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含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学科基础课,是引领人们进入金融学术殿堂的概论性课程。该课程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之一,也是广东省金融学高校名牌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这门课程开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系已经开设了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等课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沿用饶余庆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九十年代初改用黄达教授的《货币银行学》。1998年国际经贸学院金融系组织编写了自己的《货币银行学》教材。
2002年顺应金融专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发展特点,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进行改革。由刘巍教授主持编写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假设、推理、检验》一书,并作为本科生的教材使用。该书以货币为核心,主要探讨货币经济运行机制,即从货币变量到实际经济变量GDP的传递机制和理论模型,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与利率、货币与价格及货币与经济增长五个部分。该书在数理分析的同时,对许多理论作了数量分析。这种编排格式的革新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宏观金融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而且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现象做出较为深入的解释和对某些经济变量的走势做出大略的预测。该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货币银行学”是最早在我校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于2003年开始尝试双语教学的试点,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全英教学班”,采用英文教材,主要使用英语进行讲授,取得了初步成效。该项创新为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兼顾并举的教育模式提供了范例和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13年,货币银行学课程被评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精品课程。
学生需要完成所有视频课程的在线学习,完成所有的课间在线随堂测试题,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5%
学生需要根据热点讨论的主题提交1篇2000字以上的相关研究报告或者心得体会,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5%
学生需要参加最后的课程期末测验,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根据教务处相关规定,金融学专业学生总评成绩达到75分以上,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总评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分析资产需求的简化方法
均衡的概念
用需求-供给理论解释市场的行为
预期
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解
对资产和资本关于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特征的理解
用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解释金融结构的方法
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货币银行学
课程负责人:杨碧云 教授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学 分: 3学分
总学时数: 48学时
适用专业: 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电子商务等
课程教材: 1. 戴国强主编《货币银行学》第四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 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九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切实贯彻高等教育应实现基础化、信息化、国际化、未来化的基本要求,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素质金融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构建金融学知识体系强调的宽口径特点,使金融学科发展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了解金融与经济的关联以及金融固有的特性,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有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掌握从货币变量到实际经济变量GDP的传递机制和理论模型,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与利率、货币与价格及货币与经济增长几个部分,从而让学生掌握宏观金融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经济金融问题做出较为深入的解释,对某些经济变量的走势做出大略的预测, 培养学生运用金融基本理论、知识探索金融前沿问题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导论 (一)
一、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三、为什么要学习货币政策
四、为什么要学习国际金融
导论 (二)
一、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导览
二、学习框架与内容
三、如何学习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四、问答思考与总结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足值货币
二、代用货币
三、信用货币
四、电子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和定义
一、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的定义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
二、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中国的货币计量
二、美国货币的计量
三、关于中国货币供给的案例分析
第二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理解利率
一、现 值
二、 四种信用工具
三、到期收益率
四、利率与投资回报率
五、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第二节 利率行为
一、资产需求理论
二、债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三、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
第三章 商业银行
一、银行体系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二、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三、商业银行管理的目标、内容与基本原则
四、问答思考与总结
第四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普及与发展
四、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作用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
二、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概述
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不同
二、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
三、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
四、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分类
第五章 其他金融机构概述
第一节 存款型金融机构
一、商业银行
二、储蓄银行
三、信用合作社
第二节 契约性储蓄机构
一、保险公司
二、养老基金
第三节 投资型中介机构
一、投资银行
二、金融公司
三、共同基金
四、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五、对冲基金
六、信托公司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管理监管层
二、国有银行
三、其他商业银行
四、外资金融机构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六、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
第六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概念及主体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二、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差异
三、金融市场的主体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标的物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和衍生市场
二、按中介特征划分: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三、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初级市场、二级市场、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
四、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公开市场与议价市场
五、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六、按地域划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
第三节 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聚敛功能
二、配置功能
三、调节功能
四、反映功能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趋势
一、 资产证券化
二、金融全球化
三、金融自由化
四、金融工程化
第七章 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三、金融创新的类型
第二节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概述
三、金融市场建构模块类金融衍生产品
第三节 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创新
一、金融机构创新
二、金融制度创新
第四节 金融创新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效率
二、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金融业的多种需求
三、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金融创新对全球金融风险的影响
五、金融创新给货币控制和金融控制带来了挑战
第五节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创新
一、宏观金融控制与金融监管体制变革
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变革
三、产品、技术与服务的改革和创新
第八章 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有效市场假说
一、市场有效性的早期研究
二、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
三、混沌理论和分形市场假说对有效市场的挑战
第二节 金融市场投资理论
一、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投资理论
二、现代投资理论
第三节 行为金融学
一、行为金融学的早期研究
二、行为金融学的突破性进展
第九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动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货币需求的动机
第二节 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公众的收入状况
二、市场利率
三、金融业的发达程度
四、公众的消费倾向
五、货币流通速度
六、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
七、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
八、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 古典货币数量论
二、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三、凯恩斯理论的推广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第十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 货币的定义
一、货币定义
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第二节 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的构成
二、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货币乘数
一、对活期存款的分析——简单乘数
二、与经济现实较为贴近的货币乘数——乔顿模型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衡量通货膨胀的传统指标
四、核心通货膨胀率
第二节 通货膨胀成因
一、需求拉上论
二、成本推进论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与输入性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其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后果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四节 通货紧缩的定义与成因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第五节 通货紧缩的危害与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危害
二、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
一、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基本概念
二、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选择
三、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作用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传统经济学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三、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理论
一、信用渠道理论的提出
二、银行贷款渠道理论
三、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
第四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主要内容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设置
三、国际收支帐户的记帐规则——复式记帐法
第三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概念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
第十五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
二、汇率的概念与标价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一、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决定与调整
二、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的决定与调整
三、影响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第三节 汇率制度
一、 固定汇率制
二、 浮动汇率制
三、 其他汇率制度
第十六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二、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不同观点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利弊
四、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利弊
五、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国际融资
一、发行或买卖有价证券
二、国际贷款
三、欧洲货币市场
第三节 国际游资与国际金融危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二、国际游资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
第一节 内外均衡理论
一、内外均衡的政策选择
二、内外均衡的理论模型
三、各国追求内外均衡的实践
四、政策指派理论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
一、固定汇率条件下的宏观政策效应分析
二、浮动汇率条件下的宏观政策效应分析
三、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政策效应比较
四、我国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政策协调
主要参考书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文)(8),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文)(9),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戴国强,《货币银行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 托马斯,《货币,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 闫庆民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9. 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易纲、贝多广:《货币浅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