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课程,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为后续学习及从事中医药工作奠定基础。

证书要求

成绩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题型比例:客观题为40~50%,主观题为50~60%,要一定的开放题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课程成绩。

预备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选修)、《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和《中药化学》等课程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已经学习和掌握这些课程的知识。


授课大纲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中药药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药药理学    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课程编码:       041012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6           

开课单位:   药学院中药药理学教研室    实验室:                            

           先修课程:  中药学、药理学、中药化学   后续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程   

实践项目数:                           课程负责人:        陆茵、周玲玲    

     

一、课程简介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它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课程,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要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为后续学习中药学综合实验、中药药理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效与中药功效的关系、中药药性、中药配伍在中药药理中作用,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结合研究型教学、自主性学习,了解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以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1)掌握 “中药药理学”的含义,中药四气的现代认识,影响中药作用的因素;熟悉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五味理论的现代认识,中药配伍关系,中药药效学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中药归经、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配伍禁忌,中药的体内过程,中药药效与毒理学研究方法。

2)掌握各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掌握各类典型中药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熟悉中医对证的认识和理解,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了解中药配伍、代表方的药理作用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中药药理学在第6学期开设,之前学完《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药化学》等课程后,学习者已基本掌握了中药的特性、中药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及机制,这些基本知识为学好《中药药理学》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中药药理学》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进入中药学综合实验、中药药理综合实验的课程学习、毕业实习、研究生阶段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药学类的主干课程,学生应具有学好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及自觉性。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 教学内容

总 论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作用的特点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的基本作用及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特点

第二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了解中药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特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

第四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五节 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第六节 中药配伍禁忌

目的要求

掌握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熟悉中药五味、归经理论、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

了解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物因素

第二节 机体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环境因素。

第六章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单味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目的要求

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七章 中药新药的发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发现

第三节 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

目的要求

了解中药新药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各 论

第八章  解表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对主治病证的认识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第二节  常用中药

麻黄、桂枝、柴胡、葛根   

第三节  经典复方

桂枝汤、麻黄汤

目的要求

掌握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麻黄、柴胡的主要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

熟悉解表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葛根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

了解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现代医学对表证的认识;桂枝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现代应用、不良反;桂枝汤、麻黄汤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九章  清热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清热药的概念、里热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穿心莲、大青叶、牡丹皮、地骨皮

第三节  经典复方

黄连解毒汤

目的要求

掌握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里热证的认识;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穿心莲、大青叶、牡丹皮、地骨皮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现代应用;黄连解毒汤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十章  泻下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泻下药的概念、里实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大黄、芒硝、火麻仁、商陆

第三节  经典复方

大承气汤

【目的要求】

掌握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芒硝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里实证的认识;火麻仁、商陆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大承气汤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祛风湿药的概念、痹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雷公藤、秦艽、独活

第三节  经典复方

独活寄生汤

【目的要求

掌握秦艽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雷公藤的药理作用。

了解独活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自学)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利水渗湿药的概念、水湿内停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泽泻、茯苓、车前子、茵陈

第三节  经典复方

五苓散

【目的要求】

掌握茯苓的药理作用。

熟悉泽泻、茵陈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水湿内停证的认识;利水渗湿药的的主要药理作用;五苓散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温里药的概念、里寒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附子、肉桂、干姜

第三节  经典复方

四逆汤

【目的要求】

掌握温里药主要药理作用;附子的药理作用。

熟悉里寒证的认识;肉桂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干姜的主要药理作用;四逆汤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五章  理气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理气药的概念、气滞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枳实(枳壳)、陈皮、香附

第三节  经典复方

枳术丸

【目的要求】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枳实(枳壳)的药理作用。

熟悉气滞证的认识;香附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陈皮的主要药理作用;枳术丸的主要药理作用;了解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六章  消食药(自学)

 

第十七章  止血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止血药的概念、出血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三七、蒲黄

【目的要求】

掌握三七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出血证的认识;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蒲黄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活血化瘀药的概念、血瘀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丹参、川芎、延胡索、益母草、马钱子、银杏叶

第三节  经典复方

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目的要求】

掌握活血化瘀药主要药理作用;丹参、川芎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血瘀证的认识;延胡索、益母草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银杏叶的主要药理作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十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痰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半夏、桔梗、苦杏仁

第三节  经典复方

小青龙汤

【目的要求】

熟悉痰证的认识;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半夏、桔梗、苦杏仁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小青龙汤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十章  安神药(自学)

                                                  

                           第二十一章  平肝息风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平肝息风药的概念,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认识,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 

第三节  经典复方

天麻钩藤饮

【目的要求】

熟悉天麻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认识;平肝息风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钩藤、羚羊角、地龙的主要药理作用;天麻钩藤饮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自学)

 

第二十三章  补虚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补益药的概念及其主要药理作用。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何首乌、枸杞子、淫羊藿、冬虫夏草。

第三节  经典复方

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汤)

【目的要求】

掌握补益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人参、甘草、淫羊藿的主要药理作用

熟悉虚证的认识;黄芪的主要药理作用。

了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冬虫夏草的主要药理作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汤)的主要药理作用;上述药物的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自学)

第二十五章  外用药(自学)

 2. 学时分配

  36学时:课堂教学33学时,自主性学习3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学时

自主性学习学时

1

绪论

1

 

2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

3

 

3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2

 

4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

3

 

5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1

 

6

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

7

中药新药的发现

2

 

8

解表药

3

 

9

清热药

2

 

10

泻下药

1

 

11

祛风湿药

1.5

0.5

13

利水渗湿药

1

 

14

温里药

1.5

0.5

15

理气药

1

 

17

止血药

2

 

18

活血化瘀药

2.5

0.5

21

平肝息风药

1

 

23

补虚药

2.5

0.5

 

33

3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利用多媒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启发式、参入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倡导案例式、研究型教学;结合实验开展形象化教学,提高学习兴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等,开展“反转课堂”等形式的混合式教学,安排自主性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排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及作用环节,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分析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现代应用与传统主治的关系,有机联系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在中药药理教学中,部分内容采用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六、辅导、评价考核及反思改进

    辅导答疑:分为课间及网上辅导,实行授课日值班制。课间、课后在课堂及教研室接受答疑辅导,教学过程中安排一至两次集中辅导。利用通讯、网络资源,借助微信、QQ平台进行线上答疑辅导。

评价考核环节:包括作业(小论文)完成、课堂提问、研讨发言、阶段考核、期末考试等,侧重评价学习态度、方法,知识理解、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

成绩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题型比例:客观题为40~50%,主观题为50~60%,要一定的开放题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构成课程成绩。

反思改进

学生:及时自我评价,接受教师个性化辅导,分析学习状态,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通过不断访谈、问卷调查,结合教学督导、校院二级领导、同行听课反馈及学生网上评教情况,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改进。

教学反思周集中师生互相评价反馈,不断改进教与学。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陆茵、马越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参考资源

1、电子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 https://e.njutcm.edu.cn/eol/homepage/common/

2)中药药理学3D精品课程

https://njutcm.js.nclass.org/book-show/flex/book.html?courseNumber=780014

3)中药药理学2D精品课程

https://njutcm.js.nclass.org/ec-webpage-show/checkCourseNumber.do?courseNumber=004595

4)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https://www3.nclass.org/ec-webpage-show/checkCourseNumber.do?courseNumber=004595

5南京中医药大学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

https://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6)微信公众号:指尖下的药理学

2、其他资源

1)教材《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中药药理学》吴清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2

(2)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06。

(3)徐叔云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

1、电子资源

1)网络教学平台 https://e.njutcm.edu.cn/eol/homepage/common/

2)中药药理学3D精品课程

https://njutcm.js.nclass.org/book-show/flex/book.html?courseNumber=780014

3)中药药理学2D精品课程

https://njutcm.js.nclass.org/ec-webpage-show/checkCourseNumber.do?courseNumber=004595

4)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https://www3.nclass.org/ec-webpage-show/checkCourseNumber.do?courseNumber=004595

5南京中医药大学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期刊)

https://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6)微信公众号:指尖下的药理学

2、其他资源

1)教材《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中药药理学》吴清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12

(2)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06。

(3)徐叔云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