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科学技术史
第8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4年09月09日 ~ 2024年11月20日
学时安排: 1-2小时每周
当前开课已结束 已有 508 人参加
老师已关闭该学期,无法查看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38)
spContent=本课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上若干科技人物、科技著作和科技事件进行回顾与探讨,动态地展现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概貌。学习本课程,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内容共分为八讲,分别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科学革命”“启蒙的时代”“实证科学的全面兴起”“现代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与技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课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上若干科技人物、科技著作和科技事件进行回顾与探讨,动态地展现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概貌。学习本课程,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内容共分为八讲,分别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科学革命”“启蒙的时代”“实证科学的全面兴起”“现代物理学革命”“现代科学与技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沟通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它描述和解释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正如本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 1884-1956)所言,它致力于“在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建造起桥梁”。学习科学技术史对于培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科学技术在世界不同地域和国家都经历了崎岖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可能做到全面展示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全貌。本课程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以专题形式从总体上展示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脉络。学习这门课,可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概貌,增进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理解,体会科学精神对科学技术自身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增进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




授课目标






1.从总体上展示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脉络,加深对科学技术史的理解和认识;

2.感悟科学精神,增进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理解;

3.拓展视野,增进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

4.以史为鉴,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大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时目标: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自原始社会萌芽以后,在16世纪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地学、实用技术等方面持续稳步地向前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技文明。中国古代若干技术发明和科学知识曾经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并影响到遥远的欧洲,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力量。本讲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地学、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以及“李约瑟难题”进行探讨。
1.1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
1.2 中国古代的农学、医学和地学
1.3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1.4 古代中国的生产制造技术
1.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6 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
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
课时目标:古希腊哲学是以对自然的系统研究开始的。在继承和融汇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等东方地区的科学成就基础上,古希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科学传统。古希腊人创造的光彩夺目的希腊文明,是近代科学的思想之源。
2.1 希腊科学兴起的背景
2.2 希腊自然哲学的开端
2.3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2.4 希腊的数学和物理学
2.5 希腊的天文学
2.6 希腊的生物学和医学
科学革命
课时目标:16-17世纪欧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科学革命。这场革命是欧洲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的关键一步。在这种革命中,首先是自然哲学的大背景发生了变化,主导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受到了机械论的全面挑战。而在具体的知识领域内,最深刻的变化则是从哥白尼到牛顿等一批物理学家(或自然哲学家)革新了物料科学中的物理学部分。同时,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很好地支持了科学革命。最后,科学促成了一种从自然出发去讨论神的模式。
3.1 简介:走出中世纪
3.2 自然哲学大背景
3.3 物料科学和生命科学
3.4 科学革命的社会文化背景
3.5 科学和宗教
启蒙的时代
课时目标:18世纪欧洲发生了启蒙运动。康德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启蒙运动中,传统启示宗教在思想世界中进一步失去了市场。同一时期,科学知识出现了海量增长,其中生命科学的成就尤其显著。而面对这种增长,哲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综合的努力,康德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严肃尝试。最后,一些反思科学霸权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并和20世纪所谓后现代思潮遥相呼应。
4.1 启蒙: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
4.2 机械论的衰落和多样的牛顿主义
4.3 物料科学和生命科学
4.4 康德哲学的综合
4.5 科学在启蒙时代
实证科学的全面兴起
课时目标:19世纪发生了学科大分化,各个学科(包括实证科学和人文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在物料科学中,电磁学和热力学等物理学学科取得了巨大突破,化学中则有原子论复兴和元素周期表的提出。在生命科学中,博物学传统逐渐退场,实验生物学开始兴起,演化思潮也成为主流。19世纪还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决定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科学研究逐渐建制化。最后,在19世纪,科学也成了被反思的主要对象,在反思过程中产生了乐观和悲观两种主要态度。
5.1 简介:分化和综合
5.2 哲学的没落
5.3 物料科学
5.4 生命科学
5.5 科学、技术与社会
5.6 科学的建制化
5.7 对科学的看法
现代物理学革命
课时目标: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微观领域三大发现揭开现代物理学革命序幕,以太漂移实验和紫外灾难引发经典物理学理论危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解决以太问题,同时刷新了时空观。普朗克提出能量子概念解决紫外灾难问题,引起后人建立量子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超越了经典物理学,但在逻辑上与经典物理学相容。
6.1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6.2 相对论的建立
6.3 量子力学的建立
现代科学与技术
课时目标:20世纪,除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以及系统科学的兴起外,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可以归纳为四大基本模型,即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地质学中地壳结构的板块模型,它们均代表了本领域里的一场理论革命。与此同时,20世纪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新出现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深度、广度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都大大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
7.1 系统科学的兴起(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7.2 系统科学的兴起(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7.3 20世纪四大基本模型(一)
7.4 20世纪四大基本模型(二)
7.5 20世纪的技术革命(一)
7.6 20世纪的技术革命(二)
7.7 20世纪的技术革命(三)
7.8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课时目标: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来华,通过传播科学辅助传教,开启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西学东渐”进程。中国近代曾出现两次“西学东渐”的高潮,分别出现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期,随着中央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从“西学东渐”模式开始步入本土化和建制化的道路。此后十多年,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科技事业逐渐建制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体制逐渐构建起来,并在改革开放以后持续加速发展。
8.1 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8.2 晚清时期的科技引进
8.3 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
8.4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规划与发展
8.5 改革开放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无预备知识要求。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 张子文主编. 科学技术史概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兵,鲍鸥,游战洪,杨舰主编.  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鸿生. 科学技术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路甬祥等. 科学之旅.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第4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6] 江晓原主编.  科学史十五讲(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石云里.  科学简史.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8] 姜振寰. 科学技术史.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

[9] 张密生. 科学技术史(第3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0] 陈吉明主编.  科学技术简史.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1] [英]W. C. 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李珩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 [英]斯蒂芬·F. 梅森.  自然科学史. 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77.

[13] [美]乔治·萨顿. 科学的历史研究. 刘兵,陈恒六,仲维光编译.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4] [英]罗伊·波特主编. 剑桥科学史(第4卷):18世纪科学. 方在庆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15] [美]玛丽·乔·奈主编. 剑桥科学史(第5卷):近代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 刘兵,江晓原,杨舰主译. 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16]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美]哈罗德·多恩. 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王鸣阳,陈多雨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

[17] [英]李约瑟原著,[英]柯林·罗南改编. 中华科学文明史.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8] 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9] 董光璧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0] 中国科学院.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浙江大学
3 位授课老师
王淼

王淼

副教授

李磊

李磊

副教授

陈勃杭

陈勃杭

研究员

推荐课程

彭凯平教积极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267人参加

彭凯平教情绪心理学

大渔大师课

78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