区别
4.2 机器学习工作原理
机器学习的任务类型(分类、回归、聚类)、机器学习的学习范式(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以及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开发流程
4.3 机器学习常用算法
机器学习中的“学习算法”、机器学习常用算法、线性回归(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线性回归与防止过拟合)、逻辑回归(逻辑回归、逻辑回归扩展)、决策树(决策树的结构、决策树的构建过程)、支持向量机(线性支持向量机、非线性支持向量机)、K最邻近算法、朴素贝叶斯、无监督学习(K-means、层次聚类)
4.4 机器学习的发展与应用
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机器学习的五大流派、机器学习的研究方向、典型应用
第5章 人工神经网络
课时目标:生物学动因、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常见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策略、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讨论:Hopfield神经网络、实践
5.1 生物学动因
概述、生物神经元、生物神经系统、生物神经网络的特性、与人工神经网络的映射、讨论:生物神经元其它成分对生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5.2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人工神经元模型(什么是人工神经元?、人工神经元模型、激励函数、常见神经元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特性、人工神经网络的类型、人工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5.3 几种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
感知器(感知器工作原理、感知器的主要问题:XOR问题)、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的由来、BP网络的学习过程、BP算法、例:数字识别、例:用反向传播算法解决奇偶性问题、讨论:BP算法的改进、单层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的区别、多层感知器与反向传播算法的关联)、其它神经网络
5.4 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策略
如何准确定义输入?、如何选择激活函数?、如何确定神经网络隐层的个数?、如何确定神经元个数?
5.5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例:神经网络看到猫
讨论:Hopfield神经网络在现代深度学习中的作用与影响
实践:自己动手搭建一个人工神经网络
第6章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
课时目标:深度学习概述、深度学习模型、网络优化与正则化、大模型、实践
6.1 深度学习概述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工作原理、深度学习技术发展、深度学习应用领域(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面临的挑战
6.2 深度学习模型
深度学习模型概述、卷积神经网络(CNN)(CNN核心思想、CNN工作原理、CNN架构(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几种典型的CNN(LeNet-5、AlexNet、Inception网络、残差网络)、CNN应用)、循环神经网络(RNN)(什么是RNN?、为什么需要RNN?、RNN技术发展、RNN核心思想、RNN架构、RNN类型、RNN算法、RNN主要问题、RNN应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什么是GANs?、GANs工作原理、GANs训练过程、GANs基本模型、GANs算法、GANs的改进、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s)、GANs应用(向量空间运算、文本转图像、生成有趣的GANs图像))
实践1: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手写数字识别
实践2:动手实现神经风格迁移
6.3 网络优化与正则化
网络优化与正则化概述、网络优化(AdaGrad、Adam)、逐层归一化(BatchNorm、LayerNorm)、网络正则化(Dropout正则化、数据增强)
6.4 大模型
大模型概述(大模型的定义与特点、与传统深度学习的不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优势)、大模型与预训练技术(GPT的原理与应用、BERT的原理与应用、预训练与微调的训练方法)、Transformer与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架构的原理、注意力机制的作用)、多模态学习(多模态学习概述、CLIP解析、DALL・E解析)、例:DeepSeek语言模型(背景与概述、模型架构与特点、训练方式与数据、与其它大模型的对比)
实践:大模型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第7章 深度强化学习
课时目标:强化学习概述、强化学习基本原理、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深度强化学习的应用、实践
7.1 强化学习概述
什么是强化学习?、为什么需要强化学习?、与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的区别
7.2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强化学习基本组成、强化学习工作原理、强化学习训练过程、强化学习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奖励设计、探索与利用平衡等)、深度强化学习
7.3 深度强化学习算法
强化学习算法分类(基于价值的、基于策略的、Actor-Critic等)、Q-Learning算法、深度Q网络(DQN)、Actor-Critic
讨论1:如何改进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讨论2:Exploration-Exploitation问题
7.4 深度强化学习的应用
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技术分析
实践:Q-Learning强化学习算法的实现
第8章 逻辑推理
课时目标:逻辑推理概述、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模糊推理、基于知识图谱的推理、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
8.1 逻辑推理概述
逻辑推理与知识驱动方法、学习驱动方法的关系
8.2 确定性推理
规则演绎系统、形式化推理与自动推理
8.3 不确定性推理
概率推理、贝叶斯推理、证据理论、因果推理
8.4 模糊推理
模糊集合及其运算、模糊矩阵及其运算、模糊关系及其合成、模糊逻辑及其推理、模糊系统研究范畴
8.5 基于知识图谱的推理
8.6 基于神经网络的推理
第9章 计算智能
课时目标:计算智能概述、遗传算法、人工免疫算法、群体智能、多智能系统应用、实践
9.1 计算智能概述
计算智能的基本概念与技术、计算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
9.2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概述、遗传算法基本机理、遗传算法求解步骤、遗传算法求解举例、遗传算法最新应用(优化问题、工程设计)
9.3 人工免疫算法
人工智能中的仿生技术、生物免疫系统、人工免疫系统、人工免疫算法、人工免疫算法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9.4 群体智能
群体智能研究背景、生物群体运动模型、群智能基本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从群智能到群体智能,群体智能算法应用(路径规划、资源分配)
9.5 多智能系统应用
多智能体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多智能体系统的基本组成、多智能体系统通信、多智能体系统协作与博弈、AI Agents
实践1:粒子群算法(PSO)的Python实现
实践2:OpenAI开源多智能体框架Swarm
第10章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
课时目标: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概述、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流程、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实践
10.1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概述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面临的挑战、与传统软件应用开发的对比
10.2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流程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全流程、数据准备与清洗、模型选择与开发、模型训练与优化、应用部署与维护
10.3 人工智能开发框架
人工智能开发框架概述、常见开发框架(TensorFlow、Pytorch、PaddlePaddle、MindSpore)、框架的比较与选择
实践:TensorFlow、Pytorch的安装与使用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吴飞、潘云鹤,教育部“101计划”计算机领域核心教程--人工智能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朱福喜、人工智能(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2019年7月重印)
3、朱福喜、朱丽达,人工智能习题解析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
4、Stuart Russell、Peter 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四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
5、蔡自兴、刘丽珏、蔡竞峰、陈白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
6、周志华,机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7、邱锡鹏,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