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认证学习
劳动经济学
第7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24日 ~ 2025年06月15日
学时安排: 3-5小时每周
进行至第12周,共16周 已有 271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51)
spContent=作为应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劳动供求行为;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逻辑,在建立劳动供求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放松假设,解释劳动现象,探讨劳动问题,寻求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就业、劳动效率、收入公平等公共政策。 分四大部分并解决四类问题,共计14章: 第一部分,第2-5章,讨论个人(含家庭)劳动供给行为,解决个人(含家庭)为什么愿意以及如何提供劳动; 第二部分,第6-7章,讨论组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需求行为,解决组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为什么会以及如何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部分,第8-10章,讨论劳动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及其均衡条件,解决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不同产品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制度的约束下,个人和组织如何决定劳动与就业; 第四部分,第11-14章,讨论社会制度(习俗、惯例等)和政府行为对劳动供求行为的影响,从宏观层次上,探究劳动就业制度与政策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经济效应。
作为应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劳动供求行为;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逻辑,在建立劳动供求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放松假设,解释劳动现象,探讨劳动问题,寻求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就业、劳动效率、收入公平等公共政策。 分四大部分并解决四类问题,共计14章: 第一部分,第2-5章,讨论个人(含家庭)劳动供给行为,解决个人(含家庭)为什么愿意以及如何提供劳动; 第二部分,第6-7章,讨论组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需求行为,解决组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为什么会以及如何提供就业岗位; 第三部分,第8-10章,讨论劳动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及其均衡条件,解决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不同产品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制度的约束下,个人和组织如何决定劳动与就业; 第四部分,第11-14章,讨论社会制度(习俗、惯例等)和政府行为对劳动供求行为的影响,从宏观层次上,探究劳动就业制度与政策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经济效应。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书突出和重视“探究与思辨”,阐释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展现劳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问题,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约束与经济效应;通过知识链接、观点透视等专栏,阐释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通过案例研究等专栏,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问题和现象。

课程大纲
0 引论 认识劳动经济学:置于经济学体系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劳动经济学究竟是什么,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是什么。本章主要内容: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劳动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科的拓展与延伸。本章重点、难点: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参考文献: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标准书号:97875654266502.2.罗纳德·G·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 刘昕译. 《现代劳动经济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标准书号:9787300144825.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之一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二)规范研究法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科的拓展与延伸
第一章 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工作与闲暇的抉择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劳动供给的变化、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行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劳动供给理论有一个总体认识。本章主要内容:个人劳动供给行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作时间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劳动供给弹性;工作时间固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团队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个人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工伤保险补偿计划.本章重点、难点: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基本模型(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效用最大化条件);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作时间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劳动供给弹性.本章参考文献:1.赵履宽等.《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2.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标准书号:9787208071254.
第一节 个人劳动供给行为:基本模型
(一)无差异曲线
(二)预算约束线
(三)效用最大化条件
第二节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一)收入效应
(二)替代效应
(三)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第三节 工作时间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劳动供给弹性
(一)劳动供给弹性的五大类型
第四节 工作时间固定条件下的劳动供给行为
(一)固定工作时间、固定工资制度下的劳动供给
(二)工作时间固定而工资收入可变条件下的劳动供给
第五节 团队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
第六节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工伤保险补偿计划
第二章 家庭劳动供给行为:家庭分工与时间分配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单个家庭成员如何在劳动市场工作、家庭生产、消费和其他可能的方面分配时间.本章主要内容: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工与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家庭生产的规模经济与交易费用;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本章重点、难点: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工与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单身家庭劳动供给模式、双人家庭劳动供给模式)..本章参考文献:1.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标准书号:97875432142792.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
第二节 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工与合作的几种典型模式
(一)单身家庭劳动供给模式
(二)双人家庭劳动供给模式
第三节 家庭生产的规模经济与交易费用
第四节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一)职能的分工
(二)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三)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第三章 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度量与影响因素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探讨人口及其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对社会劳动供给总量的影响。本章主要内容:人口规模及其结构;劳动力参与率:度量与趋势、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公共政策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福利制度与税收政策;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本章重点、难点:劳动力参与率:度量与趋势;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本章参考文献:1.罗纳德· G ·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标准书号:97873001448252.2.杨伟国.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标准书号:9787565411076.
第一节 人口规模及其结构
(一)人口规模
(二)人口年龄结构
(三)人口城乡结构
第二节 劳动力参与率:度量与趋势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度量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
(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
(一)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二)生命周期变动与劳动供给
第四节 公共政策约束下的劳动供给行为:福利制度与税收政策
第五节 社会劳动供给总量: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 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投资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人力资本投资有哪几种方式、为什么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投资于收入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典型方式;人力资本模型;培训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应用与拓展。本章重点、难点: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典型方式;培训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本章参考文献:1.罗纳德· G ·伊兰伯格、罗伯特·S·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标准书号:97873001448252.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概念与典型方式
(一)学校教育
(二)职业培训
(三)卫生保健
(四)劳动力流动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本模型
(一)净现值法
(二)内部收益率法
第三节 培训投资的经济学分析: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一)一般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二)特殊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
第五节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应用与拓展
第五章 劳动需求行为:短期与长期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探讨劳动需求的基本原理,阐释决定劳动需求的各种因素,分析企业在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行为。本章主要内容:劳动需求的派生性;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与企业目标;短期劳动需求: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企业;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马歇尔—希克斯派生需求定理;理论的运用与拓展。本章重点、难点:短期劳动需求: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企业(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VMP = MPL • P、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长期劳动需求: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本章参考文献: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标准书号:97875654266502.2.杨伟国.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标准书号:9787565411076.
第一节 劳动需求的派生性
第二节 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与企业目标
(一)技术因素决定的劳动需求
(二)经济因素决定的劳动需求
(三)社会制度安排决定的劳动需求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工会组织和雇主的法律权利
4.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
第三节 短期劳动需求: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企业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VMP = MPL • P
(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劳动需求
第四节 长期劳动需求: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一)规模效应
(二)替代效应
第五节 劳动需求的弹性:马歇尔—希克斯派生需求定理
第六节 理论的运用与拓展
第六章 公共部门的劳动需求行为:非利润最大化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政府部门、国营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劳动力需求行为。本章主要内容: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共服务最大化;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民负担最小化;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储备;非营利组织的劳动力需求。本章重点、难点: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共服务最大化;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民负担最小化。本章参考文献:1.赵履宽等.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共服务最大化
第二节 政府部门的劳动需求:公民负担最小化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力储备
第四节 非营利组织的劳动力需求
第七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类型与条件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介绍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求之间均衡的条件。本章主要内容:单一劳动力市场均衡:竞争与垄断;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均衡:岗位差别与劳动力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蛛网模型的一种应用;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供求数量约束及其来源。本章重点、难点:单一劳动力市场均衡:竞争与垄断(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本章参考文献:1.萨尔·D·霍夫曼. 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第一节 单一劳动力市场均衡:竞争与垄断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第二节 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均衡:岗位差别与劳动力配置
(一)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质性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差异与均衡工资的形成
(三)非均质竞争性劳动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蛛网模型的一种应用
(一)蛛网模型的三种动态模型
(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供求数量约束及其来源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制度约束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影响劳动力资源有效配 配置的劳动力市场壁垒等情况的成因、表现等。本章主要内容:不完全性的类型和原因:市场壁垒;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企业垄断;工会对工资和雇佣量的影响:双边垄断模型;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政府干预:手段与效果。本章重点、难点:不完全性的类型和原因:市场壁垒(市场壁垒的主要表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企业垄断。本章参考文献: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标准书号:97875654266502.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不完全性的类型和原因:市场壁垒
(一)市场壁垒的主要表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重点)
(二)其他原因
第二节 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企业垄断
(一)产品垄断条件下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
(二)买主垄断条件下工资和就业的决定
第三节 工会对工资和雇佣量的影响:双边垄断模型
(一)双边垄断模型
(二)工会对工资和雇佣量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
第六节 政府干预:手段与效果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稳定机制
(三)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九章 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与效率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及劳动力流动本章主要内容: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特征;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其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果:内部工资与外部工资;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决定因素;理论应用与拓展:劳动力流动的效率。本章重点、难点: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特征(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果:内部工资与外部工资。本章参考文献:1.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标准书号:97873090429552.2.杨河清,胡建林.劳动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标准书号:97873070695273.3.宁光杰.劳动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标准书号:9787509635896.
第一节 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与特征
(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割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其解释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结果:内部工资与外部工资
(一)行业工资差距
(二)地区工资差距
(三)所有制工资差距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决定因素
第五节 理论应用与拓展:劳动力流动的效率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种类、根源与结果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种类、根源及其表现结果。本章主要内容:歧视种类: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与统计歧视;歧视偏好:贝克尔模式;排挤理论;非歧视因素;反歧视政策及问题。本章重点、难点:贝克尔模式。本章参考文献:1.赵履宽等.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2.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标准书号:9787208071254.
第一节 歧视种类: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与统计歧视
第二节 歧视偏好:贝克尔模
第三节 排挤理论:职业隔离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非歧视因素
第五节 反歧视政策及问题
第十一章 工作搜寻:外部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劳动力市场的搜寻理论,同时该理论也适用于面对不确定性的其他市场上的搜寻。本章主要内容:工作搜寻行为与搜寻理论假定;序列搜寻理论模型:保守工资的确定;理论模型的涵义与拓展;企业招聘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内部劳动力市场。本章重点、难点:序列搜寻理论模型:保守工资的确定;内部劳动力市场。本章参考文献:1.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工作搜寻行为与搜寻理论假定
第二节 序列搜寻理论模型:保守工资的确定
第三节 理论模型的涵义与拓展
第四节 企业招聘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五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 劳动报酬制度:工资结构与支付计划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介绍如何安排工资结构以及怎样支付工资(如计件工资制、计时工资制等),从岗位差别和工人差别两方面探索了工资差异的成因。本章主要内容:工资结构的选择:时间工资与附加福利;报酬支付方式的选择:计时、计件及其他;享乐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本章重点、难点:报酬支付方式的选择:计时、计件及其他(雇员和雇主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个人报酬:计件工资、集体奖励工资、其他种类的奖励工资)。本章参考文献:1.乔治·J·鲍哈斯.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标准书号:97873001223802.2.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标准书号:9787115118905.
第一节 工资结构的选择:时间工资与附加福利
第二节 报酬支付方式的选择:计时、计件及其他
(一)雇员和雇主对两种工资形式的偏好
(二)个人报酬:计件工资
(三)集体奖励工资
(四)其他种类的奖励工资
第三节 工作岗位差别与工资差异:享乐主义工资理论
第四节 工人差别与工资差异:效率工资理论
第十三章 个人收入分配:衡量与调整
课时目标:本章教学目的:主要研究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本章主要内容:收入不平等的衡量与解释;收入再分配的理论逻辑;抑制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本章重点、难点:收入不平等的衡量与解释(收入不平等的衡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收入不平等的解释)。本章参考文献:1. 沈琴琴.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标准书号:97873001748392.2.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标准书号:9787208071254.
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的衡量与解释
(一)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二)洛伦兹曲线
(三)基尼系数
(四)收入不平等的解释
第二节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抑制收入不平等的政策
展开全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 位授课老师
李波

李波

教授

王长城

王长城

教授

熊卫

熊卫

教授

推荐课程

会计学原理

王德宏

89106人参加

微观经济学CAP

文建东

51402人参加

C语言程序设计

翁恺

893744人参加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ython)

车万翔

129829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