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微生物学
第17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6日 ~ 2025年06月27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13周,共19周 已有 849 人参加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207)
spContent=该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实时跟踪最新科技进展,并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主编教材两部,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小世界,大风景”!
该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实时跟踪最新科技进展,并通过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主编教材两部,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小世界,大风景”!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开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旨在以严谨、科学的精神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将使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前景。

本课程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为主线,分别介绍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微生物遗传、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感染与免疫等内容;介绍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保藏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熟悉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全面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打下基础。

授课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熟悉常用微生物学培养技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与微生物相关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课程大纲
绪论——走近微生物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掌握微生物学奠基人的贡献。
1.1 微生物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1.2 微生物翻开了地球的历史篇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课时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方法;了解微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技术。
2.1 无菌技术
2.2 纯培养物
2.3 使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物(一)
2.4 使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物(二)
2.5 使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物
2.6 二元培养物
2.7 微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
2.8 显微镜
2.9 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原核微生物——谈“菌”色变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掌握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了解微生物细胞壁内和壁外的结构。
3.1 细菌的结构
3.2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
3.3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
3.4 鞭毛
3.5 芽孢
3.6 荚膜、菌毛和性菌毛
3.7 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王国中最大的家族
课时目标:掌握酵母菌、霉菌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
4.1 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及细胞结构
4.2 酵母菌的形态构造与繁殖方式
4.3 霉菌的形态构造与繁殖方式
病毒——微生物界的恶棍
课时目标:掌握病毒的定义及特点;了解毒粒的性质;掌握病毒的复制周期;了解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及亚病毒因子;了解病毒学研究方法。
5.1 病毒的形态与构造
5.2 病毒的复制周期(一)
5.3 病毒的复制周期(二)
5.4 亚病毒
5.5 病毒学研究方法
5.6 病毒的分类
微生物的营养——我们是微生物的厨师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及其分类;掌握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6.1 微生物的营养
6.2 培养基
6.3 营养物质的运输
微生物的代谢
课时目标:掌握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了解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7.1 发酵
7.2 呼吸作用
7.3 自养微生物的代谢
7.4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7.5 微生物酶的调节
7.6 分支合成途径的调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绑架微生物
课时目标:了解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方法。
8.1 细菌的生长
8.2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8.3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微生物的遗传——我的身体里有我的祖先
课时目标:了解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掌握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掌握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了解微生物育种与菌种保藏。
9.1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9.2 基因组
9.3 质粒
9.4 转座因子
9.5 基因突变
9.6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
9.7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导和转化
9.8 微生物育种与菌种保藏
微生物的生态——让我们来守护人类的健康
课时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掌握微生物组和宏基因组的概念。
10.1 肠道菌群
10.2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10.3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10.4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监测
微生物的进化、发育和分类鉴定——你从哪里来
课时目标:了解进化的测量指针;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等级;了解微生物的命名;掌握细菌分类鉴定的方法。
11.1 微生物的进化
11.2 细菌分类
11.3 细菌的鉴定
感染与免疫——微生物猎人与微生物的会面
课时目标:掌握感染的途径和方式;掌握微生物致病性的基础;了解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掌握宿主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12.1 微生物的感染
12.2 宿主免疫应答
12.3 体液免疫
12.4 细胞免疫
12.5 黏膜免疫
12.6 李斯特菌病
12.7 猪链球菌
12.8 新型冠状病毒
12.9 结核分枝杆菌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化学

参考资料

1.沈萍 陈向东. 微生物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Pathleen Park Talaro, Parry Chess. 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McGraw Hill, Inc. 2012

4.Lansing M.Prescott. Microbiology [M].USA: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

5.Michael T. 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常见问题

1. 怎样开始本课程的学习?

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请先完整阅读本课程介绍页的内容,了解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正式开始学习前,请先在论坛区进行自我介绍,以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传递正向的能量,更好地开展课程学习。

2. 本课程学习的资源有哪些?

本课程最主要的资源是视频,在视频中已有PPT穿插在里面,只需要认真观看视频即可。我们会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增加一些阅读文本。另外,我们还罗列了一些参考资料,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查阅。

3. 怎样才能学习好本课程?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话题自行检索相关学习资料,并积极在论坛讨论,和学习者及其老师共同交流想法,分享体会和学习资料。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自主学习是本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

扬州大学
10 位授课老师
焦新安

焦新安

教授

殷月兰

殷月兰

教授

徐正中

徐正中

副教授

推荐课程

金融学(二)

李健

196291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

翁恺

893841人参加

会计学原理

王德宏

89111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CAP

车万翔

13475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