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牛生产学》课程在分析国内外养牛业发展现状和水平的基础上,介绍当今奶牛业、肉牛业主要品种、产业架构、生产过程、主要产品,引导学生学习应用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繁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良现有牛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牛的繁殖率、成活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

证书要求

评分标准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单元测验得分、课程参与活跃程度得分、期末考试得分等累加而成。

1.完成单元测验题,得分占总评分数的40%。每个项目内容结束后会安排一次单元测验,每次测验允许尝试3次,30分钟内完成,取最高成绩。具体时间会在课程公告中提前一周提醒大家。

2.课程参与活跃程度,得分占总评分数的10%。发起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讨论帖3次或回帖15次即得满分。

3.课程综合测试,得分占总评分数的50%。课程综合测试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只允许尝试1次。

总评成绩达到85分及以上者,可以获得优秀等级;总评成绩达到60分但未达到85分者,可以获得合格等级。

 

预备知识

具备一定畜牧学基础知识(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等)的学生或相关技术人才

授课大纲

牛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Cattle Production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4203010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专业

    分:2.5学分

5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32学时

先修课程:家畜遗传学,育种学,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家畜饲养学,家畜繁殖学

后续课程:牛生产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产实习

 

选用教材

[1] 王根林 主编,养牛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周贵,张拴林主编,牛生产学实验实习教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必读书目

[1] 王根林主编,养牛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昝林森主编,牛生产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Frank Flanders and James R. Gillespie, Modern Livestock and Poultry Production – 9th Edition[M], Boston, MAUSA, Cengage Learning, 2016.

[4] Richard M. HopperBovine Reproduction[M], Iowa, USAWiley Blackwell, 2015

 

选读书目

[1]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许尚忠、高雪主编,中国黄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 W. Stephen Damron, Introduction to Animal Science, Fourth Edition[M].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9

[4] Dorian J. Garrick and Anatoly Ruvinsky,The Genetics of Cattle (2nd Edition) [M], London, UK.

 

二、课程总目标

牛生产学是一门专业课,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学习应用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繁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良现有牛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牛的繁殖率、成活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及经济效益,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上力求反映现代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考虑到软科学范畴的管理科学对技术路线的贯彻的重要性等因素,在以教授技术为主的前提下,适当结合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牛生产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熟悉现代奶牛、肉牛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的基本技能,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目标

对应培养标准/毕业要求指标点

1.了解目前国内外养牛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从而明确我国今后发展养牛生产的目标。

熟悉畜牧学、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趁势;

2.掌握牛种资源、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牛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3.掌握集约化养牛条件下牛的饲养管理基本理论、生产知识、技术措施和经营管理。

具备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4.结合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及牛场的宏观管理能力。

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5.掌握牛生产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熟悉现代奶牛、肉牛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相关产业奠定基础。

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注:重点内容加 ®”,难点内容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加²”。

 

1.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认识牛生产学的课程性质、作用;牛生产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了解国内外养牛业的发展现状及水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本课程的性质、作用及学习要求

²第二节 养牛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牛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及数量,将其它家畜换算成牛单位,然后比较牛所占的百分率。

二、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讲授牛对环境温度、海拔高度、饲草资源的适应性。

三、牛的经济用途。从奶、肉、蛋的消费水平看,牛对人类的贡献。

²第三节 国内外养牛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水平

一、悠久的养牛史。

二、我国目前牛的生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牛的生产水平比较,看差距和发展潜力。

三、国外养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第二章 牛的分类及品种

教学要求:认识当今奶牛业、肉牛业主导品种、生产性能及其适应性,了解我国固有牛类家畜遗传资源,掌握我国主要牛类家畜遗传资源的遗传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牛在动物学上的分类

®第二节 奶牛品种

一、黑白花奶牛(Holstein):讲授黑白花奶牛的起源,适应性及生产性能。

二、娟珊牛(Jersey):小型奶牛品种,育成特点,在产奶性能方面的高的乳脂率及对湿热环境的适应性。

®第三节 肉牛品种

一、海福特牛(Hereford):育种历史,品种的六白特征,和生产性能。

二、夏洛来牛(Charolais):作为大型肉牛品种的代表讲述,强调其杂交改良其它牛的效果。

三、利木赞牛(Limousin):原产地、外貌特征及早期的肉用性能。

®第四节 兼用牛品种

一、西门塔尔牛(Simmental):作为乳肉兼用种的代表讲述;产地,品种特点及广泛的分布,强调其优越的产奶、产肉性能,及杂交改良其它牛的效果。

二、短角牛(Shorthorn):强调其育成史、外貌特点及改良效果。

三、三河牛:育成史、外貌特征及适应性。

四、中国草原红牛:育成史、外貌特征及适应性。

®第五节 瘤牛

一、瘤牛的生物学特性:讲述瘤牛抗热性能及其生理机制,瘤牛对多种疾病的抵抗力。

二、瘤牛品种:介绍几种美洲瘤牛及印度瘤牛。

三、瘤牛的杂交利用:利用瘤牛作为杂交亲本之一,育成的几个适应性强的新品种。

²第六节 中国黄牛

一、中国黄牛的分类:根据地域外貌特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把中国黄牛分为南方黄牛、中原黄牛、北方黄牛,介绍其外貌差异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二、中国黄牛的代表品种:介绍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共五大黄牛品种。

第七节 牦牛

一、牦牛的分布及外形特征:牦牛在高寒地带的分布。我国牦牛数占全世界的95%,牦牛体型大小及全身被毛的特点。

二、我国牦牛的主要地方品种

三、牦牛的利用价值:重点阐述牦牛资源作为其产地几乎是唯一的畜牧资源的重要性。

®第八节 水牛

一、水牛的分布和分类:水牛在世范围内的分布。水牛的两种类型及其在品种形态和染色体数量上的差异。

二、水牛的代表品种:讲述印度摩拉水牛(Murrah)及巴基斯坦的尼里一拉菲水牛(Nili—Ravi)及中国水牛。

 

3. 第三章 牛的生产能力及其产品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奶牛、肉牛产品种类,形成过程;熟悉奶牛、肉牛生产性能评价指标;掌握          影响奶牛、肉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奶牛的生产能力

    一、牛奶的营养价值及其化学组成:牛乳中水份、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含量及营养价值。

®二、牛乳房的内部结构:介绍牛乳房内组织,四个各自独立的泌乳单位,及各个泌乳单位的构成。

²三、 乳汁的生成过程:乳腺中的分泌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生成乳汁的两种方式:牛奶成份及其血液前体物;并介绍乳的分泌和排乳反射的概念。

®四、奶牛生产能力的测定和计算:介绍衡量奶牛生产能力的指标:个体产奶量,全群产奶量,乳脂率,4%标准乳(FCM),饲料转化率,排乳速度,前乳房指数等,说明每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影响奶牛生产能力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三方面,影响最大的当属环境因素。饲养管理条件对奶牛生产能力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在生理因素中引出泌乳曲线,干奶期,产犊间隔,胎次等概念。

第二节 肉牛的生产能力

®一、牛肉的组成:介绍牛肉的形态学组成和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中,各成份随牛只膘度的变化规律。

®二、肉用牛生产性能的测定方法:介绍衡量肉牛生产性能的指标及其意义,指标的测定方法。

®三、影响肉牛生产能力的因素:包括品种、类型、年龄、性别、饲养水平和营养状况。

 

4.第四章 牛的育种

教学要求:了解奶牛、肉牛主要经济性状及遗传参数;了解奶牛育种新方法和技术,肉牛新品种培育的一般做法;掌握当今奶牛育种目标性状及选择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牛的纯种选育

®一、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肉牛、奶牛分别阐述,包括遗传力、遗传相关、杂种优势率等。

®二、牛育种目标与综合选择指数:分肉牛、奶牛分别阐述,尤其是育种目标的确定。

²三、牛纯种选育方法

®四、牛的质量性状及其选择

五、牛遗传物质的引进

第二节 牛的遗传资源保护

®第三节 牛的杂交繁育

第四节 牛育种最新进展

一、美国荷斯坦牛育种新进展

二、牛的新品种、品系繁育:重点介绍近牛在牛育种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培育的新品种。

三、生物新技术在牛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第五节 牛育种基础工作

一、牛的编号、标记

二、牛的系谱与系谱分析

三、牛的性能测定

四、牛育种工作计划及组织

 

5. 第五章 牛的繁殖

教学要求:了解牛的繁殖过程、繁殖效率对奶牛、肉牛生产的意义;掌握繁殖力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掌握牛主要的繁殖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情与发情鉴定

®一、母牛的正常发情:介绍母牛发情的概念,性成熟和体成熟,牛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期,母牛产后第一次发情等。

®二、母牛发情鉴定方法:外表观察法,直肠检查法,试情牛试情法和阴道检查法。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以上方法中的几种。

®三、母牛的异常发情:导致母牛异常发情的各种因素,母牛几种异常发情现象,及治疗和预防母牛异常发情的方法。

第二节 牛的人工授精

一、牛的配种方式: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强调牛采用人工授精的意义。

®二、牛人工授精适宜的授精时机:从排卵时间、卵子运行、精子获能和精子运行及精        子、卵子寿命等角度剖析最适宜的授精时机,以期获得满意的受胎率。

®三、牛人工授精的标准:以授精量和精液中含呈直线运动的精子数来衡量授精标准。

四、牛人工授精的方法:开膣器授精法和直肠把握授精法;强调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简单介绍牛人工授精器械。

第三节    牛的冷冻精液

一、制作牛冷冻精液的冷源:比较干冰和液氮作为牛冷冻精液冷源的效果;应用液氮作为冷冻精液冷源应注意的事项。

®二、牛冷冻精液的制作过程:公牛的采精、精液质量的检查,精液的稀释方法,稀释液配方,冷冻精液的剂型,降温和冷冻方法。

三、牛冷冻精液的解冻方法:不同剂型的精液有不同的解冻方法。

第四节    妊娠与妊娠诊断

一、妊娠的概念

二、早期妊娠诊断的意义:母牛早期妊娠诊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及时发现空怀,可在下一个情期补配,缩短空怀期,二是对确诊妊娠的母牛,要加以保胎,预防早期流产。

®三、牛妊娠诊断的方法:分临床诊断法和实验室诊断法,前者主要涉及外表观察,直肠检查和阴道检查,现场可操作,具有实际意义。

第五节    母牛的分娩与助产

一、母牛预产期的推算和临产症状的观察:介绍根据最后一次配种日期推算预产期的方法,临近分娩时神态、举动和外阴户变化。

二、助产前的准备:包括人员的准备,产房的准备,助产器械的准备。

®三、正常分娩的助产和难产的助产方法:母牛正常分娩的三个步骤,助产原则,胎位的正常与异常,难产的助产手段。

四、初生犊牛和产后母牛的护理:初生犊牛的断脐,清除口鼻粘液,尽早饮初奶,产后母牛的尽早恢复。

第六节 提高牛的繁殖力

²一、衡量牛繁殖力的有关指标:发情率,情期受胎率,总受胎率,繁殖率,成活率等。

²二、影响牛繁殖力的因素:包括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牛群素质和精液品质。

三、提高牛群繁殖力的意义及措施。

²第七节 牛群的繁殖障碍

一、卵巢机能不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二、持久黄体:同上。

三、卵巢囊肿:分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两种情况,其余同上。

四、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五、非传染性流产:非传染性流产产生的原因,四种流产形式和生产实践中的对策。

第八节 牛的胚胎移植与性别控制

一、牛的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介绍同期发情,超数排卵方法及影响因素,牛胚胎移植的历史和现状,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二、牛性别控制技术:介绍性别控制的方法,研究进展及可能的应用前景。

 

6. 第六章 牛的营养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牛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及消化生理基础上,了解奶牛、肉牛对各类营养素的需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肉牛、奶牛在营养需要上的差异、主要的营养缺乏症;掌握不同类型牛日粮的配合;掌握粗饲料对牛的作用与重要意义;掌握几个牛常见营养代谢疾病的原因、症状及防治方法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牛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及消化生理

一、牛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强调复胃的构成,各胃室的形态,位置,组织构造,功能。

®二、瘤网胃内的消化:瘤网胃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物理消化作用和微生物消化作用。

®三、反刍和暖气:反刍和嗳气现象的概念,机理和生理功能。

四、食管沟的作用:强调犊牛形成功能性瘤胃前的消化方式,及饮乳方式和食管沟闭合程度的关系。

第二节  能量的需要

一、能量单位:阐明我国法定能量计量单位为焦耳。焦耳和卡的换算,奶牛能量单位是我国独特使用的能量单位。净能体系。

二、各类牛的能量需求根据我国奶牛饲养标准(冯仰廉,2007)、肉牛饲养标准(冯仰廉,2000),参考美国NRC2001)和英国AFRC1980)。

第三节 蛋白质的需要

一、必需氨基酸

¯二、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蛋白质在瘤胃内的降解,过瘤胃蛋白,蛋白质的损失,对蛋白质的保护。

¯三、各类牛的蛋白质的需要:肉用牛蛋白质的沉积,泌乳牛蛋白质的需要量和泌乳量的关系,怀孕母牛妊娠后期的蛋白质的补充及种公牛的蛋白质需要。

四、非蛋白氮(NPN)在养牛业中的应用 讲述非蛋白氮的利用原理,利用方法及可能发生的中毒的原因和常用解救方法。

第四节 矿物质需要

一、矿物质的分类:按牛的需要量,把矿物质分为两类:常量矿物元素(100PPM)和微量矿物元素(100PPM)

二、主要矿物元素的需要:牛对主要矿物元素的需要量,缺乏症及某些过量中毒症,推荐来源及添加剂。

三、矿物元素的配对性:配对中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第五节 维生素的需要

一、维生素的分类: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说明成年牛瘤胃能合成的维生素种类。

二、维生素的需要:分别说明VAV DVE的来源、生理功能、缺乏症,并以日粮类型为例分析造成缺乏的可能性。

第六节 牛对粗饲料的利用

一、牛对粗饲料的消化。粗饲料是以粗纤维含量高为标志,牛对粗饲料消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粗纤维的消化,牛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影响纤维素消化的因素。

²二、粗饲料在牛生产中的意义:粗饲料能改变瘤胃发酵类型和生产力,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影响瘤胃中饲料通过速度。

三、粗饲料的合理利用:包括保护现有草场,发展人工草场,对粗饲料进行进一步加工(人工干燥,碱化处理,青贮处理),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

第七节 牛营养的特殊问题

®一、代谢紊乱:讲述乳房水肿,酮血症,肥胖综合症,产后胎衣滞留,产后瘫痪等代谢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二、牛的脂肪需要:作为牛的一个非主要营养素,在一些特殊的生理时期,添加一定脂肪取得令人满意结果,介绍这方面最新研究进展。

三、矿物质盐及其缓冲剂的作用:介绍这类物质的生理功能,添加的前提条件及推荐添加剂量。

 

7. 第七章 奶牛的饲养管理

教学要求:在了解不同奶牛类型划分基础上,掌握其饲养管理主要内容及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牛的饲养管理

®一、幼牛生长发育规律:介绍幼牛一般生长发育规律,体型的发育和瘤胃的发育。

二、犊牛的饲养:介绍随母哺乳,保姆牛育犊和全奶精料干草育犊法等六种饲养方式并指出具体应用时的优缺点,早期断奶的可行性,说明代乳料和开食料的主要构成成份。

®三、犊牛的管理:包括犊牛的日常管理和犊牛的卫生管理。

四、青年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围绕如何保持旺盛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壮,为早日投产和高产打下基础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二节 种公牛的饲养管理

一、种公牛的饲养:种公牛的日粮构成,饲喂方式和应注意事项。

二、种公牛的管理:讲授对种公牛的专人控制,使之驯服,及必要的运动对维持其良好的繁殖性能的必要性。

三、种公牛的合理利用:种公牛合理的利用频度,及维持种公牛旺盛性机能的措施。介绍采精方法。

四、种公牛站的建立:讲授种公牛站的布局及防疫卫生制度要求。

第三节 成年奶牛的饲养管理

²一、泌乳牛的饲养管理:介绍泌乳阶段的划分,产后饲养方式,引导饲养法和交替饲养法,及泌乳牛的管理事项。

®二、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介绍胚胎在母牛妊娠期生长发育的主要特点,妊娠母牛的增重,干乳的意义和干乳方法,干乳阶段的饲养管理。

®三、挤奶:介绍挤奶方式,操作程序,机器挤奶原理,及如何在挤奶过程中和挤奶结束后保护乳头和乳房,以期获得连续高产。

 

8. 第八章 肉牛的饲养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肉牛不同阶段饲养管理主要内容,掌握肉牛主要饲养和育肥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肉牛的饲养管理

一、放牧饲养:介绍放牧饲养的特点,注意事项,及适应放牧饲养的牛群。

²二、生长牛的饲养:包括后备母牛和预备育肥牛的饲养,两者在这一阶段要求的生长速度不同,采取的饲养方式也可不一样。

®三、育肥:介绍目前国内外牛的育肥方式、效果及适应我国具体情况宜采取的育肥形式。

²四、高档牛肉生产:根据实际情况,介绍高档牛肉生产的技术要点及加工工艺。

第二节 肉牛饲料添加剂

一、抗菌素类添加剂:种类、应用范围、应用效果。

二、微量元素添加剂:同上。

三、激素类添加剂:同上,注意事项。

四、非蛋白氮添加剂:同上,注意事项.

第三节 我国的牛肉市场

®一、牛肉的来源:包括肉用牛在内的三个方向的来源,其中肉用牛并不占主导地位。

®二、肉用牛成本的构成:包括本身的饲养管理成本,胎儿时期的母本的全部费用和母牛终身成本的一部分。说明为什么肉用牛的饲养成本较其它家畜高。

²三、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困难及对策。从饲草资源、品种资源和价格体系几方面加以说明。

 

9. 第九章 牛场建设

教学要求:了解牛场对环境的一般要求;掌握牛场污染物一般处理方式;熟悉牛场建设的各项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²第一节 牛场环境要求

讲授牛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交通、防疫及水电设施的一般要求。

第二节 牛场污染的控制

®一、牛场主要污染物:牛排泄物、废水。

®二、污染物的控制途径与方法:固液分离、堆积发酵、生产沼气、人工湿地处理。

®第三节 牛场建筑设计

讲授牛的饲养方式、牛舍基本类型、奶牛场设计、肉牛场设计等。

第四节 牛场的机械化生产

饲料及TMR设备、挤奶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和牛舍除粪设备。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课程总学时:56学时,其中讲授学时:24学时,实验实习、研讨等32学时,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序号

教学单元名称

讲课

实验/实习

自主在线学习

研讨

其它

1

第一章 绪论

2

 

2

 

 

2

第二章 牛的分类及品种

2

 

2

 

 

3

第三章 牛生产能力及其产品概述

2

4

2

 

 

4

第四章 牛的育种

4

4

4

2

 

5

第五章 牛的繁殖

4

4

4

 

 

6

第六章 牛的营养需要

4

4

4

2

 

7

第七章 奶牛的饲养管理

2

4

6

2

 

8

第八章 肉牛的饲养管理

2

4

4

 

 

9

第九章 牛场建设

2

2

4

 

 

       

24

26

32

6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以研究性教学和SPOC为主,研究性教学理念贯穿教育学全过程,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实验实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反转课堂、实践调研等形式,注重整体和局部的教学设计。网站主要依托于扬州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相关的教学信息、参考阅读材料、作业等。教学过程中还依托雨课堂,进行课前预习、课中教学效果检测和课后作业和讨论等。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期终考试、实验实习成绩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成绩评定:期终考试成绩(50%+实验实习成绩20%+平时成绩(30%)=总成绩

     注:平时成绩包括测验、研讨发言、小组讨论、专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等。

详细分配比例如下表:

 

项目

比例

测验

小论文

研讨发言

其他

平时成绩

30%

20%

5%

5%

5%

期末考成绩

50%

 

 

 

 

实验实习

20%

 

 

 

 

合计

100%

 

 

 

 

 

      执笔人:毛永江     

审定人:杨章平

 

 

20188

 

参考资料

[1] 王根林主编,养牛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昝林森主编,牛生产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牛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 许尚忠、高雪主编,中国黄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