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ontent=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老师基于所选用教材的内容框架,从环境分析、战略制定、组织设计、创新模式、合资合作、高管团队和跨国未来等角度,阐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并结合跨国管理专业期刊研究文献,阐述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在案例分析方面,任课老师从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等案例库精心选择了相关跨国企业管理案例,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但不局限于上述专题内容,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将前沿理论知识运用于指导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的能力。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课堂讲授方面,任课老师基于所选用教材的内容框架,从环境分析、战略制定、组织设计、创新模式、合资合作、高管团队和跨国未来等角度,阐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并结合跨国管理专业期刊研究文献,阐述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在案例分析方面,任课老师从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等案例库精心选择了相关跨国企业管理案例,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但不局限于上述专题内容,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提高其将前沿理论知识运用于指导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的能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是每位中国人必须坚持的立场和观点。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具备全球管理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你将提高对企业全球化相关战略和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借此提高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2、课程主题:本课程将带您认识全球经营概况、UNCTAD发布的各项统计报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程和现状、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监管机构、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方式和意识、文化差异与跨文化分析模型、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和演化路径、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和组织设计、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领导力、跨国公司管理者业务以及企业国际化案例实践等。
3、通过本课程学习,同学们将认识上述课程主题,了解国际化相关理论,认识国际化管理实践,为以后从事国际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课程特点:
第一,坚持中国实践问题导向。本书所讨论观点和所阐述知识均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所面临实践问题。立足于全球FDI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详见《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UNCTAD出版,2020年6月),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当前实务和经典案例(例如,华为技术和字节跳动的国际化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把握中国企业国际化所面临实践问题。
第二,把握学科理论研究前沿。在坚持实践问题导向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科理论研究前沿,将学科理论前沿融合于管理实践当中。本书提出了劳动实践分析的VDI模型和VLSS模型。面对五彩斑斓的国际化实践,需要以VDI模型为基础,把握其视域属性、动态属性和本质属性;需要以VLSS模型为基础,把握其价值主张、法理遵循、社会参与和情感表达。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实践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遵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潮流,在5G、人工智能、区块链、高端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跨入基础研究世界前沿行列;需要在组织管理体系和组织制度规范上下足功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组织管理更好服务于科技发展,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给科学技术插上人文情怀,让科学技术更具人文情怀,而不是冷酷无情。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哲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发展初心,融入于科技发展和艺术追求的实践当中,让科技发展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满足人类的幸福追求。
第三,坚持过程视角而非职能视角。本书不是对具体管理职能进行简单国际化拓展,例如从战略管理发展到国际战略管理、从营销管理发展到国际营销管理或者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而是基于国际化过程视角,探讨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独特情景从而独特的问题、概念、理论和框架,比如国际化动因考察、投资区位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外来者劣势与组织合法性、国家政治干预与国际化实践、海外反腐败法以及海外企业投资权限等。本书拟对这些国际化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并基于VDI-VLSS模型,从哲学、科技和艺术相结合视角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克服各种经营困难,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第四,服务精品课程建设。本书紧紧围绕中国MOOC《国际企业管理》精品课程,对照课程大纲和具体章节进行撰写,更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课程已经录制完成40节内容讲解视频,以及相关的案例教学视频,完成了配套的课堂授课PPT、课程讲义(见附件)、复习试题、模拟试卷和案例分析等相关学习资料。本教材将结合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前沿理论追踪和案例实践分析,使本书更加符合课程内容教学和研究要求。
授课目标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管理实践和研究前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企业国际化进程为内容主轴线,分析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管理实践。
通过本课程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成如下目标:
第一,理解和把握企业跨国经营内容分析框架;
第二,分析和掌握企业跨国经营核心专题内容;
第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案例分析与方法(案例来自于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等案例库);
第四,将所学理论前沿知识和案例分析能力运用于分析和指导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实践。
课程大纲
全球FDI和中国OFDI的总体概况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1.1 全球FDI总体概况分析 阐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FDI的传导机制。 针对疫情的主要投资便利化措施和主要投资政策趋势。 阐述跨国化指数(TNI)的内涵和变化趋势。 阐述国际生产的维度、指标、内涵和变化趋势。 国际生产转型的四大路径:重组、多元化、地区化和复制。 未来国际生产的三大趋势:技术和新产业革命,政策和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 新工业革命(数字化、自动化和3D打印技术)及其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作用。1.2 中国OFDI发展历程回顾 了解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投资额的内涵界定 掌握跨国公司内涵界定:UN的定义、Bartlett and Beamish的定义,本课程的定义 了解《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4年)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历史背景和成效 了解《十九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节选1.3 中国OFDI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OFDI监管机构 2019年中国OFDI总体情况、流量与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2019年末中国在发达国家(地区)OFDI存量情况 2019年中国OFDI存量前20位国家(地区) 2019年中国OFDI流量前20的国家(地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部分知名企业介绍
1.1 全球FDI总体概况分析
1.2 中国OFDI发展历程回顾
1.3 中国OFDI发展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理论进展回顾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2.1 国际商务研究范畴界定 了解国际商务学会(AIB) 了解国际商务研究对象 了解国际商务研究期刊(至少关注一家研究期刊,并阅读其专业文献) 了解国际商务研究的主题和趋势(阅读:Griffith, Cavusgil and Xu,2008,JIBS)2.2 国际商务研究理论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理论 I-R分析框架与国际化进程理论 网络治理理论与制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哲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发展(MVP)2.3 国际商务研究定性方法 国际商务中的定性研究传统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 情景导向的定性研究的作用 定性研究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卓越的定性研究评价的标准2.4 中国OFDI的研究情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独特性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和扩张战略有何特点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业绩成效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监管政策
2.1 国际商务研究范畴界定
2.2 国际商务研究理论基础
2.3 国际商务研究定性方法
2.4 中国OFDI的研究情况
跨国界管理:定义、动因、方式和意识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3.1 跨国公司定义:内涵、范围和影响 跨国公司定义及其内涵 跨国公司类型及其特点 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 跨国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3.2 国际化的动因:推动力和牵引力 寻求资源:关键要素供给,低成本生产 寻求市场:市场容量,利用规模与范围经济 竞争定位(或“国际象棋”):需要抢先于他人的全球行动,市场的跨国补贴,保障利润等 全球审视与学习能力:接近全球新趋势、新技术及最佳技能3.3 国际化的意识:从国际化到跨国化的演化 掌握分析企业国际化意识的三个维度 掌握企业国际化的国际化意识 掌握企业国际化的多国化意识 掌握企业国际化的全球化意识 掌握企业国际化的跨国化意识
3.1 跨国公司定义:内涵、范围和影响
3.2 国际化的动因:推动力和牵引力
3.3 国际化的意识:从国际化到跨国化的演化
环境分析综合模型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4.1 环境要素及其模型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的不同模型 产业环境分析的不同模型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特点分析 战略管理本质内涵 战略管理过程模型4.2 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范围和要求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范围 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 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4.3 跨国公司的四种姿态 理解剥削型(Exploitive)跨国企业的特点 理解交易型(Transactional)跨国企业的特点 理解责任型(Responsive)跨国企业的特点 理解变革型(Transformative)跨国企业的特点
4.1 环境要素及其模型分析
4.2 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
4.3 跨国公司的四种姿态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5.1 霍夫斯泰德(Hofstede)文化差异模型 跨国公司管理面临的不同层面文化 权力距离的内涵及其对组织与管理实践的影响 不确定性避免的内涵及其对组织与管理实践的影响 个人主义的内涵及其对组织与管理实践的影响 男性主义的内涵及其对组织与管理实践的影响 长期导向的内涵及其对组织与管理实践的影响5.2 全球领导力和组织行为有效性(GLOBE)国家文化框架 掌握GLOBE文化模型不同维度的内涵 掌握GLOBE文化模型不同维度对组织与管理的实践的影响 了解全球十大文化族群及其特点 理解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意义5.3 人类学(七维文化)模型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具体型与扩散型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中立型与情感型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成就型与归属型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过去导向与未来导向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差异与管理意义
5.1 霍夫斯泰德(Hofstede)文化差异模型
5.2 全球领导力和组织行为有效性(GLOBE)国家文化框架
5.3 人类学(七维文化)模型
环境压力的冲突和对策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6.1 全球化整合与合作的压力 规模经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范围经济的内涵和实现方式 要素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内涵 全球化趋势与逆全球化现象 全球竞争者——变革的推动者6.2 地方化差异和响应的压力 地方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差异及其对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政府与企业的爱恨情仇的关系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冲突来源6.3 全球性创新和学习的压力 创新驱动力 价值曲线 学习曲线 全球创新指数(GII) IR分析框架与产业类型划分(多国产业、全球产业、国际产业和跨国产业) 不同产业类型的战略选择
6.1 全球化整合与合作的压力
6.2 地方化差异和响应的压力
6.3 全球性创新和学习的压力
发展跨国战略:建立梯级的竞争优势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7.1 目标方法:构建稳固的全球竞争优势 掌握全球竞争优势的目标:全球效率、多国灵活性和学习能力 掌握全球竞争优势的方法:国别差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汇总目标和方法:构建稳固的全球竞争优势7.2 战略类型:国际的、多国的、全球的和跨国的战略 区分国际战略、多国战略、全球战略和跨国战略 理解不同战略的战略导向 理解不同战略的资产和能力组合7.3 战略任务: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市场领导者:捍卫全球支配性地位 市场挑战者:挑战全球领导者 市场维持者:保护母国地位
7.1 目标方法:构建稳固的全球竞争优势
7.2 战略类型:国际的、多国的、全球的和跨国的战略
7.3 战略任务: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扩张模式选择战略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8.1 渐进扩张模式 渐进扩张模式的提出背景 渐进扩张模式的理论延伸 渐进扩张模式的影响因素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启示意义8.2 快速扩张模式 快速扩张模式的内涵和提出 外来者劣势与快速扩张模式 快速扩张模式的现实意义 经理人战略性领导对国际创业的影响8.3 跳板战略模式 为什么要采取制度视角来研究国际化 中国制度转型对国际商务的影响 跳板战略模式的理论探索 跳板战略模式的实践特征
8.1 渐进扩张模式
8.2 快速扩张模式
8.3 跳板战略模式
投资区位选择战略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9.1 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演化历程 区位选择理论的提出背景 OLI折衷理论 区位选择的精准理论 Ma, Tong and Fitza(2013 JIBS)的重要贡献 同国籍集群效应研究9.2 企业层面因素影响投资区位选择 企业技术战略与投资区位选择 产业属性影响投资区位选择 所有权性质影响区位选择 战略联系理论 网络联系理论9.3 制度层面因素影响投资区位选择 制度是认识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视角 制度与跨国企业OLI(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范式 宏观因素影响中国OFDI区位选择 文化与企业国际化 政治和跨国公司 腐败和跨国公司 制度因素影响区位选择 政治稳定性与中国OFDI的关系 家族控制影响区位选择
9.1 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演化历程
9.2 企业层面因素影响投资区位选择
9.3 制度层面因素影响投资区位选择
进入模式选择战略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10.1 进入模式的内涵、类别和影响因素 进入模式的内涵与类别 战略联盟动因考察 进入模式的比较分析 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资源能力与进入模式选择 制度环境与跨国并购抑或绿地投资 制度环境与独资模式抑或合资模式 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择机行为10.2 跨国公司从合资到独资的独资化浪潮 本土化知识与独资化倾向 文化距离与独资化倾向 专有性资产与独资化倾向 外部不确定性与独资化倾向 管制性政策与独资化倾向 内部同构化压力与独资化倾向10.3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中国企业境外市场进入模式概述 外来者劣势与进入模式选择 在德中资企业进入模式:尽职调查、声誉构建与可靠性提高、先前经验 政治联系的直接作用:理论阐述与实证结果 政治联系的调节作用:母国规制制度、东道国规制制度和东道国规范制度
10.1 进入模式的内涵、类别和影响因素
10.2 跨国公司从合资到独资的独资化浪潮
10.3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发展跨国组织:管理整合、响应机制和灵活性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11.1 矩阵结构的不适应 国际化结构阶段模型 矩阵结构的失败 构建跨国组织能力11.2 管理传统及其面临挑战 分散联合体的组织模式的特征 协调联合体的组织模式的特征 集中管理的组织模式的特征 管理传统的跨国挑战11.3 跨国组织及其构建 跨国组织特殊性:三个目标与三个特点 全球整合网络:跨国组织的结构形式 组织架构的特征比较 如何构建跨国组织 组织变革流程 跨国组织的变化趋势
11.1 矩阵结构的不适应
11.2 管理传统及其面临挑战
11.3 跨国组织及其构建
进行全球性的创新和学习:进行跨边界的知识管理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12.1 中心式和地区式的创新模式 企业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能力 中心式创新模式、地区式创新模式的内涵及其不足之处 中心式创新活动的特点以及如何使中心创新活动富有成效 地区式创新活动的特点以及如何使地区创新活动富有成效12.2 地区杠杆式和全球纽带式的创新模式 地区杠杆式和全球纽带式的创新模式及其不足之处 跨国创新的认识误区 跨国创新的政策建议12.3 GE中国技术中心:从ICFC到ICFW的角色演变 案例背景与决策问题 CTC在中国发展历史 GE在中国建立CTC的原因 ICFC( In China for China ) ICFW( In China for World ) ICFC向ICFW转型 GE中国技术中心的管理实践 Chen的地区经理角色
12.1 中心式和地区式的创新模式
12.2 地区杠杆式和全球纽带式的创新模式
12.3 GE中国技术中心:从ICFC到ICFW的角色演变
发展跨国战略执行力
课时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13.1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国际企业人员的招聘 国际企业人员的培训 国际企业人员的考评 国际企业人员的薪酬13.2 跨文化的领导力 全球领导者独特沟通能力 管理全球团队(SPLIT模型) 地区经理的压力和约束 地区经理的“帽子”/角色 地区经理的技能和资格 激发情商13.3 跨国公司管理者业务 全球业务管理者:全球业务战略制定者、全球资产和资源结构的设计师、跨国界的协调者 全球职能管理者:全球情报的搜寻者、最佳实践的传播者、跨国创新的拥护者 地区子公司管理者:双重文化阐释者、地区利益的倡导者和维护者、公司战略的一线实施者
13.1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13.2 跨文化的领导力
13.3 跨国公司管理者业务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对国际化管理感兴趣,希望了解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陈福添 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国际企业管理导论》,邵晨 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JIB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HBR/中文版)
《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等中文期刊
www.unctad.org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www.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www.hbrchina.com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以及,各重要跨国公司的网站。
常见问题
Q : 对国际化管理没有感觉,怎么办?
A : 多了解企业国际化实践,包括案例文章、媒体报道和专业文献等,设身处地思考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您已经是企业管理人员,那就更能体会到全球化管理的机会与挑战。
Q : 本课程将学习什么内容?
A : 这门课程将聚焦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企业国际化的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和组织设计,将回答如下几个问题: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环境分析?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战略制定?企业如何进行国际化组织设计?企业如果进行国际化人员管理?具体涉及到全球营商环境分析、企业国际化动因分析、方式选择和意识形态、企业国际化区位选择、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企业国际化涉及到的环境、战略、组织、人员和管理制度等。
Q : 本课程有什么特点?
A :
第一,坚持中国实践问题导向。
第二,把握学科理论研究前沿。
第三,坚持过程视角而非职能视角。
Q : 如何参与本课程学习?
A : (1)学习正确的哲学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学习当中,融入管理实践当中。(2)观看课程视频,完成课程思考题。(3)关注一家具体跨国公司(例如华为公司),并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对其进行管理分析。(4)了解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理论前沿,通过理论学习更好理解国际化实践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