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学科基础,它以“马工程”重点教材为指导,介绍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它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等;也能帮助其他专业的学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写作能力。







证书要求

  

    

本课程对学习者的学习的考核(试)内容主要包括视频学习情况、单元测验、单元作业、以及互评、讨论和课程考试,具体成绩评定方式如下:

1.单元测验的完成:该部分成绩有系统自动评判给出分数(20分);

2.单元作业的完成与参与互评情况:依据学员间的互评和教师团队评分(20分);

3.参与课程学习与参与课程的讨论:依据学员在讨论区参与的讨论情况评分(20分);

4.课程结束的考试(40分);

5.总成绩按照以上五部分单项成绩累加获得。

6.60分为“合格”线,90分为“优秀”线。


预备知识

  

本课程是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无特殊要求。


授课大纲



章(单元)内容

讲课学时

课堂讨论

学时

总学时

   言

1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3

1

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5

1

6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5

1

6

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5

1

6

第五章 文学创作

5

1

6

第六章 文学作品

8

2

10

第七章 文学接受

5

1

6

第八章 文学批评

5

1

6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5

1

6

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

5

1

6

    合计

53

11

64

 

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 文学理论》,童庆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导言(2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2.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

3. 了解教材的指导思想和逻辑结构。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2. 教材的指导思想和逻辑结构。

 

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和发展(4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2. 掌握马恩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

1.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1)关于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2)关于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3)关于文学艺术的特点与艺术生产;

4)关于人学思想与文学理论;

5)关于美的规律与文学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3.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文学的发展方向;

2)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

3)接近工农群众与创造新生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

4)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5)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3.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发展的背景。

二、教学内容

1.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

1)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

2)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发展的背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3. 关于文学队伍建设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2)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和深入群众。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2. 掌握文学的审美特征;

3. 掌握文学的语言特征。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1)认识性;

2)倾向性;

3)实践性。

2.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1)情感性;

2)形象性;

3)超越性。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间接性;

2)精神性;

3)韵律性。

 

第四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2. 掌握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

3.理解文学价值的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的价值

1)文学的价值与价值观;

2)文学价值的多样性与主导价值;

3)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2. 文学的功能

1)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2)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3)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    

 

第五章  文学创作(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文学创作的具体过程。

2.掌握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3.了解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创作过程

1)创作动因;

2)艺术构思;

3)语言呈现。

2.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1)艺术直觉;

2)艺术情感;

3)艺术想象;

4)艺术理解。

3.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1)作家与生活体验;

2)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修养;

3)创作个性与独创性;

4)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

 

      第六章  文学作品(10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文学形象的特征、理想形态的特征、意蕴的层次。

2. 掌握文学语言的特征。

3. 了解文学体裁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作品的语言

1)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2)文学语言的特征。

2. 文学作品的形象

1)文学形象的特征;

2)文学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

3.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象征;

2)文学意境;

3)文学典型。

4. 文学作品的意蕴

1)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2)作品意蕴的层次;

3)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5. 文学作品的体裁

1)文学体裁概论;

2)文学体裁的基本类型。

 

第七章 文学接受(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文学接受的构成;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2. 了解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文学接受的构成

1)读者的作用和地位;

2)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2.文学接受的过程

1)阅读的素养储备;

2)审美感受;

3)审美评价。

3.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1)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2)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3)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第八章 文学批评(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2. 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

3. 了解文学批评的写作实践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文学批评的性质、原则和意义

1)文学批评的含义和性质;

2)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

3)文学批评的意义。

2.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写法

1)文学批评的类型;

2)文学批评的方法;

3)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互动。

3. 文学批评的实践

1)文学批评的主体;

2)文学批评的写作。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发展(6学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文学发展的动力;

2. 掌握文学风格、流派的特点。

3.掌握文学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1)劳动与文学的发生;

2)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3)文学的早期形态。
2. 文学的历史发展

1)文学发展的动力;

2)文学发展中的平衡和不平衡;

3)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 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1)文学风格;

2)文学流派;

3)文学思潮。

第十章  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掌握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发展;

2. 了解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当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

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时代性;

2)当代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两重性;

3)当代文学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现代传媒与文学发展

1)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发展;

2)文学与图像文化;

3)文学与网络文化。

3. 全球化语境与文学发展

1)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发展;

    2)全球化文学的跨文化发展

 

 

  

 


参考资料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4、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版。

7、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8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伍盠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10、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英)特雷·伊格尔顿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4、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常见问题

   

Q :  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吗?是否难懂?A :  这只是文学相关理论的基础课,相对容易些,课程里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来讲授,通俗易懂。

Q :  学习这门课需要具有文学基础吗?A :  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补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