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升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选用教材:
《悦纳自我,助人自助——高职生心育教程》白毓秀、叶晓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互联网+立体化精品教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所编校本教材”
参考教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慕课版)》夏翠翠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心理健康教育》黄莉、邓如涛主编,北京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郭桂萍、曹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三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二版,“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