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主要的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儿童营养、住院患儿的护理及家庭支持、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急重症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在线开放课程是一门为在校医学本科生、育婴行业人员以及任何对护理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开设的护理学专业课程。本课程将“以生为本、注重基础、加强人文、融合实践、突出创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机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理论与和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和能力。


证书要求

外校学生要求:

(一)学习要求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

  2. 按时完成单元测试与单元作业。

  3. 按时完成线上期末考试。

  4. 积极参加论坛讨论。

(二)评价标准:合格标准为60分及以上,达到85分以上评定为优秀。

(三)成绩评定方法:

  1. 单元测试40%,单项选择题。

  2. 单元作业10%, 主观题,需按时提交作业并完成规定的互评数量;

  3. 期末考试40%,按规定时间完成线上期末考试;

  4. 课程讨论10%,根据同学们在讨论区发表的有效帖子(含主贴和回帖)的数量给予评分。


本校学生要求:

1.学习任务及计分

(1)课前探究活动

每周上课之前,学生首先需要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以个体的形式完成。自行探究之前不要预先学习教学视频或教学资料,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主动、充分的探究会使之后的正式学习更加深入、有效。

评价标准不在于探究活动答案的对错,而是主要考察学生在该次探究活动中的思考是否认真深入、积极主动。

每次探究活动2分,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每周课前探究活动会提前发布在课程平台,要求学生在每周四晚上11:30点之前通过课程平台提交。

(2)学习教学视频

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自行学习课程平台上面的教学视频。

根据课程平台数据统计,学生每少看一个规定的视频,则扣去10分。

(3)在线课堂测验

教师会不定期在中国好大学MOOC平台发布课堂测验,考察学生关于视频的学习情况,主要为客观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

每题1分,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前提交答案。

(4)课堂问题解决

每周上课学生都需要完成当堂课的课堂问题解决,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堂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病例讨论。教师将随机选取一名组员代表小组解答问题,该名学生的表现将决定整个小组其他成员的分数。学生需要提前认真学习教学视频和教学材料,才能顺利解答问题。每个病例讨论10分,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

第二部分是情景模拟或其他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提前在课前课外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15分,评价方式为教师和其他小组评价。

(5)课后内容结构图

每周上完课之后,学生需要画出一张本次课程内容的结构图,归纳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以个体的形式完成。

每张结构图2分,评价方式为学生互评。每人互评作业最少为5份,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50%,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80%,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予所得分数的100%。学生作业成绩为去掉最小和最大值后的平均值之和。要求每周三晚上11:30之前通过课程平台提交。

(6)儿科健康宣教视频和访谈

小组把本学期的一个主题制作成健康宣教视频,满分50分,其他小组的分数依次换算。完成时间为第十六周。在见习期间访谈一个家庭,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满分30分。

(7)儿科自选课题口头汇报

小组需要把本学期的自选课题作成一份ppt,在全班进行汇报。

该项任务50分,评价方式为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届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将根据具体的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第一名获得满分50分,其他小组的分数依次换算。

(8)期末考试

课程内容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参加一次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与本课程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以个体形式完成。

期末考试满分100分,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考试时间为第十七周。

2.补充说明

(1)个人主观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默契配合,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尤其是培养学生沟通合作、人际交往和领导能力,除了上述学习任务的评价之外,学生还将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其他组员互评。其中,教师将根据每名学生一学期以来的表现进行打分,满分50分。此外,每名学生还要接受小组其他成员的打分,评价其一学期以来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满分50分。

(2)计分标准

上述学习任务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在每次布置任务的时候会提前向学生说明,并在评分的时候采用相应的标准。

(3)考勤规定

本课程要求学生全程参与,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应该明确自己选课的权利和义务。考虑到课程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以及团队合作的可操作性,认真学习每个视频、完成作业、不迟到、不早退,是顺利完成课程并保证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如遇特殊原因无法上课者,需提前一天向教师请假并获得批准,说明原因。不接受课后请假。无故旷课者,旷课一次扣去10分。

(4)计分方式

上述学习任务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小组得分即为每名组员得分。学期末每名学生都会得到一个小组分数和个人分数,两者相加即为该学生的课程分数。最终,学生的分数将被换算为百分制。

(5)声明

本课程资料仅供课程内部学习所用,由于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请勿外传。本课程纲要里面的内容和规定,可能会随着学期的开展和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补充,本纲要的解释权归教师所有。


预备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以及医学人文方面的知识。

授课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熟悉】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了解】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的正常值及其评价方法。

【掌握】儿童骨骼与牙齿的发育。

【熟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了解】脂肪组织与肌肉、生殖系统发育。

【了解】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方法。

第三章  儿童保健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年龄期小儿的特点及保健内容。

【熟悉】小儿的计划免疫方式、常用制剂、免疫程序及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反应及其处理。

【了解】儿童的游戏与体格锻炼。

第四章  儿童营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婴儿喂养方法。

【熟悉】小儿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

【了解】儿童的膳食安排。

【了解】小儿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第七章  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掌握】维生素营养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掌握】锌缺乏症、缺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

【熟悉】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的治疗要点。

【了解】维生素A、D、B1、C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了解】蛋白质-热能营养障碍(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辅助检查。

【了解】维生素营养障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其他维生素营养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要点。

【了解】锌缺乏症、缺碘性疾病的病因与治疗要点。

第五章  住院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

【掌握】常用儿科护理技术。

【熟悉】小儿的心理反应与护理。

【熟悉】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方法。

【熟悉】小儿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与护理要点。

【了解】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与护理管理。

【了解】住院患儿的家庭反应、小儿临终关怀与父母的情感支持。

【了解】小儿的疼痛、用药特点、体液平衡的评估与护理。

第六章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种新生儿的定义,足月儿、未成熟儿的外观及生理特点和护理。

【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内容及新生儿气道护理。

【熟悉】新生儿分类的方法和概念。

【熟悉】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对象。

【了解】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的常见原因、临床特点及其护理。

【了解】下列新生儿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熟悉临床表现,掌握护理措施: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梅毒、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掌握】胃食管返流、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措施。

【熟悉】口炎的护理。

【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胃食管返流、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

【了解】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了解】各种口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了解】小儿腹泻的辅助检查和治疗要点

【了解】胃食管返流、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要点。

【了解】先天性胆道疾病和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及护理。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治疗要点与预防。

【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

【了解】肺炎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

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先心病患儿的护理。

【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分类。

【熟悉】常见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及肺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了解】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与心导管检查术。

【了解】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要点。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尿道下裂、隐睾症患儿的护理。

【熟悉】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

【熟悉】泌尿道感染的辅助检查与治疗要点。

【了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了解】急性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

【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了解】泌尿道感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了解】尿道下裂的病因、分型、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了解】隐睾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要点。

第十二章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贫血的定义、分类。

【掌握】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

【掌握】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熟悉】小儿贫血的原因。

【了解】正常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了解】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

【了解】出血性疾病(ITP、血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要点。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护理。

【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病因及治疗要点。

【熟悉】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患儿的护理。

【了解】小儿神经系统特征。

【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了解】小儿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了解】脑性瘫痪、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病因、临床表现。

第十八章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见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要点。

【了解】传染病患儿的一般护理。

【了解】常见儿童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第二十章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小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与护理。

【掌握】急性颅内压增高、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掌握】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衰的临床诊断指征和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掌握】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熟悉】急性颅内压增高、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要点。

【熟悉】急性肾衰竭的治疗要点。

【了解】小儿惊厥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要点。

【了解】急性颅内压增高、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辅助检查。

【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了解】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参考资料

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沈晓明主编,《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胡雁主编,《儿科护理学》(双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陈京立主编,《儿科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李小妹主译,《儿童护理》Diane M. Billings原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Marilyn Hockenberry,《Wong's Essentials of Pediatric Nursing》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4 

何蓉 李瑶卿主编,《儿童保健百科全书》,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楼建华主编,《儿科护理操作指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孙玉凤编著,《儿科护理实践指导》,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常见问题

声明:本课程的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在此对原创组织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如有涉及到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