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Pharmaceutics)全称:药物制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合理应用以及药物制剂剂型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关系的综合技术科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实际上可以分成如下三个层次:第一,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制剂;第二,药剂学的研究内容是关于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等;第三,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在本课程中得到60分及以上视为通过,85分及以上视为优秀。
满分100分,分为四个部分:
(1)按要求学习视频、课件(20分);
(2)完成在线作业或测试(20分);
(3)积极参与线上辅导、答疑、讨论、评价以及线下交流等教学活动(10分);
(4)期末在线考试(50分)。
的,成绩为优秀,可获优秀证书。
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相关课程知识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药剂学
英文名称: Phamaceu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 学 时: 114 讲课学时:60 实验学时:54
适用对象: 药学类本科专业
课程简介:《药剂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研究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通过教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剂型与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制剂设计、制剂技术、调剂技术和科研、生产、医院等药事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从事药学领域各专业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药剂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通过教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剂型与制剂设计、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制剂设计、制剂技术、调剂技术和科研、生产、医院等药事管理方面的知识,为从事药学领域各专业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药物剂型概论中液体制剂、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半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气体制剂、中药浸出制剂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要求、合理应用。主要介绍药物剂型的概念,各种剂型的特点,基本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等内容。
2、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理论中表面活性剂基本特性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设计技能。
3、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4、了解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微球与微囊、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等。
5、了解药物制剂的新剂型: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和生物技术制剂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 概述:药剂学概念;药剂学任务;药剂学分支学科。
2. 药剂学沿革:药剂学的历史;药剂学的发展。
3. 药物剂型与给药系统: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的分类;药物传递系统(DDS)。
4. 药物标准与处方: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处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5.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剂学相关概念;
2. 掌握药剂学任务;
3. 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4. 熟悉剂型的分类;
5. 熟悉药物制剂质量标准;
6. 了解药剂学分支学科;
7. 了解药剂学沿革。
第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教学内容】
1. 概述: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学稳定性。
2.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处方因素;外界因素。
3.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特点;固体药物制剂的化学降解动力学。
4. 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2. 熟悉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及药物制剂有效期的确定。
3. 了解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途径;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其降解动力学有关理论。
第三章 液体制剂
【教学内容】
1. 概述: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液体制剂的分类。
2.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液体制剂常用的溶剂;液体制剂的防腐;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3. 表面活性剂:概述;表面活性剂的分类;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4.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药物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5. 流变学基础:概述;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流变性测定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6.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酊剂;甘油剂。
7. 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概述;溶胶剂;高分子溶液剂。
8. 乳浊液型液体制剂:概述;乳剂的形成条件;乳化剂;乳剂的不稳定性;乳剂的制备;乳剂的质量评价。
9. 混悬型液体制剂:概述;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混悬剂的稳定剂;混悬剂的制备;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0. 其他液体制剂与液体制剂的包装盒储存:其他液体制剂;液体制剂的包装与储存。
【目的要求】
1. 掌握液体制剂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 掌握表面活性剂分类、性质与应用;
3. 掌握常用低分子溶液型制剂的种类与处方分析;
4. 掌握混悬剂对药物的要求、物理稳定性、稳定剂及处方分析;
5. 掌握乳剂的形成理论、乳化剂及选择、制备、处方分析;
6. 熟悉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7. 熟悉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8. 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制备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9. 熟悉乳剂不稳定性及质量评价方法;
10. 了解流变学基础;
11. 了解液体制剂质量要求及对溶剂的要求;
12. 了解其他液体制剂与液体制剂的包装盒储存。
第四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教学内容】
1. 概述: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注射剂的定义、特点及分类;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与质量要求。
2.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注射用水;注射用非水溶剂;注射剂的附加剂。
3. 热原:热原的含义及组成;热原污染的途径;热原的性质及去除;热原检查的方法。
4. 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概述;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无菌检查法。
5. 空气净化技术:概述;空气净化的目的和处理对象;洁净室空气净化标准;空气净化技术;洁净室的设计。
6. 小体积注射液的制备:注射剂的容器与处理;注射液的配制;注射液的滤过;注射液的灌封;注射剂的灭菌与检漏;注射剂的质量检查;印字、包装与储存。
7. 输液:概述;输液的制备;质量控制欲稳定性评价;输液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 注射用无菌粉末:定义、种类与应用;注射用冷冻干燥产品;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质量评价。
9. 滴眼剂:概述;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滴眼剂的制备。
【目的要求】
1. 掌握灭菌技术与无菌技术、空气净化技术;
2. 注射剂概念、分类、注射剂处方组成及主要附加剂、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3. 等渗调节计算方法;
4. 热原的概念、特性及除去热原的方法;
5. 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6. 影响眼用药物吸收的因素;
7. 熟悉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方法;
8. 熟悉输液的质量检查、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9. 熟悉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10. 熟悉典型注射剂处方、输液处方与制备工艺;
11. 熟悉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
12. 熟悉注射用油的要求;
13. 了解冷冻干燥技术;输液的包装、运输与储存;注射用无菌粉末。
第五章 散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Noyes-Whitney方程及应用;粉体与粉体学概念,粉体性质对固体制剂工艺和质量的影响;散剂的概念、特点及制备方法;固体分散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包合物的概念与特点;微囊的概念与特点。
2. 熟悉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途径;粉体的性质;固体分散物的常用载体、制备方法、速效与缓释原理;包合物常用的包合材料与制备方法;常用微囊的囊材及微囊化方法(物理化学法)。
3. 了解粉体的其他性质(充填性、压缩性、黏附性与凝聚性);散剂的质量要求及质量检查;固体分散物的物相鉴别;包合物的验证;微囊的其他制备方法与质量评价。
【教学内容】
1. 概述: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途径;Noyes-Whitney工程。
2. 粉体学基础:概述;粉体性质对固体制剂工艺和质量的影响;粉体粒子的性质。
3. 固体制剂中间体:固体分散物的定义、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类型、验证;包合物的定义、包合材料、包合方法、验证;微型胶囊的定义、特点、囊材、微囊化方法、质量评价方法。
4. 散剂:概述;制备;质量评价。
第六章 颗粒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颗粒剂定义、特点、分类;制备方法。
2. 熟悉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的常用方法与设备;干燥方法;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3. 了解湿法制粒和干燥机制。
【教学内容】
1. 概述:颗粒剂的定义、特点
2. 制备。
3. 质量检查
第七章 胶囊剂与滴丸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胶囊剂的概念、特点;滴丸剂的概念与特点。
2. 熟悉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熟悉滴丸剂的制备方法。
3. 了解胶囊剂的包装贮存。
【教学内容】
1. 胶囊剂:概述;胶囊剂的制备;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
2. 滴丸剂:概述;基质与冷凝液;制备;质量检查。
第八章 片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片剂处方的一般组成、特点及分类;片剂辅料的种类和用途;湿法制粒压片的制备流程;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衣的目的。
2. 熟悉干法制粒压片与直接压片的制备流程;包衣种类和各种包衣片剂的特点;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了解压缩成形性的评价方法与片剂成形的影响因素;压片机等设备的特征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概述:概念和特点;种类与质量要求。
2. 常用的辅料。
3. 制备:湿法制粒压片法;干法制粒压片法;粉末直接压片法;空白颗粒法;压缩成形性的评价方法;片剂的成形影响因素;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片剂的包衣:包衣的目的和种类;包衣方法和设备;包衣材料与工艺。
5. 片剂的质量检查与包装。
第九章 中药制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常用浸出制剂的概念与制备方法。
2. 熟悉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提取物的浓缩;常用中药成分制剂概念、特点及制备。
3. 了解中药制剂剂型改革及研究方向。
【教学内容】
1. 概述:概念;特点;中药剂型的改革
2. 提取:中药提取物的形式;药材的前处理;提取方法;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
3. 分离与纯化:分离;纯化
4. 浓缩与干燥
5. 浸出制剂:汤剂;合剂与口服液;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煎膏剂
6. 中药成方制剂:丸剂;中药片剂;中药注射剂;其他
第十章 栓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栓剂定义、作用机制、处方设计及其制备工艺;栓剂常用基质特点及其应用;置换价的概念与计算。
2. 熟悉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颁布的相关因素;质量评价。
3. 了解栓剂的包装和储存。
【教学内容】
1. 概述:定义与分类;制备与储存的基本要求。
2. 处方组成:药物:基质;附加剂。
3. 影响栓剂作用的因素:全身作用的栓剂;局部作用的栓剂;新型栓剂。
4. 制备:冷压法;热熔法。
5. 质量评价及典型案例。
第十一章 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膜剂及巴布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软膏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常用基质及制备方法。
2. 熟悉眼膏剂、凝胶剂的概念、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方法;膜剂及涂膜剂的概念、特点;巴布剂的概念、优点、结构。
3. 了解膜剂及涂膜剂的常用成膜材料及制备方法;巴布剂的基质、制备及质量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1. 软膏剂:概述;基质;制备;质量评价。
2. 眼膏剂:概述;制备;质量检查。
3. 凝胶剂:概述;水性凝胶剂基质;水性凝胶剂的制备;质量检查。
4. 膜剂和涂膜剂:膜剂定义、特点、成膜材料、制备、质量检查;涂膜剂的定义、组成、制备。
5. 巴布剂:概述;基本结构;基质;制备;质量评价。
第十二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气雾剂的含义、分类、特点;药物肺部分布、吸收及其影响吸收的因素;抛射剂与附加剂的选用。
2. 熟悉气雾剂的制备工艺;喷雾剂与吸入粉雾剂的概念与特点。
3. 了解气雾剂、喷雾剂与吸入粉雾剂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1. 概述:气雾剂的定义、特点;分类;气雾剂的吸收。
2. 气雾剂的组成: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阀门系统。
3. 气雾剂的制备: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评价。
4. 喷雾剂:定义、分类、组成、特点;喷雾装置;质量评价。
5. 吸入粉雾剂:概述;干粉吸入装置的种类和研发现状;组成;质量评价。
第十三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目的要求】
1. 熟悉缓、控释制剂的概念、特点。
2. 熟悉缓、控释制剂的类型、释药原理、常用辅料。
3. 了解骨架型、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及渗透泵片、植入剂的处方、释药机制和制备方法
4. 了解微球注射剂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5. 了解迟释制剂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6. 了解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体外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1. 概述:缓释、控释制剂概念;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特点。
2.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药物的选择;设计要求;药物缓释和控释的原理;缓释和控释技术所用材料。
3.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的制备:亲水性凝胶骨架片;溶蚀型骨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骨架型缓控释颗粒制剂。
4. 膜控性缓控释制剂的制备:膜控小丸;膜控释小片;渗透泵型片剂。
5. 缓释、控释植入剂的制备:概述;植入剂的种类。
6. 缓释、控释微球注射剂的制备:概述;注射用微球生物降解材料;微球的制备。
7. 迟释制剂的制备:肠溶片剂及胶囊;口服结肠定位制剂;脉冲制剂。
8. 缓释、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体外释放度试验;体内试验法;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关性。
第十四章 经皮贴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经皮贴剂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基本组成;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影响因素及常用促渗方法。
2. 熟悉经皮贴剂的评价方法。
3. 了解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及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教学内容】
1. 概述:定义;研究状况;特点。
2. 组成:类型;系统组成。
3.吸收及其影响因素:皮肤结构及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促进经皮吸收的方法。
4. 设计及生产工艺:设计依据;生产工艺。
5. 质量控制与评价。
第十五章 靶向制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分类、特点;脂质体和微乳的概念和作用特点。
2. 熟悉靶向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脂质体、纳米粒、微乳等的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
3. 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类型、特点。
【教学内容】
1. 概述:概念及特征;分类;质量评价。
2. 被动靶向制剂:概述;脂质体的定义、理化性质、特点、制备、质量评价、泡囊;微乳的定义、组成、制备、亚微乳、自乳化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纳米粒的定义、载体材料、制备、质量评价。
3. 主动靶向制剂:修饰的载药微粒系统;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4.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的靶向制剂。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目的要求】
1. 掌握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
2. 熟悉蛋白质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的不稳定性。
3. 熟悉蛋白类药物注射剂的处方组成;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新型注射给药系统、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类型。
4. 了解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传递系统分类。
【教学内容】
1. 概述: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药物概况;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
2. 蛋白质多肽药物注射剂的处方与工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对蛋白多肽的影响。
3. 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微粒注射给药系统;注射用植入剂;输注泵给药系统;PEG化的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注射给药系统。
4. 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黏膜给药系统;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的经皮给药系统。
5. 基因输送技术简介:概述;病毒基因传递系统;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
四、实验及见习
药剂学实验大纲单独起草。
五、课外习题及课内讨论
相应的药剂学习题集。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应严抓教学质量,并以学生为本来进行教学。我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同学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及解决的能力。由于本课程文字和叙述性内容较多,所以,在保留部分传统教学形式上,尽可能根据现有教学条件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即多媒体教学方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使教师的理论教学更加规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①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适当组织兴趣小组,以提高同学对本课程的兴趣。
②组织同学走出校门,到徐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学习、参观、交流,提高同学们对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感性认识。
③大胆尝试,努力创新,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知识,选择实验内容,在文献工作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提出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后,再由学生完成实验,作出处方分析评价,为今后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及开发新剂型、新制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内 容 | 学时 | 实验课 | 学时 | 小计 |
第一章 绪论 | 2 |
|
| 2 |
第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2 | 2 | ||
第三章 配伍变化与药物相互作用 | 2 |
|
| 2 |
第四章 液体制剂 | 12 | 液体制剂制备 | 15 | 27 |
第五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 10 | 注射剂制备 | 5 | 15 |
第六章 散剂 | 4 |
|
| 4 |
第七章 颗粒剂 | 2 | 2 | ||
第八章 胶囊剂与滴丸剂 | 2 | 2 | ||
第九章 片剂 | 6 | 片剂制备与质量检查 | 10 | 16 |
第十章 栓剂 | 2 | 栓剂制备 | 5 | 7 |
第十一章 软膏剂、膜剂与涂膜剂 | 2 | 软膏基质制备 | 5 | 7 |
第十二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 2 |
|
| 2 |
第十三章 中药制剂 | 2 |
|
| 2 |
第十四章 固体分散体、包合物与微粒制剂 | 4 | 包合物的制备 | 14 | 18 |
第十五章 缓释与控释制剂 | 2 | 2 | ||
第十六章 经皮贴剂 | 2 |
|
| 2 |
第十七章 靶向制剂 | 1 |
|
| 1 |
第十八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 1 |
|
| 1 |
总 计 | 60 |
| 54 | 114 |
教材:
《药剂学》案例版第2版,龙晓英、田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
参考书:
《药剂学》第7版,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药物剂型与制剂设计》,曹德英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药用辅料手册》(原著第四版), (英)R.C.罗(RaymondCRowe, (美)P.J.舍斯基(PaulJSheskey),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药物制剂注解》,何仲贵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2版),陆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