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hi,小mooc
认证学习
创新工程实践
第11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2月19日 ~ 2025年06月04日
学时安排: 2-3
进行至第7周,共16周 已有 105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83)
spContent=课程地位与荣誉:本课程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精心打造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同时荣获首批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称号,作为该校首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实践”通识教育选修课,本课程特别推荐给有志于参与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的同学们,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广阔平台。 课程内容特色: 全面性: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既突出重点又全面覆盖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创新理念的形成、创新方法的掌握到创新实践的实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与挑战。 引导性: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未知转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资源:本课程配套有自编专用教材《大学生创新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地位与荣誉:本课程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精心打造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同时荣获首批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称号,作为该校首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实践”通识教育选修课,本课程特别推荐给有志于参与创新项目、创新竞赛的同学们,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广阔平台。 课程内容特色: 全面性: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既突出重点又全面覆盖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创新理念的形成、创新方法的掌握到创新实践的实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与挑战。 引导性:注重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未知转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材资源:本课程配套有自编专用教材《大学生创新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1)课程概述









本课程自2020年起便荣获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的双重殊荣。该课程致力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全链条、系统性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独具匠心,以发明原理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专业融合,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依托工程实践,铸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以创意成果的展示,彰显创新的无限价值。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采用项目驱动型模块化结构,灵活应对社会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需求。

(2)授课形式

本课程汇聚了来自多学科、多专业的精英教师团队,他们各自负责教学模块,共同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流平台。学生被分为学习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参与项目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的老师通过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跨越专业界限,寻找并挖掘有价值的创新点。通过学生报告、师生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创新作品原型,还能通过企业考察等课外活动,深入了解创新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创新带来的社会价值。

(3)授课目标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团队自主创新的实践,亲身体验从原始创意到创新想法,再到创新作品原型诞生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还让他们掌握了将科技创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研究方法和实现途径。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最终实现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4)课程特色

  • 促进学科交叉,拓展创新思路:本课程深刻认识到创新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通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出更加新颖、大胆的创新想法。
  • 深化专创融合,提升创新价值:针对传统教育中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分离的问题,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物联网实践、人工智能基础等前沿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于创新实践中,从而提升创新作品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增强创新的价值。
  • 设计模块体系,适应前沿发展: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本课程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教学内容体系。这种设计方式使得课程能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模块间的合理搭配和组合,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创新实践教育。
授课目标

课程亮点与核心培养









本课程在设计上深度融合了人文、艺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素养,旨在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框架。通过精心挑选的相关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聚焦于短期内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实践和展示能力,更长远地引导学生逐步成长为具备全面创新素养的未来人才。

1.跨学科素养融合

  • 人文视角: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人文关怀,激发他们从社会、历史、哲学等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提供深厚的人文底蕴。
  • 艺术审美: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意表达能力,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为创新思维提供灵感源泉。
  • 经管知识:引入经济管理和市场分析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商业逻辑、市场需求及项目管理,确保创新成果能够贴近实际、具有商业价值。

2.全方位创新能力提升

  • 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等方法,训练学生跳出常规框架,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解决方案构思能力。
  • 创新认识能力:加强学生对创新过程、创新原理和创新方法的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 创新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制学习、模拟创业、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试错、优化,积累宝贵的创新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创新展示能力:培养学生的演讲、报告、PPT制作等沟通技巧,以及作品展示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向外界展示创新成果,赢得认可和支持。(4). 覆盖创新全过程的教学设计
  • 从创意萌芽到概念形成,再到方案设计与实施,最后到成果展示与反馈,课程内容覆盖了创新的每一个环节。
  •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系统的创新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创新的全链条操作技能。

3.奠定坚实基础,面向未来发展

  • 本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的创新能力提升,更关注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通过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全方位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将能够在未来任何领域都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潜力和竞争力。
显示全部
课程大纲

第一章 创新与创新工程实践

1.1 什么是创新?

1.2什么是创新工程实践?

1.3学生创意项目介绍

1.4创意研讨环节

第二章 创新的门径

2.1感知需求

2.2发现问题

2.3发现问题的方法

2.4描述问题

2.5目标设定

2.6分析问题

第三章 创意优化方法

3.1引言

3.2头脑风暴法简介

3.3头脑风暴法应用

3.4头脑风暴法原则

3.5头脑风暴会流程

3.6会议要点及演练

3.7小结

第四章 项目管理基础

4.1 项目管理引言

4.2项目管理概念

4.3项目启动过程

4.4项目计划编制过程

4.5项目实施与收尾过程

4.6项目管理分享

第五章需求分析

5.1产品需求的概念

5.2什么是市场需求?

5.3什么是产品需求?

5.4需求分析的方法

5.5从概念到产品需求分析过程

第六章 用户体验设计(新)

6.1 关于用户

6.2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

6.3 用户体验设计流程

6.4 用户体验地图

第七章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7.1个人简介

7.2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困境

7.3经典TRIZ理论的起源

7.4现代TRIZ理论的路线图

7.5现代TRIZ理论分析问题的工具

7.6现代TRIZ理论中解决问题的工具介绍

7.7现代TRIZ理论的发展相关资源介绍

第八章 电子创新设计

8.1理解创新的内涵以及认识电子系统

8.2 电子创新设计方法

8.3 电子设计实例

第九章人工智能创新实践

9.1人工智能基础

9.2人工智能测试

9.3语言的艺术

9.4UML建模实操

9.5深度学习基础

9.6案例实践

第十章工业设计基础

10.1设计与技术

10.2形态与设计表达

10.3设计流程与方法

第十一章专利保护与案例分析

11.1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

11.2什么是知识产权

11.3专利的基本知识

专利保护单元测验

第十二章表达技巧与实践

12.3实战演练

12.1演讲要素一——讲

12.2演讲要素二——演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参考资料

课程专用配套教材《大学生创新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文利主编,《创新工程实践》教学团队精心编制,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周济院士为本教材题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周济院士题序

                     封面

                               周济院士题序

显示全部
北京工业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张文利

张文利

教授

推荐课程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王国锋

34658人参加

创业基础

李家华

37825人参加

武忠祥·高等数学·解忧铺

武忠祥

1064727人参加

【26考研】考研数学实战通关秘籍

武忠祥

1471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