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慕
课程

中国大学MOOC,为你提供一流的大学教育

认证学习
为你提供认证成绩和证书,以及AI高效学习服务
查看详情
大学

国家精品

认证学习

智慧课程

理学工学农学

计算机

经济管理

外语

音乐与艺术

心理学

文史哲法

医学与保健

教育教学

大学生竞赛

软件实训

人工智能

升学/择业

考研

期末突击

专升本

四六级

保研及论文

求职就业

专四专八

大学应试英语

期末资料

终身学习

有声课堂

兴趣技能

hi,小mooc
26考研全科规划
周易概论
第14次开课
开课时间: 2025年03月11日 ~ 2025年06月30日
学时安排: 3-5
进行至第4周,共16周 已有 3965 人参加
认证学习
认证成绩和证书
智能问答和解析
视频学习辅助
立即参加
课程详情
课程评价(1127)
spContent=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晓阴阳懂八卦”,《周易》这部中华文化最为神秘与高深的经学典籍一直在各个层面为人所瞩目。 今天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诉求之下,我们更需要读《易》识中华。本课程将通过正统的学理剖析,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带您领略《周易》的独特魅力。
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晓阴阳懂八卦”,《周易》这部中华文化最为神秘与高深的经学典籍一直在各个层面为人所瞩目。 今天站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诉求之下,我们更需要读《易》识中华。本课程将通过正统的学理剖析,揭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带您领略《周易》的独特魅力。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神秘与古老的学术体系,其文化深远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正确理解《周易》,才能真正读懂中华文化。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周易》的基本概念入手,分别介绍了《周易》的发展历史,《周易》的学科范畴,《周易》的哲学智慧,以及如何客观理性的认识《周易》中的传统筮法。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习者对于《周易》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且科学的理解。

学习收获:

1.  正确认识与把握《周易》之中的专有范畴与概念的基础含义;

2.  正确认识与把握《周易》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正确认识与把握《周易》的当代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课程特色:

1.  通过对《周易》中筮法进行解读与分析,引导学习者走出神秘主义的迷雾,帮助大家从哲学角度辩证地看待传统的筮法文明。

2.  通过课程的讲述,引领学习者正确认识伦理思想领域的真善美,建立与完善自身的品德。

 

授课目标

“周易概论”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拓宽学习者的知识谱系,通过掌握课程所讲述的知识,使得学习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清晰理性的体认。

课程大纲
《周易》的文本导读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本章简要介绍了《周易》文本的形成,基本结构、以及各自篇章的大致内容。引导学习者从整体上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1《周易》释名
1.2《周易》文本与人更三圣
1.3《周易》古经中的八卦
1.4《周易》中的经卦与别卦
1.5《周易》中的经文
1.6《周易》中的卦序
1.7《周易》中的传文(一)
1.8《周易》中的传文(二)
1.9《周易》中的传文(三)
《左传》《国语》中的《周易》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何为传统筮法,通过借助于宋代学者朱熹的文本,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传统筮法。通过解读《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分析传统易学的发展路径,并介绍“互体”等易学范畴。
2.1《左传》、《国语》中的筮法记录
2.2 筮法与中国文化
2.3 朱熹解读传统筮法(一)
2.4 朱熹解读传统筮法(二)
2.5 朱熹解读传统筮法(三)
2.6《左传》、《国语》中的筮例(一)
2.7《左传》、《国语》中的筮例(二)
2.8《左传》、《国语》中的筮例(三)
2.9《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四)
汉代的《周易》与天象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习者理解汉代易学的发展特点、认识主要传承历史与主要人物。对于汉代易学的学术范畴进行梳理与讲解,引导学习者理解把握这些范畴,从而正确认识象数易学。
3.1 汉代象数易学
3.2 西汉易学传承
3.3 西汉易学家介绍(一)
3.4 西汉易学家介绍(二)
3.5 东汉易学家介绍(一)
3.6 东汉易学家介绍(二)
3.7 汉代易学之卦气
3.8 汉代易学之爻辰、纳甲
3.9 汉代易学之大衍之数
《周易》中的“图书”之学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习者了解“河图”、“洛书”、八卦方位等发展历史,掌握其与《周易》之间的关系。纠正社会上的部分误读。
4.1 “图书”与《周易》
4.2“图书”之名
4.3 “河图”与《周易》
4.4 “洛书”与《周易》
4.5《说卦》中的八卦
4.6 先天八卦解读
4.7 后天八卦解读
《周易》与象数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本章着力介绍了传统象数易学所涉及的各种范畴。从基础的象数易学讲解入手,引导学习者认识把握象数易学,从而可以准确理解《周易》的内涵。并为学习者阅读传统易学典籍打下基础。
5.1 象数易学之“观象系辞”
5.2 象数易学之“拟物取象”(一)
5.3 象数易学之“拟物取象”(二)
5.4 象数易学之“爻位之象”(一)
5.5 象数易学之“爻位之象”(二)
5.6 象数易学之“爻位之象”(三)
5.7 象数易学之“卦变”(一)
5.8 象数易学之“卦变”(二)
5.9 象数易学之“卦变”(三)
《文言传》导读(一)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言传》中的主要内容、范畴、思想特质等内容进行十分详细的解读,从而帮助学习者真正读懂《文言传》,并借此对以《乾》《坤》两卦为代表的《周易》思想的独特性有所理解与把握。
6.1《文言传》导读(一)
6.2《文言传》导读(二)
6.3《文言传》导读(三)
6.4《文言传》导读(四)
6.5《文言传》导读(五)
6.6《文言传》导读(六)
6.7《文言传》导读(七)
6.8《文言传》导读(八)
6.9《文言传》导读(九)
《文言传》导读(二)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言传》中的主要内容、范畴、思想特质等内容进行十分详细的解读,从而帮助学习者真正读懂《文言传》,并借此对以《乾》《坤》两卦为代表的《周易》思想的独特性有所理解与把握。
7.1《文言传》导读(十)
7.2《文言传》导读(十一)
7.3《文言传》导读(十二)
7.4《文言传》导读(十三)
7.5《文言传》导读(十四)
7.6《文言传》导读(十五)
7.7《文言传》导读(十六)
7.8《文言传》导读(十七)
7.9《文言传》导读(十八)
《文言传》导读(三)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言传》中的主要内容、范畴、思想特质等内容进行十分详细的解读,从而帮助学习者真正读懂《文言传》,并借此对以《乾》《坤》两卦为代表的《周易》思想的独特性有所理解与把握。
8.1 《文言传》导读(十九)
8.2 《文言传》导读(二十)
8.3 《文言传》导读(二十一)
8.4 《文言传》导读(二十二)
8.5 《文言传》导读(二十三)
8.6 《文言传》导读(二十四)
8.7 《文言传》导读(二十五)
8.8 《文言传》导读(二十六)
8.9 《文言传》导读(二十七)
《文言传》导读(四)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文言传》中的主要内容、范畴、思想特质等内容进行十分详细的解读,从而帮助学习者真正读懂《文言传》,并借此对以《乾》《坤》两卦为代表的《周易》思想的独特性有所理解与把握。
9.1 《文言传》导读(二十八)
9.2 《文言传》导读(二十九)
9.3 《文言传》导读(三十)
9.4 《文言传》导读(三十一)
9.5 《文言传》导读(三十二)
9.6 《文言传》导读(三十三)
9.7 《文言传》导读(三十四)
9.8 《文言传》导读(三十五)
9.9《文言传》导读(三十六)
《系辞传》中的夫子解易与研易(上)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习者阅读与理解《系辞传》中孔子对于《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解读,并从中把握《系辞传》的主要哲学思想。同时帮助学习者更为清晰的掌握《周易》独有的思维方式。
10.1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同人》
10.2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大过》
10.3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择日
10.4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谦》
10.5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解》
10.6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困》
《系辞传》中的夫子解易与研易(下)
课时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习者阅读与理解《系辞传》中孔子对于《周易》部分卦爻辞的解读,并从中把握《系辞传》的主要哲学思想。同时帮助学习者更为清晰的掌握《周易》独有的思维方式。
11.1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大有》
11.2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益》
11.3 《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解》
11.4《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否》
11.5《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豫》
11.6《系辞传》中的孔子讲解《周易》之《复》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具备一定水平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

参考资料


(一) 主要参考书目:

  1. 《周易概论》:刘大钧著,2010年,巴蜀书社。
  2. 《易学哲学史》:朱伯崑著,1995年,华夏出版社。
  3. 《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林忠军著,1994年,齐鲁书社。
  4. 《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林忠军著,1998年,齐鲁书社。
  5. 《周易经传白话解》:刘大钧、林忠军著,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 辅助参考书目:

  1. 《周易现代解读》:余敦康著,2006年,华夏出版社。
  2. 《汉宋易学解读》:余敦康著,2006年,华夏出版社。
  3. 《先秦易学史》:高怀民著,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两汉易学史》:高怀民著,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宋元明易学史》:高怀民著,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
1 位授课老师
刘震

刘震

教授

推荐课程

数据结构

李春葆

220929人参加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

宋麟

85613人参加

武忠祥·高等数学·解忧铺

武忠祥

1063713人参加

【26考研】考研数学实战通关秘籍

武忠祥

951人参加
下载
下载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