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设计》隶属陶瓷装饰课程体系,是产品(陶瓷)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钧瓷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背景,掌握钧瓷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按照钧瓷设计与制作的流程,通过调查、分析、构思,创新地进行设计,从而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钧瓷设计》课程共有11个专题,34讲,将课程思政融汇贯通于每一个章节,使学生通过学习钧瓷发展史、造型分类、造型形式美、装饰特征、审美趣味、工艺技术,以及与当代设计的关系等内容,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当今社会,以真实不妄的态度“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
本门课程将钧瓷设计的艺术性、文化性、应用性和前沿性进行综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钧瓷设计核心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钧瓷设计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
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钧瓷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2、具有综合思考分析的能力、设计创新能;
3、掌握钧瓷设计形式美法则,能够制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4、通过对钧瓷的学习,更好的传承中化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目标:
1、掌握钧瓷设计的地域文化和工匠精神;
2、掌握钧瓷设计的历史沿革和瓷系类别;
3、熟练掌握钧瓷设计的构成法则和装饰特征;
4、熟练掌握钧瓷的成型工艺和施釉烧制工艺技法;
5、具有综合思考分析的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完成整个设计过程的能力;
6、了解钧瓷设计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对钧瓷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素质目标:
1、了解并遵循陶瓷行业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
2、提升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3、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执行力;
4、热爱中国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充分理解并弘扬文化。
专题一、钧瓷设计课程概论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陶瓷艺术
1.2 工匠精神:陶瓷工匠
1.3 传播地域文化:钧瓷
专题二、陶瓷的发展与钧瓷的起源
2.1 陶瓷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瓷系类别
2.2 钧瓷创烧的自然条件
2.3 钧瓷起源的社会背景
专题三、钧瓷造型设计分类
3.1 青铜器元素的造型
3.2 钧瓷雕塑类造型
3.3 生活日用类造型
专题四、钧瓷造型形态的构成要素
4.1 点的定位与应用
4.2 线的类型与应用
4.3 面的识别与应用
专题五、钧瓷造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5.1 对称与均衡
5.2 节奏与韵律
5.3 比例与尺度
专题六、钧瓷的装饰特征
6.1 胎体装饰
6.2 窑变色彩
6.3 釉面纹理
专题七、钧瓷的审美趣味
7.1 重礼轻情的道器关系
7.2 器以藏礼的形制约束
7.3 传神畅神的自然窑变
专题八、钧瓷的成型工艺
8.1 手拉坯技艺
8.2 泥条\泥片成型工艺
8.3 模具翻制工艺
专题九、 钧瓷的施釉烧制工艺
9.1 原料与施釉工艺
9.2 窑炉类型
9.3 烧成步骤及烧成要点
专题十、钧瓷与当代设计
10.1 文创设计
10.2 环境设计
10.3 包装设计
专题十一、钧瓷非遗之美与产业之美
11.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相卿讲钧瓷釉色
11.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晓峰讲钧瓷工艺
11.3河南钧瓷博物馆苏朝阳讲钧瓷历史
11.4许昌钧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张金伟讲产业趋势
[1] 王洪伟著.钧窑通史[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7年
[2] 陈宁主编.陶瓷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年
[3]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4] 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6] 石奎济,石玮编.景德镇陶瓷词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7] 詹嘉著.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8] 赵宏著.中国陶瓷文化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
[9] 邹丽娜著.中国瓷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10]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11] 朱顺龙,李建军编著.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
[12] 漆德三著.陶瓷与音乐[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
[13] 朱培初著.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年
[14] 李维维著.钧瓷艺术审美意味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