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同类课程相比,本课程的内容着力于研究音乐与各姊妹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媒体关联,注重音乐数字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汲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精髓,最终旨在为师范类综合院校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从而为基础音乐教育中数字化的艺术创作发展提供平台;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夯实基础。
本课程遵循由浅至深,由理论到实操的课程思路,将传统的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模式以数字媒体基础的方式展现出来。前期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讲解了与音乐基础知识相关的数字技术原理知识,后期的数字媒体技术部分主要采用视频实操的方式,并采用基础音乐教育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课程素材更加丰富。每个版块都采用思维导图为辅助教学方式,阐述本课程的整体思路,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版块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是入门基础知识,由音乐基础知识过渡到数字技术原理;二版块是记谱法与MIDI标准,由数字技术原理引入MIDI原理,再与传统音乐历史角度的宫廷音乐记谱法开始讲述;三、四、五版块分别是旋律、节奏、低音的音乐基础知识讲解,与之对应的为虚拟乐器、采样器、效果器的概念知识与实际操作,通过前五版块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层面上更系统地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以此为基础,将所学内容在六、七两版块中使用,通过人声的数字音频处理,加之和声的编配,最终应用于音乐合成。并在课程的最后,对音视频成品简要讲述音画对位以及音质评价学习,完成完整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
每讲附有单元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占总成绩的10%。每版块后的测试内容含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改错题,每位学生的成绩不得低于60分,占总成绩的20%。课程讨论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1.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
2.记谱法与MIDI标准。
3.旋律的音乐基础知识讲解,与之对应的为虚拟乐器、采样器、效果器的概念知识与实际操作。
4.节奏的音乐基础知识讲解,与之对应的为虚拟乐器、采样器、效果器的概念知识与实际操作。
5.低音的音乐基础知识讲解,与之对应的为虚拟乐器、采样器、效果器的概念知识与实际操作。
6.人声的数字音频处理。
7.和声的编配。
8.音画对位以及音质评价。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讲 第二节——课程思路
第一讲 第三节——课程实施的可行性
第一讲 第四节——课程内容
【第二讲】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上)
第二讲 小结
第二讲 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上)单元作业
第二讲 课程简介
第二讲 第一节——声
第二讲 第二节——音
第二讲 第三节——乐
【第三讲】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下)
第三讲 课程简介
第三讲 第一节——声学基础知识
第三讲 第二节——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第三讲 第三节——数字视频处理技术
第三讲 小结
【第三讲】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下)单元作业
【第一板块】音乐与数字技术原理基础知识 板块测验
【第四讲】 记谱法与MIDI标准(上)
第四讲 课程简介
第四讲 第一节——传统记谱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第四讲 第二节——中国传统记谱法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作用
第四讲 第三节——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记谱方式
第四讲 记谱法与MIDI标准(上) 单元作业
【第五讲】 记谱法与MIDI标准(下)
第五讲 第一节——什么是MIDI
第五讲 第二节——音乐软件中的MIDI
第五讲 第三节 一个计算机可以读懂的“记谱法”——MIDI标准
第五讲 小结
【第二板块】记谱法与MIDI标准 板块测验
第五讲 记谱法与MIDI标准(下) 单元作业
【第六讲】 旋律声部与虚拟乐器(上)
第六讲 课程简介
第六讲 第一节——真实与虚拟的双重魅力
第六讲 第二节——音频领域的“Photoshop”:数字音频工作站
第六讲 第三节——乐器演奏技法初识与虚拟乐器分类
第六讲 第四节——旋律构成要素与DAW基本操作
第六讲 旋律声部与虚拟乐器(上) 单元作业
【第七讲】 旋律声部与虚拟乐器(下)
第七讲 第一节——旋律的形态与钢琴卷帘
第七讲 第二节——旋律的句法与虚拟乐器界面
第七讲 第三节——旋律的音域与多轨配合
第七讲 第四节——旋律的装饰与自动化控制
第七讲 小结
【第三板块】旋律声部与虚拟乐器 板块测验
第七讲 旋律声部与虚拟乐器(下)单元作业
【第八讲】 节奏声部与采样器拾音处理(上)
第八讲 课程简介
第八讲 第一节——基础讲解
第八讲 第二节——打击乐器乐音特性
第八讲 第三节—— 鼓类拾音
第八讲 节奏声部与采样器拾音处理(上)单元作业
【第九讲】 节奏声部与采样器拾音处理(下)
第九讲 第一节——技术要点
第九讲 第二节——录音制式
第九讲 第三节——案例分析
第九讲 小结
【第四板块】 节奏声部与采样器拾音处理
第九讲 节奏声部与采样器拾音处理(下)单元作业
【第十讲】低音声部与效果器信号处理(上)
第十讲 课程简介
第十讲 第一节——低音弦乐器
第十讲 第二讲——低音铜管乐器
第十讲 第三节——低音木管乐器
第十讲 第四节——低音打击乐器
第十讲 低音声部与效果器信号处理(上) 单元作业
【第十一讲】低音声部与效果器信号处理(下)
第十一讲 第一节——《瑶族舞曲》改编版
第十一讲 第二节——曲式分析
第十一讲 第三节——编曲方式
第十一讲 第四节——细节与插件使用
第十一讲 小结
【第五板块】低音声部与效果器信号处理 板块测验
第十一讲 低音声部与效果器信号处理(下)单元作业
【第十二讲】人声与数字音频处理(上)
第十二讲 课程简介
第十二讲 第一节——歌唱时男声的声线特点
第十二讲 第二节——歌唱时女声的声线特点
第十二讲 第三节——歌唱时童声与人声语音的声线特点
第十二讲 第四节——人声的数字音频处理
第十二讲 人声与数字音频处理(上) 单元作业
【第十三讲】人声与数字音频处理(下)
第十三讲 第一节——“微电台”设计
第十三讲 第二节——“微电台”制作
第十三讲 第三节——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传播
第十三讲 小结
【第六板块】人声与数字音频处理 板块测验
第十三讲 人声与数字音频处理(下) 单元作业
【第十四讲】 键盘和声与音乐合成(上)
第十四讲 课程简介
第十四讲 第一节——基础知识
第十四讲 第二节——奏法与样式
第十四讲 第三节——和声序进基本类型
第十四讲 第四节——钢琴编曲与和声配弹
第十四讲 键盘和声与音乐合成(上)
【第十五讲】 键盘和声与音乐合成(下)
第十五讲 第一节——大调和弦进行基本类型
第十五讲 第二节——和弦进行中的替换原则
第十五讲 第三节——小调和弦进行基本类型
第十五讲 第四节——五声性调式和弦进行基本类型
第十五讲 第五节——音乐合成
第十五讲 小结
【第七板块】 键盘和声与音乐合成 板块测验
第十五讲 键盘和声与音乐合成(下)单元作业
【第十六讲】音画关系与音质评价
第十六讲 第一节——音画对位概念及其应用
第十六讲 第二节——软件中的音画关系
第十六讲 第三节——音质评价
第十六讲 小结
【第八板块】音画关系与音质评价
第十六讲 音画关系与音质评价 单元作业
第一讲
[1]夏收.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李鹏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二讲
[1]李重光.新编通俗基本乐理[M].湖南文艺出版社
[2]潘轶、周颖.浅析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变和发展[J].兰台世界,2012.4
[3]孙克利.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律制之美[J].北方音乐.2014
[4]吴硕贤.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J].知识果
[5]王允红.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与音乐文化的关系[J].音乐学研究
[6]王璐.中国南北方民间音乐律制对比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
[7]崔宪.律学理论的实践意义[J].中国音乐学.2015
第三讲
[1]Bruce Bartlett, Jenny Bartlett.实用录音技术[M].朱慰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朱伟.录音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陈小平.声音与人耳听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第四讲、第五讲
[1] David Miles Huber.MIDI手册(修订版)[M].丁乔 张磊 周君译.人民邮电出版,2013
[2] 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 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 陈建国.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再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3)
[5] 尚可.西方记谱法与中国传统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4)
[6] 高兴.音乐科技史及其研究领域初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4)
[7]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特点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6(3)
[8] 杨健.中西记谱法研究[D],2006
[9] 马春莲.论音乐记谱法的演进与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0] 羡涛.谈科技与音乐和谐发展的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11] 茅中飞.数字化音乐传播初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4)
[12] 王春明.MIDI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J].电声技术,2004(5)
[13] 张光中.MIDI文件转化为五线谱在嵌入式系统上的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第六讲
[1]燕飞. 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雷伟. 数字音频工作站原理[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
[3]熊鹰. 电子乐器探密(一)[J]. 乐器, 2008(11):82-84.
[4]罗杰·凯密恩(RogerKamien), 凯密恩, Kamien,等. 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5]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奏(吉他•乐队)[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明自然科学向导丛书——影视之门[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7]雷伟. 数字音频工作站原理[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4.
第七讲
[1]朱立元. 美学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2]高雁南, 赵艳丽. 大学生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J]. 2014.
[3]林崇德.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4] 高为杰, 陈丹布.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J]. 2006.
[5]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6] 尹铁良. 儿童歌曲创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赵晓生. 传统作曲技法[J]. 2003.
第八讲、第九讲
[1]Bruce Bartlett, Jenny Bartlett.实用录音技术[M].朱慰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周小东.录音工程师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Ken C.Pohlmann数字音频技术[M].夏田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第十讲、第十一讲
资料均参考:中国知网 百科 词条检索“大提琴”、“低音提琴”、“大号”、“大管”、“低音大管”、“定音鼓”。
参考网址:https://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第十二讲、第十三讲
[1]宋璐璐.录音艺术概论.2005
[2]杨比德.关于确定男低音声部的几个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赵倩(秦皇岛广播电视台).影视与传媒.大众文艺
[4]李俊健 刘同顺.《微电台——传统广播新突破》,《声屏世界》2011年第12期.
[5]阚济香.《广播发展趋势浅谈》,《山东视听》2004年第6期.
[6]戴丽娜.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广告传播.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
第十四讲、第十五讲
[1]蔡松琦.《流行和声技法》
[2]林文信.《林文信24小时学号爵士钢琴》
第十六讲
[1]李南. 影视声音技术[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高敏慧. 浅谈动画作品中的音画关系[J]. 动漫探索, 2015, (18).
[3]Adobe Premiere CS6实例教程
[4]Bruce Bartlett, Jenny Bartlett.实用录音技术[M].朱慰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教材相关参考书目:
[1]托马斯·克里斯坦森,任达敏(译者).《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1]修金堂,子建.《音乐名作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李绯.《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链接:www.cnki.net
什么是“微课程”呢?
“微课程”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碎片化的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这个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