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微观经济学》课程以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基础,研究现代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价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通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揭示企业、消费者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证书要求

每个学期每位学生的《微观经济学》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到总评成绩的30%、30%和40%。

每部分成绩的具体说明如下: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由每章节的随堂测试、章节测试、作业、讨论区讨论等构成。通过《微观经济学》MOOC学习平台给出成绩,进行平均。

期中成绩,通过《微观经济学》MOOC学习平台进行在线期中测试

    期末成绩,通过《微观经济学》MOOC学习平台进行在线期末测试。

预备知识

政治经济学、微积分 


授课大纲

《微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二、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开课对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学生

四、任课教师:崔向阳、黄雪琴、吕文慧、饶国霞、王健、曾艳、张成、周宁

五、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等

六、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知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微观个体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并获得最大化收益的,理解微观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及其局限性。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初步能力,并为其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七、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积分

八、使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说明:该教材为“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国内高校同类专业长期以来普遍使用的一部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和绝大多数研究生招生院校指定的参考用书,目前已历经六版,是国内同类教材中较为先进、优秀的教材。

九、作业与考核方式:

通过平时《微观经济学习题集》的训练、助教课程、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初步能力。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习题集作业、课堂表现、助教课出勤)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闭卷)占40%。

十、实践环节:

重视练习,辅以助教课程,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练习来源除了选做教材的课后习题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就某些重要知识点、易错点提供附加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国内外热点经济现象和问题,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作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十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导论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并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重点与难点]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微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等。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模型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及均衡价格的决定;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能运用均衡价格理论说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政策问题;了解均衡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区别,正确对待均衡价格理论。

[重点与难点] 1.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和供求规律             

2.需求弹性及其运用

3.价格机制的运用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需求曲线

一、需求及其属性(概念、需求表、需求规律等)

二、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

第二节 供给曲线

一、供给及其属性(概念、供给表、供给规律等)

二、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第三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的概念)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分析均衡变动的方法)

第四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一、经济模型

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第五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概念、公式)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概念、公式,影响因素等)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

五、收入弹性

第六节 供求原理的运用

一、价格政策 (价格的决定、最低限价、最高限价)

二、供求弹性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影响 (谷贱伤农)

第三章 效用论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并能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解释和说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弄清需求规律的理论基础。

[重点与难点]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无差异曲线及无差异曲线分析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效用论概述

一、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的边际效用)

五、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需求曲线的推导、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一、偏好及其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第三节 预算线

一、什么是预算线

二、预算线的变动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

一、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二、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比较

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价格-消费线

二、消费者需求曲线推导

三、收入-消费线

四、恩格尔曲线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三、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四、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理论,为后面的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与难点] 1.生产函数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厂商

一、厂商的组织形式及生产函数

二、企业的本质(从交易成本的视角理解企业的边界)

三、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短期目标的统一)

四、生产函数(代表最高的效率)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短期与长期(经济学上短期与长期的划分依据不是绝对指标,而是相对指标)

二、短期生产函数 (劳动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概念、实际应用与原因的解释)

四、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最优生产阶段的选择)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进行对比学习)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消费者行为论中的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进行对比学习)

三、等成本线(与消费者行为论中的预算线进行对比学习)

四、长期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五、规模报酬(概念、图形、计算与证明)

第五章 成本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上的成本和利润概念,理解七条短期和三条长期成本曲线的概念、特征,理解决定短期和长期成本变动的因素,熟悉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和推导,知道规模经济。

[重点与难点] 1.机会成本

             2.短期成本曲线形状及决定因素              

3.长期成本曲线形状及决定因素              

4.规模经济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从生产要素的视角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理解隐成本的概念)

三、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从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的视角理解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概念)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一、短期总成本函数(从短期总产量函数推导短期总成本函数)

二、短期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长、短期成本大小的比较)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一、短期成本分类 (7条短期成本曲线的概念)

二、短期成本曲线 (7条短期成本曲线的图形)

三、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7条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边际产量曲线到边际成本曲线)

五、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一、长期总成本曲线(从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三、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四、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以及供给曲线的理论推导,并进一步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市场效率

[重点与难点] 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2.厂商收益及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3.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4.完全竞争的市场效率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类型

一、什么是市场

二、决定产品市场类型的重要因素

三、按照竞争程度强弱划分的市场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的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定义及特征 (四个特征为重点)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与普通需求曲线的差别)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三线合一)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一、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广到任何厂商)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五种条件对应五种图形)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图形和理论上的解释)

四、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概念的对比)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一、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获得超额利润,但不能维持)

二、厂商进出一个行业 (完全竞争厂商最终的长期均衡)

第五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市场效率)

二、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

第六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

一、福利最大化(进一步说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二、价格管制(结合之前讲过的最高限价、最低限价理论,增加无谓损失概念)

三、销售税(税收分担问题)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完全垄断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了解和掌握完全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了解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问题。了解和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掌握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并能分析说明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了解和掌握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寡头垄断模型,并能运用这些模型解释、说明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决定;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了解博弈论的一般理论和运用博弈论进行决策的一般方法。 [重点与难点]1.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

            2.完全垄断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3.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

4.厂商行为的不确定性

5.古诺模型及博弈论

6.不同市场效率的比较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市场定义、特征和原因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相比较)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相比较)

五、价格歧视 (三类价格歧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

六、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定义及特点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与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相比较)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与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相比较)

五、垄断竞争与多余生产能力

六、非价格竞争

第三节 寡头

一、寡头市场定义及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第四节 博弈论初步

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完全竞争厂商和市场的要素需求理论,掌握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问题。

[重点与难点] 1.生产要素使用的原则

             2.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3.劳动的供给及工资的决定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一、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 = w)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一、要素需求曲线

二、要素需求曲线与要素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重合

第三节 市场需求曲线

一、厂商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

二、市场需求曲线是厂商需求曲线的调整与加总

第四节 要素供给概述

一、要素供给原则(两个边际效用相等)

二、要素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三、要素供给曲线

第五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一、劳动和闲暇

二、劳动供给曲线

三、劳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四、劳动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第六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一、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二、土地的供给曲线

三、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四、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第七节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建立在局部均衡基础上的一般均衡理论,理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标准、实现最优的条件,以及证明只有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经济效率。

[重点与难点]1.交换、生产及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2.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3.帕累托效率标准

4.完全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效率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帕累托改进

二、帕累托最优

第三节 交换和生产的一般均衡

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 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效率与公平

二、关于社会福利函数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

 

 

第十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重点与难点] 1.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2.科斯定理

3.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4.公共物品的特点

5.控制外部不经济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与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四、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影响

一、外部影响及分类

二、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不当

三、解决外部性的政策措施

四、科斯定理

第三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一、排他性和竞争性

二、公共物品

三、公共资源

四、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节 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

一、定义

二、信息与商品市场

三、信息与保险市场

四、信息与劳动市场

五、委托-代理问题


参考资料

1.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曼昆.大卫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学习指南(第六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杰弗里·A·杰里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八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Andrew Schotter.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6.Robert H.Frank,Ben S.Bernanke 著,李明志译.微观经济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三版.

7.罗伯特·S·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8.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9.保罗·克鲁格曼,罗宾·威尔斯.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10.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1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2.宋承先,许强.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周慧中.微观经济学(第三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5.刘平.西方经济学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16.胡东华,陈平等.微观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17.赵春玲,周宁.微观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