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关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保持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均具有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4.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理论基础和技能知识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了解劳动的本源与意义;明确劳动岗位的任务,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助益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铸造崇高的个人品德,学会独立完成任务,增强团结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特色与亮点
《劳动教育》是当下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在线课程领域的首次探索,开创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线课程先河。以《劳动教育读本》为蓝本,同时运用大量网络和本校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本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授课教师有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经历及深厚的思政教育经验;详细梳理了劳动教育的历史、本质和意义,从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多维度对劳动教育理论进行解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线授课的首次尝试,也是对劳动教育教育路径与方式的创新。
教学总目标: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使其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观念,增强其同理心、提高劳动素养,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使广大学生懂得劳动最美丽、劳动者最可爱、劳动成果最珍惜的道理,以完善人格造福人民。
1.知识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体悟和掌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科学劳动素养,为培育新时代劳动者奠定品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并为学好本专业各类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讲解、问题链引导、辩论、专题研讨、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劳动工具的能力;并且不断强化沟通协调、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科学劳动素养培育,塑造新时代劳动者所需具备的能力与品质;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助力正确择业,培养创新能力,成就职业理想。
3.素质目标
《劳动教育》是一门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的素质。
(1)让学生个性化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论认知和心理认同;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一线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推动各行业体面劳动;
(2)利用劳动课程理论教学优势,采用“主辅结合”教材使用方法,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劳动技能、劳动品质、职业劳动、劳动法规等多方面劳动素养的渗透,从而为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4.德育目标
《劳动教育》也承担“课程思政”育人职责,对学生品德塑造承担相应的课程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概念,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通过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楷模的精神内核解读,塑造榜样的力量,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悟与认同,拓展劳动文化传承路径和文化创新,让优秀劳动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重塑文化自信。
先修课程:中学阶段劳动课程;劳动实践。
后续课程:专业实践、公益劳动、创造性劳动等。
1.《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劳动教育》,徐国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丁晓昌、顾建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劳动教育》,王官成、黄文胜等编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5.《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缪昌武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