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本课程探讨中原文化对个体修身养心、群体冲突化解、团队建设和组织发展作用机理,帮助学员通过修身养心、自我强化和内观自省,实现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提升学员心智水平和认识世界能力;加深对内圣外王和修齐治平的理解,塑造以组织承诺为核心内涵的组织忠诚,提升学员忠信爱国、求真求实和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员理解贵和尚中、知行合一、和合有为文化内涵的行为逻辑,有助于学员以史观己、以史明理、以史明志,增强学员文化自信,提升群体诱导能力、提高组织行为效能,挖掘企业家精神特质、培养学员未来领袖潜质。

授课大纲

第一章 继往开来——中原文化中的组织行为

第一讲 课程概说

第二讲 学长学姐有话说

第一章章节讨论题

第二章 修德立行——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讲 养心修身

第二讲 内观自省

第三讲 有为无为

第四讲 出世入世

第五讲 内圣外王(1)尚贤使能

第五讲 内圣外王(2)知识能力

第五讲 内圣外王(3)蝴蝶模型

第六讲 志存高远

第七讲 大国小匠(1) 好学乐学

第七讲 大国小匠(2) 匠心独运

第八讲 天人合一

第二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二章章节讨论题

第三章 伐谋攻心——个体与组织心理联系

第一讲 责任担当

第二讲 攻心为上

第三讲 家国天下

第四讲 中原逐鹿(1)项羽分封

第四讲 中原逐鹿(2)雍齿封侯

第四讲 中原逐鹿(3)人心思汉

第三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三章章节讨论题

第四章 改行为善——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第一讲 指鹿为马(1)群起效尤

第一讲 指鹿为马(2)直躬救父

第一讲 指鹿为马(3)秦失其鹿

第一讲 指鹿为马(4)敬业乐群

第二讲 仁而下士(1)一字千金

第二讲 仁而下士(2) 窃符救赵

第二讲 仁而下士(3) 狡兔三窟

第二讲 仁而下士(4) 不倒翁模型

第三讲 为政宽猛(1)不废乡校

第三讲 为政宽猛(2) 为政宽猛

第四讲 兼爱交利

第四章章节讨论题

第五章 群而不党——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第一讲 宗法圈子

第二讲 庙堂江湖

第三讲 名正言顺

第四讲 礼尚往来

第五讲 为而不恃

第五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五章章节讨论题

第六章 见得思义——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一讲 投其所好

第二讲 敬始慎终

第三讲 扶正祛邪

第六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六章章节讨论题

第七章 识时通变——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第一讲 分权制衡

第二讲 内外有别

第三讲 时移势迁

第四讲 变法图治

第七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七章章节讨论题

第八章 近悦远来——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第一讲 上善若水(1)

第一讲 上善若水(2)

第二讲 本固邦宁

第三讲 化民成俗

第八章章节讨论题

第九章 量力度德——领导能力与组织行为

第一讲 善学勤行

第二讲 纵横捭阖

第三讲 令行禁止

第四讲 外宽内明

第五章 长而不宰

第九章课前学知识点及荐读书目

第九章章节讨论题

参考资料

[1]   阿瑟·史密斯[美].中国人的性格.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   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北京:长安出版社,2003.

[3]   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中信出版社.2016(9)

[4]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6]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13(6)

[7]   曾仕强.中国式思维.[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3)

[8]   陈春花. 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9]   陈春花. 激活组织: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0]  成君忆.中国历史周期律:朝代更迭中的管理变革.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1]  大前研一.M型社会.[M].中信出版社.2010(10)

[12]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

[1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

[15]  孔丘.论语.[M].中华书局.2016(1)

[16]  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

[17]  勒旁.乌合之众.[M].勒旁.译林出版社.2016(1)

[18]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15(9)

[19]  林语堂.吾国吾民.[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

[20]  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10(12)

[2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

[22]  罗宾斯等.管理学(1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3]  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1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4]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9)

[25]  迈克尔·阿伯拉肖夫.这是你的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26]  尼科洛·马基亚维利.君主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九州出版社.2011(7)

[28]  秦晖.传统十论.[M].东方出版社.2014(1)

[29]  司马迁.史记. [M].中华书局.2016(1)

[30]  孙武.孙子兵法.[M].中华书局.2016(1)

[31]  王学泰.发现另一个中国:对江湖、庙堂与民命的历史考察.[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6)

[32]  吴承恩.西游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

[33]  吴礼权.镜花水月:游士孔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4]  吴思.潜规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5]  吴思.血酬定律.北京:工人出版社,2003.

[3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法制出版社2015(10)

[37]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M].中信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7)

[38]  杨乔雅.大国工匠:寻找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7)

[39]  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40]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上海:三联书店,2007.

[41]  詹姆斯·M·库泽斯.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2]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3]  章岩.礼尚往来:中国礼仪法则.[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7)

[44]  郑玄.礼记.[M].中华书局.2016(1)

[45]  朱子彦.中国朋党史.[M].东方出版中心.2016(8)

[46]  醉罢君山.春秋无义战.[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47]   朱美光.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与组织行为学体系构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11)

常见问题

章节讨论题

第一章

1、你是否偶尔感受到在按照别人的逻辑活着?

2、你认为大学生活对你的人生有什么重要作用?

3、你对自己了解多少?有没有时候感觉不认识自己?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2、怎样才能实现“做真正的自我”?

3、如何理解和使用课程中所提及的识人方法?

4、作为知识分子,怎样培养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第三章

1、诸葛亮的忠诚,属于组织承诺的哪个阶段(服从、认同和内化)?

2、从“范蠡三徙”故事入手,分析为什么他没能实现“连续承诺”?

3、如何看职场培训的“打屁股”、“下跪爬行”和“当街自骂”现象?

4、对比项羽和刘邦的分封诸侯行为,分析员工组织承诺提升策略。

第四章

1、怎样依托“不倒翁模型”,玩转人际关系?

2、从“士不可以不弘毅”入手,分析知识分子怎样坚守个人信念?

3、分析子产“不废乡校”的现实意义。

4、从墨家组织,分析打造高效团队的技巧。

第五章

1、从“五服制度”,分析国人做事找“关系”,做人认“圈子”现象。

2、从历代重视民间信息收集角度,分析非正式沟通的现实价值。

3、古人的“礼尚往来”与当前的“请客送礼”有何异同?

第六章

1、如何把握人的真实需求?

2、从“不得其门”故事,分析目标设置理论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3、如何理解光武帝刘秀是个“行为矫正的高手”?

第七章

1、谈谈组织结构设计传统原则,对实现组织“分权制衡”的意义。

2、从组织结构设计动态原则,分析组织如何实现与环境的适应性。

3、从宋朝历次变法入手,分析如何提升组织变革的有效性?

第八章

1、组织文化的核心层、制度层和符号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从“五子之歌”和“西门豹治邺”故事,分析组织风气养成的关键环节?

3、从对待“侠客”和“隐士”态度角度,分析组织软实力提升策略。

第九章

1、为什么我们勤学苦练,但学习效果却不佳?

2、从文化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不善于沟通?

3、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吗?(四)

4、如何理解“领导力”,是“激发人们自愿追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