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踏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零件成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加工设备的组成,掌握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了解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掌握常用刀具的选用原则,掌握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一般方法。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求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结合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环节,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从1998年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就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教学团队已形成一支学科交叉互补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阶梯队伍,其中教授(研究员)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卢秉恒院士长期担任本教学团队的顾问,为制造技术知识点的讲授把脉。教学团队的六位主讲教师均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第一线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实验开发中,每年为全年级本科生传授制造技术的知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1. 系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和制造工艺,掌握切削参数、加工设备及装备的选用。
课程目标2. 具备合理制订一般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初步能力,掌握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有关计算方法。
课程目标3.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与比较工艺方案优劣的能力,树立起零件机械加工质量指标与制造成本要求之间的工程经济性概念,初步具备构建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
课程目标4. 系统掌握机械制造质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具备对如何提高机制产品的质量和改进加工方式提出建议的初步能力。
课程目标5. 引导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先进设计软件进行零件和装配体的建模、分析、设计与仿真,逐步具有应用先进设计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绪论及机械加工方法
0.1 课程简介与制造技术重要性
1.1 零件成形原理
1.2 切削加工方法
1.3 特种加工方法
单元测试一
单元作业一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2.1 切削运动与要素
2.2 刀具角度
2.3 刀具种类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2.4 刀具材料
2.5 金属切削过程
2.6 切削力来源、计算及测量
2.7 切削热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2.8 切削温度及影响因素
2.9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2.10 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
2.11 高速切削技术
单元测试二
单元作业二
金属切削机床
3.1.1 机床的定义
3.1.2 机床的运动与结构
3.1.3 机床的工艺范围和技术性能指标
金属切削机床
3.2.1 主轴
3.2.2 进给轴
金属切削机床
3.2.3 支承件
3.2.4 刀架与换刀装置
3.3 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
单元测试三
单元作业三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4.1 机床夹具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4.2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
4.3 定位误差分析
4.4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单元作业四
单元测试四
工艺规程设计
5.1 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5.2 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上)
5.2 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下)
工艺规程设计
5.3 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工艺规程设计
5.4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
5.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
工艺规程设计
5.6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单元作业五
单元测试五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1 机械加工精度概念
6.2 原理误差
6.3 机床误差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4 调整误差
6.5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6 工艺系统受热变形
6.7 内应力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8 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9 分布曲线法
6.10 点图法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11 表面质量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6.12 零件表面粗糙度及影响因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6.13 机械加工后表面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
6.14 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
6.15 机械加工过程振动
单元测试六
单元作业六
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
[1] 卢秉恒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 赵万华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课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
[3] 顾崇衔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 陕西科技出版社,1990
[4] 龚定安主编. 机床夹具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5] 乐兑谦主编. 金属切削刀具.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6] 顾熙棠主编. 金属切削机床 (上、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