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鲁迅十五讲
第1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3月05日 ~ 2024年07月02日
学时安排: 2-3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1663 人参加
立即自学
往期不提供结课证书,想参加下学期课程, 点击这里预约>>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492)
spContent=“鲁迅十五讲”完整、深层,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其人其文的“思想—精神”历程,努力呈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精神”丰碑的完整内涵及其生成之旅。在充分吸纳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哲学的视野,实现一代人对鲁迅的新型理解。
“鲁迅十五讲”完整、深层,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其人其文的“思想—精神”历程,努力呈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精神”丰碑的完整内涵及其生成之旅。在充分吸纳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哲学的视野,实现一代人对鲁迅的新型理解。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鲁迅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精神”史上的丰碑,在他的身心中存在一个现代人通往“自觉—自由—独立—幸福”路上的珍贵元素。鲁迅的精神世界是值得一个学习者认真进入、理解的。

这门课的核心主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鲁迅是如何深刻、顽韧,不乏坚苦地成为一个爱人,并且爱己,因而勇担社会责任、人间道义的现代信仰者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鲁迅实实在在地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

这门课程能够让学习者在建构独立自我,应对人生波折,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平等、互爱的“人我”关联,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提供深沉、有力的“思想—文化—精神”资源。

这门课程的特色是,既注重吸纳学界已有的鲁迅阐释成果,又立足讲授者自身的哲学研究视野实现一代人对鲁迅的新型理解。亮点在,课程富于哲学内涵,不乏深刻之处,但讲授者能够自觉地追求深入浅出的境界。

授课目标

本课程引领学习者系统、完整、深入地进入鲁迅的“思想—精神”世界。认知鲁迅一生的思想构成及其流变,领会鲁迅的精神特质及其生成之旅。进而,能够对鲁迅的主要作品形成有深度的、完整的理解路径,对鲁迅文学的结构性意义体系有所领略。引领学习者经由鲁迅的“思想—精神”之旅抵达对自我人生的反思性认知,提升建构独立自我、应对人生曲折的能力,同时优化学习者对文学的“领悟—理解”能力。

课程大纲
鲁迅,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精神”史上的丰碑
课时目标:讲授开设这门课程的理由和这门课程的总体内容。
1.1 《鲁迅十五讲》导言 1课时
留日鲁迅的思想深度
课时目标:认知留日鲁迅“思想—精神”的关键元素及意义体系。
2.1 “立人”思想的深度
——“个的自觉”与涉险“虚无—自由” 1课时
2.2 置身现代“人”之信仰高地 1课时
2.3 “相互主体性”
——青年鲁迅贡献的“自我—他人”“自省—平等”意识 1课时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青年鲁迅向往的生存方式、呈现的话语形式
课时目标:领会青年鲁迅向往的生命存在形式,由此认识鲁迅自身的生命特质;观察青年鲁迅的话语风格,为理解鲁迅杂文的形式特色奠定认知基础。
3.1 “反叛—抗争”型生命范式
——青年鲁迅心仪的生命存在方式 1课时
3.2 青年鲁迅呈现的话语风格 1课时
“沉默鲁迅”(1909-1917)的精神锻冶
课时目标:理解“沉默鲁迅”在“思想—精神”上的变化,领会鲁迅生命的生成轨迹。同时,认知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状态。
4.1 “苦难—陈腐—虚无”
——“归国鲁迅”的现实境遇 1课时
4.2 “遭遇—沉潜—咀嚼”自我人生的虚无
——“沉默鲁迅”(1909—1917)的深层生命刻度 2课时
作为现代哲学小说的《示众》
课时目标: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精讲,引领学习者进入鲁迅小说,乃至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深刻之处,即鲁迅对人的虚无境状的透视,竖起学习者进入鲁迅精神深处的关键路标。
5.1 堪称现代派小说的《示众》
——《示众》卓异的艺术风格 1课时
5.2 曝露“人”之虚无,根连“人”之现实
——哲学视野下的《示众》 1课时
“示众”场景的族群们
课时目标:引领学习者经由《示众》的启示,观察《呐喊》《彷徨》中其它类型人物深层的精神意味,学习者不仅可以得到认知思维上的有机提炼,也能够收获在文学写作方法方面的启发。
6.1 广泛漫延的看客群落
——以《呐喊》《彷徨》为例 1课时
6.2 《呐喊》《彷徨》中的威权人物,在精神上的虚无表现 1课时
6.3 “临终之悟”
——落难者的精神萌蘖 2课时
在意义与虚无之间 ——《狂人日记》和它的文言之“序”
课时目标:领会《狂人日记》白话正文和它的文言序言之间共有的深层意义。同时,理解文言序言对正文意义的浓重质疑,体味这一质疑的“思想—精神”意义。
7.1 狂人勇毅的意义创造与“我”的良苦用心 1课时
7.2 狂人的沉沦——作为寓言的“愈后候补” 1课时
“我”的存在与《祝福》的意义构成
课时目标:理解“我”的存在给《祝福》的意义构成带来的质的不同:《祝福》因“我”的存在,不再仅仅是一个苦难故事,而同时是一个苦难如何被救助、被改变的故事,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苦难现实中建构自身的存在意义的故事。
8.1 “我”对《祝福》的意义提升之一
——“我”与鲁镇人众、与落难者祥林嫂的关联 1课时
8.2 反思知识分子的自我存在
——《祝福》之“我”的深层意味 1课时
沉沦之渊与超越之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的存在论意义
课时目标:理解《在酒楼上》《孤独者》以及《伤逝》诸篇深刻的存在论意义,加深学习者对鲁迅笔下“独异型”人物的认知。
9.1 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与顾念 1课时
9.2 “我”之抉意——对峙沉沦,超越虚无 2课时
《呐喊》《彷徨》的三重意义结构
课时目标:在哲学视野的助力下,认识《呐喊》《彷徨》的有机意义体系:即“人性—社会—哲学”的三重内涵构成。
10.1 《呐喊》《彷徨》在人性与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构成 1课时
10.2 《呐喊》《彷徨》的哲学内涵 2课时
《野草》与鲁迅的重返“战士真我”
课时目标:引领学习者在对鲁迅生命整体流变的把握中,领会作为有机整体的《野草》意义建构。
11.1 鲁迅的整体生命之流与《野草》的核心脉络 2课时
11.2 《野草》体系的整体图谱 1课时
《过客》最终行至何处? ——《过客》《墓碣文》与《这样的战士》
课时目标:经由《野草》中最引人瞩目的三篇,让学习者真实地领略到《野草》的整体魅力及其哲学深度。
12.1 “肉薄”虚无者在路上
——《过客》的终点与《墓碣文》的起点 1课时
12.2 《野草》征程的最高归宿地
——《这样的战士》及其它 1课时
鲁迅的“杂文自觉”与“左翼”文化自觉
课时目标:领会鲁迅杂文写作背后的生命自觉,领会“左翼鲁迅”所具有的存在论意味。
13.1 “战士真我”的话语实践
——鲁迅的“杂文自觉”及其生命前提 1课时
13.2 生生于虚无渊面的“自我↔人间”关怀
——“左翼鲁迅”的存在论意义 2课时
《故事新编》的读法及“立”之尝试
课时目标:借由“历史”和“油滑”两大关键词进入《故事新编》,体察鲁迅所做“立”之尝试。
14.1 《故事新编》的两种读法 1课时
14.2 《非攻》与《理水》之“立” 1课时
仰看流云一闪烁——芜杂的《朝花夕拾》
课时目标: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通过解析鲁迅回忆童年、青年成长的文本,洞察他体认人情人性的精准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复杂态度。
15.1 朝花之野趣 1课时
15.2 夕拾怅之然 1课时
鲁迅视域中的日本
课时目标:掌握鲁迅对日本的复杂态度,明晰以《破恶声论》为核心呈现的“相互主体性意识”在鲁迅视阈中稳定而长期的存在。
16.1 离“自由”“真实”“真的人”更近的日本 1课时
16.2 亦非完美的日本
——鲁迅对东亚“社会—文化” 的现代性反思 1课时
结语:作为现代信仰者的鲁迅
课时目标:通过结语,提升学习者对鲁迅生命特质的认知,提升学习者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领悟深度。
17.1 人类精神史上的现代信仰者足迹 1课时
17.2 作为现代信仰者的鲁迅 1课时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无需预备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课程的核心阅读文本推荐《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或2005年版。

已出版与课程配套的新形态教材 《鲁迅十五讲》(修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欢迎使用。

课程组正在编选《<鲁迅十五讲>作品选》,敬请期待,此编著出版之前,推荐学友们阅读《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


一般情况下,本课程参考资料出版时间截止为1999年及其之前,译著另论。



1.王得后编:《探索鲁迅之路——中国当代鲁迅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李长之:《鲁迅批判》(19361月初版),北京出版社,2003年;

3. 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日文原著1944年初版);

4. 王士菁编著:《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著:《鲁迅文言论文试译(初稿)》,1976年;

5. 王得后:《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载《鲁迅研究》(1981年)第5期,文收王得后:《鲁迅研究笔记》,商务印书馆,2021年,同时推荐阅读其《鲁迅研究笔记》;

6.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及各种再版;

7.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及各种再版;《鲁迅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 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及各种再版;

9. 汪 晖:《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及各种再版;

10.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及修订版;

11. 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及各种再版;

12.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讲演录之二》,三联书店,2003年或再版;

13. 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或者《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三联书店,2008年;

14. 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野草〉主体构建的逻辑及其方法——鲁迅的诗与哲学的时代》,可见《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5. 丸山昇(误为升笔者)著,王俊文译:《鲁迅·革命·历史——丸山昇(误为升笔者)现代 中国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 王富仁:《中国需要鲁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17. 朱 正:《鲁迅回忆录正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8. 山田敬三著,秦刚译:《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9. 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 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及各种再版。

常见问题

问:老师为什么尤其推崇鲁迅呢?

答:因为鲁迅的“思想—精神”存在一种结构性的深度,这一深度十分完整,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诸多文化人物,或者知识分子所不具备。简言之,鲁迅的世界里存在一种“人性—社会—哲学”的完整建构,其他文化人物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层,最多两层,比如胡适,比如陈独秀,等等。这里的哲学,还是尤具现代意义上的生命哲学,或者说存在哲学,就这一哲学涉及的精神问题而言,中国现代人物里恐怕只有少数人,如王国维,庶几进入过。但囿于历史局限,王国维的现代社会识见是比较有限的,而鲁迅对人类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大势是有自己相当深刻的洞见的。


问: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很难在一般书市上见到啊,有什么路径可以集中性地找到它们呢?

答:目前,一般书市上的确比较多见的是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的单行本,杂文集的单行本,鲁迅的作品选集等等,都能够看到。留日鲁迅的五篇文言论文,不是收在一个集子里的,你即使遇到了一册《坟》,那里面也只有四篇,另一篇《破恶声论》则在较为难见的《集外集拾遗补编》里面,这个集子在《鲁迅全集》(1981年版,以及2005年版)的第8卷里。所以,我们这门课程估计要编相应的《鲁迅十五讲作品选》了。王士菁先生编了一本《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编著:《鲁迅文言论文试译(初稿)》(1976年),这两种书现在只有在图书馆才可能找到了。

温州大学
5 位授课老师
彭小燕

彭小燕

教授

孙良好

孙良好

教授

郭垚

郭垚

讲师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40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6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