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植物生理学
第15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4日 ~ 2024年12月30日
学时安排: 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483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557)
spContent=扬州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课程。课程团队2020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教学团队,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5项。主编教材4部,其中获国家精品教材1部,中央部委规划教材2部,2020年教材被立项为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近年来,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优质、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先进性和新颖性,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和农业生产实际,力争将课程建成深受广大学习者喜爱的国家在线开放课程。
扬州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江苏省首批省级一流课程。课程团队2020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教学团队,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5项。主编教材4部,其中获国家精品教材1部,中央部委规划教材2部,2020年教材被立项为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近年来,团队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优质、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先进性和新颖性,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和农业生产实际,力争将课程建成深受广大学习者喜爱的国家在线开放课程。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高校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林学类、草学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广大“爱植物,爱生活”人士的必修课程。本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成花生理、植物的生殖和衰老、植物的抗逆生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特色有:


1.课程内容新颖,课程体系层次分明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如习近平有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等论述)融入到MOOC课程中;将近10年国际和国内植物科学前沿性知识(如《Plant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Sixth Edition)、《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Plants》(Second Edition)、2010-2020年国际和国内十大植物科学进展、国家级科研成果)融入MOOC课程;率先在讲课视频中增配中文和英文的双语字幕,提高学生专业英文水平;厘清植物生理学与其他课程(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以及章节间主次关系(重点、难点、关键点、生长点),使课程体系层次更清晰;主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规划教材,学生可通过微信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查看彩图和动画;进一步增加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如合理灌溉、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

2.教学资源丰富,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根据MOOC的特点,在《植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补充、重组和裁剪,按照统一格式录制了114个教学视频(视频配备中英文双语字幕),制作了114个课件,设计了114个讨论主题、103个最新研究进展、452道随堂测验题、128个课间提问。此外,还根据各章节的特点精选了10个植物生理学实验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涵盖面广,课件图文并茂,课间提问和随堂测验针对性强,单元测验和作业内容丰富,研究进展内容与时俱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植物生理学》MOOC课程,能满足国内外、校内外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并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在线互动和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注重学生思维启迪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综合运用问题情景式、启发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据统计,课程的“五星级”评价达近900个。

    对本校学生开展SPOC教学,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成绩。

    对社会学习者开展MOOC教学,以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为主,线上讨论和线上答疑相结合,综合评定所有教学活动。

授课目标

   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激发学习者学习志趣和潜能,使学习者系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并掌握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增强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研究或在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课程大纲

绪论

0.1 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0.2 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0.3 植物生理学与生产实践

绪论 测验

绪论 作业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1 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

1.2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测验

第一章 作业

第二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2.1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2.2 水势

2.3 植物细胞的吸水

2.4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2.5 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2.6 蒸腾作用

2.7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8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作业

第二章 测验

第三章 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3.1 植物必需元素及确定方法

3.2 植物必需元素中大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3.3 植物必需元素中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3.4 元素的重复利用与作物缺素诊断

3.5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

3.6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3.7 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3.8 氮的同化

3.9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3.10 无土栽培

第三章 测验

第三章 作业

第四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4.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4.2 叶绿体

4.3 光合色素

4.4 原初反应

4.5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4.6 碳同化—C3途径

4.7 光呼吸

4.8 碳同化—C4途径

4.9 碳同化—景天科酸代谢(CAM)途径

4.10 光合速率及光合生产率

4.11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1)

4.12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2)

4.13 光合效率与作物生产

第四章 作业

第四章 测验

第五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5.1 植物呼吸底物氧化途径多样性

5.2 植物呼吸链电子传递多样性

5.3 植物呼吸末端氧化系统多样性

5.4 植物呼吸作用的指标和影响因素

5.5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

第五章 测验

第五章 作业

第六章 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

6.1 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系统

6.2 韧皮部的物质运输

6.3 韧皮部装载和卸出

6.4 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6.5 同化物的配置

6.6 源库关系

6.7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及再利用

第六章 作业

第六章 测验

第七章 植物细胞的信号转导

7.1 信号的概念和类型

7.2 受体的概念和类型

7.3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类型

7.4 信号转导和跨膜转换

7.5 胞内信号传导

7.6 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

7.7 蓝光诱导气孔开放的信号转导

7.8 干旱诱导脱落酸合成及脱落酸介导信号转导

7.9 植物对病原生物侵染的信号转导

第七章 作业

第七章 测验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8.1 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8.2 生长素——发现、种类和代谢

8.3 生长素——生理效应

8.4 生长素——作用机理

8.5 赤霉素类

8.6 细胞分裂素类

8.7 脱落酸

8.8 乙烯

8.9 油菜素内酯

8.10 茉莉酸类

8.11 独脚金内酯

8.12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8.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8.14 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测验

第八章 作业

第九章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

9.1 光敏色素的发现与性质

9.2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

9.3 蓝光受体与蓝光反应

9.4 植物的运动—向光性

9.5 植物的运动—向重性

9.6 植物的感性运动

9.7 植物的生物钟

第九章 测验

第九章 作业

第十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10.1 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

10.2 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

10.3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特点

10.4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与应用

10.5 种子的萌发生理

10.6 根冠相关性

10.7 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

10.8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

10.9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第十章 测验

第十章 作业

第十一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

11.1 春化作用的发现和条件

11.2 春化作用的机理

11.3 春化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1.4 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反应类型

11.5 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11.6 光周期诱导中光期与暗期的作用

11.7 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1.8 花器官发育

第十一章 测验

第十一章 作业

第十二章 植物的生殖与衰老

12.6 种子的休眠

12.7 芽休眠

12.8 植物衰老模式与生理变化

12.9 植物的衰老的学说

12.10 植物的脱落

12.1 花粉的萌发和生长

12.2 双受精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2.3 种子的发育

12.4 果实的生长模式和单性结实

12.5 果实的成熟生理

第十二章 作业

第十二章 测验

第十三章 植物的抗逆生理

13.1 逆境和植物的抗逆性

13.2 植物对逆境的生理适应

13.3 冷害与植物的抗冷性

13.4 冻害与植物的抗冻性

13.5 植物的抗热性

13.6 植物的抗旱性

13.7 植物的抗涝性

13.8 植物的抗盐生理

13.9 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

第十三章 作业

第十三章 测验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只要对本课程感兴趣,课程对学习者没有特别的要求,最好具备高中生物学或大学植物学课程的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1] 熊飞,王忠.植物生理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2] 陈刚,李胜.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必读书目:

[1] 王小菁. 植物生理学(第八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武维华. 植物生理学(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 莫蓓莘. 植物生理学(英汉双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熊飞,陈刚. 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与答案(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3.选读书目和网上资源:

[1] Taiz L & Zeiger E. 宋纯鹏, 王学路等译. 植物生理学(第5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

[2] Taiz L, Zeiger E. Plant Physiology. 5th ed [M].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10

[3] Taiz L, Zeiger E. Plant Physiology and development. 6th ed [M]. Sunderlan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15

[4] Bob B. Buchanan, Wilhelm Gruissem, Russell L. Jon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 2th ed[M]. Wiley, 2015

[5]蒋德安.植物生理学(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蔡庆生. 植物生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合生.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王三根. 植物生理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 张志良, 李小方.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5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0]植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址: https://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3209.html

[11] 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https://aspb.org

[12] 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https://www.cspp.cn/

[13] 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https://jsspp.org.cn/

扬州大学
6 位授课老师
熊飞

熊飞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徐润

余徐润

副教授

陈刚

陈刚

副教授

推荐课程

分子生物学

卢晓云

40225人参加

微生物学

辛明秀

29913人参加

生物演化

顾红雅

19924人参加

神经生物学概论

俞洪波

17836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